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在何方”
——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间艺术

2014-07-14徐夏林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路在何方民间艺术文化

徐夏林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路在何方”
——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民间艺术

徐夏林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河南新乡 453007)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科技化的浪潮中,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这场强大且势不可挡的文化变革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民间艺术正逐渐走向衰落与蜕变,形成了现阶段民间艺术的基本状态。怎样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

民间艺术;衰落;蜕变

在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勤劳、善良、淳朴的劳动人民创造了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它们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深受劳动者的喜爱,正是这种文化,一直被称之为“劳动者”的艺术。由于这种艺术是由民众自己创造,自己使用和欣赏、供群体自娱自乐为目的,因此,人们又把其称之为“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最丰富、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传统信仰丰富的形象反映;它以简洁的造型、多样的功能满足劳动人民精神和物质上的多种需求,体现了民族的哲学观念、情感气质、文化意识和心理特点。

时至20世纪,中国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全面变革。这场变革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当中。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形态的民间艺术,同样受到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影响,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观中国百年历史履迹,民间艺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革而呈现出的衰落与蜕变,正是现阶段民间美术表现出的两种基本态势。

一、中国民间艺术的衰落

首先,就实质而言,伴随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的观念、西方的生活方式也带入国内。西方世界所策动的工业革命,构成了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般演绎趋势,以其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向全世界提出了“现代化”这个史无前例的主题。这一发展模式从一开始就被视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意味着“文明”与“进步”。在它的光环之下,现代人义无返顾、势不可挡地去拥护、支持……,包括西方人所特有的阐释方式——对以西方现代化为主题的逻辑规定性所显示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科学世界观的普遍认同。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变革从一种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接受和参与,民间艺术的原生态创造也逐渐离去。百年中国民间艺术也随着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日益解体,其生存土壤也遭到严重破坏。

就民间艺术的衰势而言,创造主体的丧失显然不同于一品一物的毁弃,它是由内在因素所决定的。正如学者吕品田认为,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对创造主体的本土文化人格构成了摧毁性和异化性质的影响。现代工业的崛起,改变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格局。社会的方方面面都随着经济结构的二元化相应改变,以现代城市为中心,工业生产构筑起向外辐射的商品经济网络,它对原料和市场的需要,分裂了在自然经济结构中保持统一的生产和消费,远方市场对农民、手工业者的生产和消费的影响已不可同日而语。大量的农民经不起工业化生产的冲击被迫离开村庄走向城镇,于是形成了以新兴产业工人为主体的现代市民群体。他们不仅身心认同现代工业生产,同时更是推动现代工业化进程的主力军;他们已不再是涌向城市前的农民,而是这个时代风尚的主导者。社会主导力量的历史性转移,使得农民的社会地位一下子跌落千丈,失去了所谓的“天大地大,农夫为大”的自信。西方依仗自己的工业优势营造一种强势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的渗透,使现代中国人普遍怀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于是,支撑传统价值的社会心理基础开始动摇,人类的一切问题都用科学的方式来认识和解决,传统的价值认可从整体上被认为是一种非科学的体系,许多传统文化因素和形态,被现代的中国人视为迷信、落后、土气,而一点点的遭到遗弃。无论有没有意识,或者现代的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他们越来越信仰科学世界观的“西洋景”,他们不再拘泥于古代圣贤的道德训诫,不再顺从长辈老者的意志,认为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已经毫无科学根据,或者说一种唯科学的思想正在成为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的思想,尽管他们在很多理解上难免肤浅、简单或者混乱,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农民精神世界的“科学化”犹如釜底抽薪,使民间艺术原生态不可挽回地丧失了它的创造主体。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伴随现代化的进程慢慢解体,为民间艺术生存必备的土壤也不复存在,乡土不存,民意的乡土情怀也就失去了寄托,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绝迹的程度,但是民间艺术剩下的只是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独特的将要逝去的文化情怀……。一些曾经具有主导地位、传承纯粹的创作主题群,现在已经是凤毛麟角,正在日益趋向于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至于那些与他们的乡土信仰、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也渐渐失去其原有意义、形式和继续存在的人文基础,民间艺术的原生形态如江河日下,颓势难逆。

二、中国民间艺术的蜕变

尽管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甚至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是民间艺术的消亡。但是,随着现阶段特定的社会发展情况,民间艺术将以一种新的蜕变方式重新定位于当代社会存在下去的意义。例如一些传统的民间绘画或手工艺品,以反映当代社会现象为主题的新兴年画,纯粹用于观赏或者把玩的泥塑、橄榄核雕刻,仅用于节日庆祝或兼具广告目的的社火、龙灯,还有被称作“中国迪斯科”或“中国式街舞”的秧歌,甚至任意的装饰性纹样……,人们都可从感受到民间艺术在变革时代的蜕变之味。与原生形态的整体衰势恰好形成鲜明对比,它们在城市和深受工业化影响的乡镇地区生机勃勃地发展着。

整体地来看,民间艺术的蜕变形态呈现出:生态脱俗化、功能审美化、结构零散化,三种主要的变化趋势。人们往往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择艺术样式,自由安排艺术活动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程序,不拘常规,超越了俗规的生态独立性,使民间美术不受限制的融入到现代生活的潮流之中,同时,依稀的民俗背景和犹存的民风特征,也赋予了民间艺术不同于现代风格的特点。原生态的民间艺术一直保持着“实用—审美”的价值结构,在审美化趋势的影响之下,一些审美倾向相对突出,或者说民间艺术许多重要的美学价值在当代被大大强化和纯化,比如年画、剪纸、编结、玩具和刺绣等表现出较强的装饰性和娱乐性,作为艺术商品被赋予民族色彩而独具魅力。另外,受现代商品经济的影响,使民间艺术的价值转型,更多的强调追求其经济目标,这样就调动了民间美术的生产方式开始工业化,出于市场经济的需要进行着巨大的复制,许多业已销声匿迹的民间美术开始了大批量的复苏,自成一体地汇入单纯化的现代审美潮流中。原生态的艺术放弃了民俗深度追寻的前标杆,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是种种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

三、结语

总而言之,民间艺术或衰落或蜕变,都明确地提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大变动。实际上,中国民间艺术所经历的百年境遇,并不等于文化价值判断的终结。所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仅仅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阶段性状态。尽管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社会环境不断被挤压,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正一步步走向衰落,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样式在文化的传播和扩散中正一点点蜕变。但无论如何,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和重要元素,是维持民族生存发展的源泉与动力,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尽可能真实、完整的保护民间艺术。对中国民间艺术难以磨灭的美好情怀,无疑会让人们把重心任务放在对于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实践主题上,为民间艺术找到通往新世纪的灿烂之路。

[1]潘鲁生著.《民艺学论纲•序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年版

[2]张道一.张道一论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

徐夏林 ,重庆开县人,现任教于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路在何方民间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风电后十年路在何方?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敢问路在何方
敢问路在何方
老生常谈种植养殖路在何方?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