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丑与艺术的研究

2014-07-14王晓鹏西南大学美术学院重庆400715

大众文艺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美现实艺术家

王晓鹏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715)

吴 琴 (绵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关于丑与艺术的研究

王晓鹏 (西南大学美术学院 重庆 400715)

吴 琴 (绵阳师范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四川绵阳 621000)

丑的本质尽管同恶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然而它并不等同于恶,丑具有恶不能全部囊括的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因此,在艺术中当丑同崇高、喜剧、卑劣等结合起来时,就会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对象,甚至变成具有肯定性的审美对象。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丑”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具有否定的意义及否定的价值。

丑;形式表现;艺术

西南大学2013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项目批准号:SWU1309335)

一、丑的概念界定

丑主要是指社会中及自然界里那些畸形的、病态的、片面的、消极的的确有一定审美意义的现象形态。丑的事物常常表现出变异、病态、怪诞、荒谬、残酷、丑陋、恶俗、卑鄙无耻、恐怖、阴险狡诈等特征,外形上给人很不舒适的异常感觉,心理上容易使人产生恐惧与厌恶,压抑与痛苦等很不愉快的感觉,但作为美学范畴的“丑”,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谈及的“丑”有着根本的区别,它具有否定的意义及否定的价值。

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是肯定丑具有审美意义的第一个人。他认为丑具有可笑性,因此它同喜剧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不是所有的丑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有那种“对旁人无伤,不至引起痛感的丑陋”,才对人产生一定的审美意义,从而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外在的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德)阿多诺的《阿多诺美学理论》一书从丑的观念、丑的社会样态及哲学方面详细论述丑的发展史;莱辛在《拉奥孔》中承认丑可以转化为艺术美,但条件首先是作家必须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把“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冲淡,这种冲淡了的丑便可“现出一定程度的美”。十九世纪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认为丑转化为美的根本条件是“真”,他还以此为艺术创作的指导原则,创作出《乌谷利诺》《老妓》《三个阴影》等外在形式上不乏其丑的雕塑名作。艺术要真实的反映生活,真实便是不歪曲现实的本质,现实的美不能歪曲成艺术丑,现实的丑也不能美化成艺术美,《老妓》的原型模特是丑陋的,作品本身的形象也无法让人感觉到美,然而我们为什么可以产生强烈的美感呢?艺术家的这尊雕塑,控诉了社会的丑恶,让人们体会到妓女生活的艰辛、命运的悲惨,从而能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生活丑转化为艺术美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概括起来就是,作家艺术家只有以积极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趣味烛照描写对象,通过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对比、冲突、斗争,揭示生活真理,肯定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具有一定的揭露批判性,比一般的再现美的艺术作品更能体现艺术的价值,使艺术的整个形象体系更具真实性、典型性,所以我们不能把“丑艺术”一棒子打死,它应该被纳入美学范畴,我们应该客观的去审视它。丑的本质上尽管同恶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然而它并不等同于恶,丑具有恶不能全部囊括的更为丰富复杂的内容。因此,当丑同崇高、喜剧、卑劣等范畴结合起来的时候,就会成为具有一定审美意义的对象,甚至变成具有肯定性的审美对象。

二、“丑”在艺术中的表现

1.艺术美对现实丑形式上的接纳

许多艺术家认为,艺术不应只是表现现实美或现实丑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艺术的美从形式上接纳现实丑,丑进入艺术,一定要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再加工,这种创作就是艺术家对现实的观察、研究和构思的过程。西班牙画家迭哥•德•席尔瓦•委拉斯开兹所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中,画面上,火热的红调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但画中斜视的三角眼、紧缩的眉头表现出教皇的凶狠和狡诈,左手拿着的签署纸条表现出教皇的权力,椅子上镶嵌的宝石、右手带的戒指等象征着教皇拥有的财富。弗朗西斯科•戈雅的《查理四世一家》中表现了14个人物形象,画面上的色调极其丰富,构图遵循肖像画严格、平衡的传统,画面中的人物以皇后玛利亚为中心分成两组,画中人物衣着华丽,勋章、绶带代表的王室的荣华与威严。同时画家只画了寥寥无几的几只手代表贵族们不劳而获,有意无意的显示出对查理四世一家那种装腔作势、空虚俗气的嘲讽,画面中的形象显示出查理四世像一具行尸走肉般一样没有生气,突出显示出画家对权贵的蔑视……这些构成了教皇、贵族形象的丑,来源于现实中的丑,揭示了客观对象的丑的本质,这一类“丑艺术”借助艺术的美对残酷、丑陋、恶俗、阴险恶毒、卑鄙无耻、怪诞、恐怖等现象进行表达,更加有力地揭露、批判现实的丑,比一般的再现美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2.现实丑与艺术丑的结合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美只有一种, 即宣示真实的美”,但是现实中的变异、病态、怪诞、荒谬、残酷、丑陋、恶俗、卑鄙无耻、恐怖、阴险狡诈等等丑恶现象又无处不在,所以他反对回避丑去追求虚幻的美,明确提出“丑陋美”、“残缺美”、“矛盾美”。现实丑可以通过典型化转化成艺术美,所谓典型化是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 对现实生活中的丑加以集中, 提炼和概括, 塑造出生动鲜明的典型形象, 具体地反映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 从而使审美者从丑的形象中获得对于历史规律和生活真理的认识。艺术家通过典型化原则,把现实丑聚合起来,概括、提炼并加以夸张,来揭示丑之为丑的本质,使现实丑在艺术中丑上加丑,通过否定来肯定美。若举例论证上述观点,大家耳熟能详的莫过于罗丹的《老妓》,从艺术形象上看,欧米哀尔躯体枯槁、皮肤松弛、乳房干瘪、两眼无神、萎靡不振地垂着头。模特是丑陋、畸形的,作品本身的形象也无法让人感觉到美,然而为什么有人说“丑的如此精美”呢?我们又如何获得强烈的美感呢?这尊雕塑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所创作的,欧米哀尔年轻时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当她衰老时,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一去不返,曾经的美丽风姿完全消失殆尽,只剩下了生命的干瘪和猥琐。是这个污浊的社会,还是人性中本身的丑恶与龌龊毁灭了这个女人呢?谁该为美的被毁灭负责任呢?艺术家如实的雕刻了欧米哀尔老年的丑态,使之上升为丑的典范,让人们体会到社会抑或人性的某些丑恶,从而激发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这类“丑艺术”从反面肯定美,可见“丑”是美的一种高级审美形态。

罗森克•兰兹在《丑的美学》中提到“吸收丑是为了美,而不是为了丑”,换句话说就是,假恶丑只有被人掌握,转化成积极的力量,激发人们对假恶丑的厌恶,唤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与追求时,丑才会转化成美,才具有审美价值。艺术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艺术应该真实地反映生活,真实便是不歪曲现实的本质,现实的美不能歪曲成艺术丑,现实的丑也不能美化成艺术美。我们在“审丑”时,要驱除那些混淆美丑善恶、故意丑化、为了丑而丑以及虽然具有审美价值,但所表达的是悲观、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思想以至于否定人类的丑艺术,否则我们所审视的“丑艺术”就可能歪曲、失真,与艺术美背道而驰。

[1](德)莱辛著.朱光潜译.《拉奥孔》[M].第2版.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法)葛赛尔著.傅雷译.《罗丹艺术论》[M].第2版.天津市: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3]曹又允.《“审丑文化”的先驱人物—戈雅》[J].《东方艺术》,2005(20).

[4]刘东方.《浅议审丑的可能性》[J].《美术学刊》,2010(6).

王晓鹏,男,山东日照人,1986年11月生,西南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生。

吴琴,女,贵州毕节人,1988年6月生,绵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2011级4班本科生。

猜你喜欢

艺术美现实艺术家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