客家围屋建筑在首饰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
2014-12-02北京服装学院100029
(北京服装学院 100029 )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土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我们要更创新的挖掘更新鲜的中国元素,别人还未想得到的元素,例如中国的古建筑元素。一方面要按照首饰自身的特征实时代要求,要提炼精髓,新造型,而且还要矫捷运用古典建筑中经典而适用的理论原则,这样我们才能缔造出既有出色造型又有光鲜的文化特色和内在的作品,使首饰不仅仅是装饰之物,更能成为深具艺术价值的艺术品。
设计的灵感来源:客家人把围屋作为他们族群认同与族群符号世代相传,而围屋是我们对客家文化的一种记忆,所以这套首饰取名为《客家记忆》。客家围屋的主要类型有十五类,以方形围楼、圆形围楼、半月形围楼、椭圆形围楼、八角形围楼、围龙式围屋、四角楼及其他角楼等为主。
方形围屋。“闽西式方形土楼”,是指用数层高的夯土墙四周围合,围内各层多为木结构的通廊式住房,中心成形一个矩形内院的夯土建筑,它对外封闭、对内敞开,庞大的外观,如同一座坚固的土堡。
圆形围屋。这种环形的土楼,也有人称之为“寨”。圆形的布局、高大宏伟的气势,堪称世界民居奇观。圆形土楼内部结构有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犹如“天上掉下来的飞碟,地下冒出来的蘑菇”,真可谓鬼斧神工。
半月形围屋。半月形围楼,外形与兴宁、梅县地区的围龙式围屋的后围相似,有的以两个或三个半月形重叠,围与围之间有宽约数米至十余米不等的巷道,前面照例有禾坪、池塘。
八卦围围村。在广东省翁源县江尾镇,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宏伟村落——八卦围,这个村落是以罗盘八卦图形而建,形成一个大围,并逐渐向外扩展,自明代兴建以来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寻常人等如无向导带路进村,通常不过半个小时就会迷失方向,被远近村民称为“迷魂村”。
我设计的四套是由方形围屋、圆形围屋、八卦形围屋、半月形围屋做成的,形态各异又有系列的统一感。圆形围屋中间的蝴蝶栩栩生动,镶嵌红色的红线松更加的灵动。方形围屋的坚实平稳的感觉再现了围屋的风貌。半月形围屋的吊坠用了正负形的设计,更加的有新意。八卦形的设计曲折婉转,像走在八卦迷魂围中混混沌沌的感觉,很有形式感和美感。
首饰的颜色选用近似于围屋房瓦的灰色。图案肌理用类似于屋瓦的条纹肌理,再现了围屋精致又不失大气的特点。
起版材料为铅合金材料。所用装饰石头为风景石、红线松。装饰材料为石头,古云:“山中有石则奇、水中有石则清,家中有石则安,园中有石则幽,堂中有石则雅,身上有石则贵”。石头能体现出客家文化古朴的感觉。
风景石,它的成因源于地壳不断发生的褶皱、扭曲、叠压、错层、断裂等地质运动,从而改变了岩石最初的赋存状态。我所选用的为大理石材质风景石,它的颜色为土黄色,更能体现出客家文化古朴的主题。
红线松石,出自贵州省安顺市周围的石头山中。颜色多为灰白,石上布满如丝红线,也有红、白二线相间或全是白线的。颜色丰富多变,使首饰增加了色彩。
圆形和八卦形
半月形和方形
制作过程:电脑起版-胶模-蜡模-浇铸-抛光-电镀-后期处理-成型。
后期制作:用中国结艺编织项链,用了深褐色中国结编织,有平结、绕绳、菠萝结编制。
设计首饰一如设计一栋建筑、一组灯具一样,虽然它的体积小,但它也不枉费设计者一番心血,所以一个首饰的好坏如何就在于看它的创新点。一如《后汉书·刘陶传》所载:“人非天地无以为生,天地非人无以为灵。”我们可以戏谑的将它改为“人非饰无以为生,饰非设无以为灵。”再古老的东西都有它的创新点,就在于发现它的眼睛。我们要遵循着这些足迹,对首饰的挖掘创新更深更远。
[1][英]奥尔弗.《首饰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3.
[2]金克斯·麦克格兰斯.《英国珠宝首饰制作基础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2.
[3]邹宁馨.《现代首饰工艺与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7.
[4]滕菲.《首饰设计:身体的寓言》.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1.
[5]邵萍.《珠宝首饰设计手绘技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