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双版纳勐海县八公里曼峦回村寨调查报告

2014-07-14云南艺术学院650500

大众文艺 2014年22期
关键词:伊斯兰教傣族清真寺

(云南艺术学院 650500)

曼峦回村寨的文化特征形成在傣族背景下的傣族与回族相结合的一个环境中,这一地区的文化在不同文化色块的碰撞下产生了奇特的文化景观。南传上座部佛教与伊斯兰教在这一地区的同时出现造就这一地区相对较自由、和谐的社会氛围。目前曼峦回在人口与社会的发展中还处于一个过渡的时期,其人口数量不过五百人,是一个比较小的群体。在两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在生活习惯与社会组成结构上都在其所处的环境下产生过系列的转变。

一、傣族背景下的回民生活

据《勐海县志·民族》卷称:“本县回族系13世纪中叶随元世祖忽必烈入滇之回回军和随赛典赤来滇的回回军人、商人之后裔……”另外在曼峦回帕西傣保留的书籍上记载:傣历1188年(公元1862年),大理回族商人马哥头、马海青、马青龙运盐至曼降,见平坝宽广肥沃,即请傣族头人帕雅捧岱至勐海城子向土司献盐三驮,要求在勐海建寨定居。土司收下礼物,令马氏在今曼峦回址建寨。马哥头与傣族头人之女玉温玛成婚,生下四男二女,一直遵守穆斯林教规。据当地居民所讲当时内地正处于清代反清人士李秀义起义,是由于家乡的战乱才客居致此。

在一百多年以来,他们与当地的傣族通婚,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也尊重傣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从建筑来看,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同样是居住杆栏式的房屋,现多为砖瓦结构的现代式建筑。与当地傣族所不同的是,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院子并设有院墙及院门,房屋没有固定的朝向。有时相邻的两户共用一墙,中间开一个侧门同时也有各自的大门,便于两家人的来往。在房间中都装饰有不同清真寺的壁画,或者带有伊斯兰教符号的壁画,并且挂有伊斯兰教伊历和传统农历两种日历。

语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为了便于与当地人的交流相互之间讲傣语,在村子里面懂“拉文”的人被称作有文化的人,并且很有可能是将来“阿訇”的继承人,现在村子里仅有很少的人学习拉文,一般都是到外地的大学里进修回来的,村里的小学主要教授汉语及其他文化知识不包含拉文的授课。青少年拉文的学习,一般都是在放假时到村里的清真寺里由阿訇教授古兰经,学习的人数并不多而且学生们只是把它当作课外的活动不像学校读书那么认真,学习的过程是由阿訇带着诵读,学生只是模仿他的发音并不了解他的意思。

在生活习惯方面,也是同时具有回族和傣族的特点。服饰方面,女士的服装为当地傣族“哨多丽”的筒裙,在右侧盘发簪花。在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中也是在此基础上蒙一块头纱。而男士的服装则与日常生活的便装没有区别,并没有受到当地傣族男性的影响。在饮食中两个民族也有所吸收与融合,“帕西傣”除不食猪狗肉外,其余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变,他们把傣族原有的传统食品用自己方法烹饪。寨子里清蒸风味的烤鸡、鸭、鱼、凉拌牛皮在当地是远近闻名的。勐海地区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傣族人民敬水崇水爱水,与“曼峦回”相邻的傣族寨子里的露天“温水池”又是当地一大景观。这些水池并不大,附近的村民都会在闲暇的时候到此处休闲娱乐。大家在此其乐融融,无种族之别,无贵贱之分,过着世外桃园般的生活。

勐海有着“普洱茶之乡”的美名,在清真寺的教堂里向外望去是漫山遍野的茶树,曼峦回的大部分村民都是以制茶为生。另外在平地上还有些其他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与甘蔗。据当地的老人讲,以前他们就用马车拉着这些农作物到中缅边境贩卖,来回的路程要12个小时,就是靠着辛勤的劳作他们才有现在的生活。

二、伊斯兰教是回民不灭的灵魂支柱

要说到“帕西傣”与当地其他寨子最大的不同就是寨子里的清真寺,这是代表着伊斯兰教的符号。清真寺的建筑为干栏式建筑,在装饰上带有明显的清真寺风格。在一百多年的发展中,不论是血缘宗室如何改变,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们的宗教信仰。两个寨子都有自己的清真寺,并且有专门的阿訇,和理事。阿訇负责传教和宗教仪式的主持,而理事则作为日常的管理人员。每个穆斯林都有汉名和经名,在孩子满月的时候也会请阿訇及村里的老人到家里为新生儿祷告祈福,为他们取名,这是他出生后的第一次宗教活动,也是对新生儿的洗礼。另外在幼年时期或者结婚的时候再另取经名。

信奉伊斯兰教的“帕西傣”最重要的节日就是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这三大节日都是缘于伊斯兰教。并且都是按照伊斯兰教伊历来计算。

(一)圣纪

“圣纪”,也就是“圣诞节”,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出生纪念日,为伊历的三月十二日。这一天要请地方的穆斯林前来清真寺交流学习,另外还有附近傣族寨子的领导前来参观,届时由阿訇主持仪式主要仪式有:

1.由早上十点阿訇诵读古兰经开端章。

2.请地方的清真寺管寺,教胞,领导讲话。

3.请妇女班的穆斯林举行赞圣仪式。

4.中午十一点半请远方的客人在清真寺吃饭。

5.两点半做礼拜开颂古兰经赞圣。

6.五点钟本村的穆斯林在清真寺聚餐。

这些主要是在清真寺的活动。

(二)开斋节

开斋节又称大开斋,根据伊历的太阳历每年的九月为斋戒月,与傣族的关门节有相似之处,斋月期间要在早上吃好封斋饭,白天不可以吃饭直到晚上才能进食。戒斋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贫穷的时期,同时也是要人们体会贫穷人的生活,帮助同情同族的穷人。斋月的前一天由阿訇到领着全村人到指定的地点观月,迎接新月的到来,并且预示着斋月到来。到第二天斋月开始的第一天——斋月满后便是开斋节,开斋节前一天同样由阿訇带领大家观月,直到新的一轮月出现才能开斋,不出现则要推后

1.早上六点大家汇集到清真寺做照常的礼拜,礼拜后阿訇会叫学生们到每家每户发“般克”即诵经。

2.用当地人的说法“太阳出来一杆枪时”也就是将木棍垂直插于地面影子有一杆枪的长度的时候,大概是上午九点。人们再次汇集到清真寺做开斋节的会礼,这个会礼不属于日常的五次繁拜。

3.回家吃饭开斋饭。

4.到坟地去扫墓,无特殊仪式,类似于汉族的清明节,但是不点香没有祭品,仅仅是去打扫干净。

(三)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小开斋。根据古兰经记载的神话传说,穆斯林祖先信奉真主安拉,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宰杀牲畜,分送给周围的人,来表达对真主安拉的诚心信仰。相传,当时有一位叫伊卜拉欣的虔诚信徒一贫如洗,没有牲畜用来宰杀还遭到了富有的牧场主的耻笑。于是他向真主祷告祈求真主不要责怪他,并且许愿说如果真主能够让他拥有一个儿子他就将儿子杀掉分给别人以表示对真主的诚信。果不其然,不久后他的妻子果真怀孕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他却把之前的承诺抛到了脑后。不久后他便受到了真主安拉的责问于是第二天也就是伊历的十二月十日他悄悄的把孩子拉到山林里打算杀掉自己的爱子以表诚信,他狠下心来把刀向儿子的脖子坎去,但是脖子完好无损刀却弯了,这时刀不小心掉地上居然砍断了旁边的石头。正在易卜拉欣疑惑不解的时候,另外一位天神牵着一头羊从天上下来,他说:“你的诚意已经感动了真主安拉,你不要杀点自己的孩子。我送你一头羊你回去杀掉。”于是他便顺着安拉的旨意虔诚的祷告目标能够且宰了那只羊。从此以后便把伊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宰牲节,并且把伊卜拉欣奉为圣主,更加注重这一仪式。

古尔邦节这一天要戒斋半天,与大开斋一样早上“做礼拜”“发般克”,不同的是早上不可以进食沿街斋半天,要在太阳出来一杆枪的时候到清真寺会礼。会礼结束后到指定地点举行宰牲仪式。宰牲时所用的牲口一般由村里富裕的人家独资,或者是村民合资提供,并且要选上等的牛。仪式开始前首先要先祷告,由阿訇带领全村人诵经,表示对真主以及圣祖的虔诚。诵经结束后由阿訇来宰牲并把牛肉分给村民。村民们便拿着分到的牛肉回家过节。宰牲节所杀的牲口还有一些禁忌,如:只可以给穆斯林吃,吃完肉炖完汤的骨头,不可以喂狗只能埋掉。据当地人所说以前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时候便用鸡鸭来作为宰牲节的祭品,因此宰牲节所用的牲口并不是固定的。现今有些村民在盖新房挖地基时还找得到一些动物的骨骸。在两百多年的历史中这里的回民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民族信仰,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虽然现在的“帕西傣”并不会每天都到清真寺里做礼拜,但是仍然是他们的灵魂支柱与精神寄托,他们只信奉真主安拉。在清真寺作客时,恰好遇到从昆明闻名而来的穆斯林来传教,他们热情洋溢,互相交流,了解对方的教学情况和教徒们的日常活动及寺内的管理。“穆斯林都是一家人”远道而来的穆斯林希望他们能够在有困难的时候向总部汇报以便能够帮助他们。我隐约感受到了这种宗教的精神所在,这种精神支柱所散发的力量是庞大的,它使人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感到力量的所在。

三、结语

“帕西傣”在西南跨境民族中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是两个跨境民族的融合,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帕西傣”到目前为止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可以说是人类发展史中部落或民族交融与再形成的一个缩影。同时,“帕西傣”在现代社会的形成中得益于当代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不仅仅是民族学的范畴,从解释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多学科的研究与考察,将其与宗教知识相统一结合全面的进行分析,相对来说是比较科学的。

(注:该调查报告资料提供人为曼峦回村寨岩队长口述。)

猜你喜欢

伊斯兰教傣族清真寺
傣族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的运用
Splash Water for Happiness 泼水迎新年
中国西北伊斯兰教门宦制度的形成原因及影响研究
伊斯兰教纯属躺着中枪(点评)
试析西双版纳傣族南传佛教教育
西双版纳州傣医常用姜科植物
开罗伊斯兰教老城
伊清真寺爆炸7人死亡
伊朗清真寺发生爆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