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研究

2014-07-13北京朴希亘

名作欣赏 2014年13期
关键词:四世同堂唱腔

北京 朴希亘

编 辑:赵斌 mzxszb@126.com

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由曾经成功地将《茶馆》改编为曲剧的王新纪编剧,由吴晓江导演,许承章和孙宁扮演祁老人,著名曲剧演员张绍荣扮演瑞宣,许娣扮演韵梅。曲剧版《四世同堂》中出场的中青年演员们正好是曲剧团第四代曲剧演员①,这也是《四世同堂》与北京曲剧的奇缘。

“北京曲剧”这一剧种的命名者就是老舍,第一部北京曲剧就是老舍的《柳树井》。②老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和《正红旗下》等以北京为背景描写北京人生活的很多作品,此前已经都被改编成北京曲剧。北京曲剧《四世同堂》2001年1月16日至22日在台北“国立剧院”首演,同年9月7日在北京首演。《四世同堂》的曲剧改编是《四世同堂》第一次改编成舞台剧形式。它采取了比较特殊的形式——北京曲剧,这种形式本身并不具有很大的观众群,因此这一版本所引起的反响不是很大,可是它在《四世同堂》改编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舞台剧,“存在着‘两多一难’的问题,即事件多、人物多、取舍难”③。导演吴晓江认为,《四世同堂》这部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在战争压力下的人,而不是战争本身”④,因此他以祁老人、瑞宣和韵梅三个人物为中心改编原作。在事件的取舍上,他采用了“大办丧事”“搬砖”等典型事件,增加了喜剧的程式化,而且在各个事件上加强了反讽意味和戏剧效果。⑤

新形式的实验

曲剧《四世同堂》共十四场,最后有一场尾声,表演时间一共两个多小时。各场的内容与事件如下:

第一场:祁家过祁老人七十五大寿,日本军进北平城。

第二场:冠晓荷和大赤包要巴结日本人。

第三场:祁瑞宣把祁瑞全放走。

第四场:胖菊子发现祁瑞全不在家,怕牵连,打算分家。

第五场:端午节,瑞丰夫妇向瑞宣追问瑞全的事,提出分家的事情,二人搬到胖菊子的娘家住。

第六场:瑞丰夫妇找冠晓荷讨教巴结日本人的办法。冠晓荷和大赤包把祁瑞全的事报告给日本人。

第七场:祁瑞丰当了伪科长。日本人抓走祁瑞宣。祁瑞丰不帮他,逃走。

第八场:祁瑞宣下狱,后来被释放,在回家的路上他跟日本老太太谈话。家人告诉他父亲祁天佑死了。

第九场:白巡长求四爷当里长。

第十场:祁瑞丰丢了官。回家抢了母亲的钱逃走。李四爷和白巡长来发粮证,祁老人发现老人和孩子领不到粮证。

第十一场:祁瑞全与明月和尚一起抗日。

第十二场:祁瑞宣与韵梅在积水潭见祁瑞全。

第十三场:冠家被日本人抄家,大赤包下狱。

第十四场:妞子饿死。日本老太太告诉人们日本已经无条件投降了。

尾声:积水潭边,祁老人带着小顺儿放荷花灯。

曲剧与话剧不同,剧情是通过“唱”来推动的,台词量与话剧相比少了很多。导演考虑到形式上的这种局限,在编剧过程中进行了果断的取舍,把曲剧的内容集中于祁家,并且省略了“杂院”和胡同里的其他家庭。舞台上只出现祁家的院子,主要的空间背景是祁家和积水潭边。剧中只采取了与祁家有关的一些重要事件,以此抓住了重点与主线,整个曲剧非常集中,并不散漫,对曲剧内容的控制力很强。

曲剧的基本因素之一是“曲”,即唱腔。这种唱腔的表现形式,在人物的独白和对话场面上效果最突出。例如祁瑞宣被捕下狱,后来再被释放后,他在回家的路上看着北平的风景唱出自己的感怀:祁瑞宣(唱):出牢门腿发软头晕目眩,

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多么新鲜。

多少回睡梦里跟北平相见,

想不到祁瑞宣还会生还。

地狱里,音信断,

也不知一家老小可平安。

……

猛抬头,日本旗就飘在城上边!

卡子上刺刀亮闪闪,

才出监牢,又进了北平这大牢监。

行人们熙熙攘攘把路赶,

对鬼子鞠躬如仪丧尊严。

好像一切,都已然习惯,

全忘了屈辱与羞惭。

真想叫,真想喊:

北平人,你还要苟且偷生到哪一天?

可你们相差又有多远?

你何曾像小三儿,举枪抗日战敌顽?

你不也偷生偷安!

祁瑞宣的这段独唱表现了他的复杂心理。他料到了自己的死,可是他侥幸生还了,因此他感觉到了自由和幸福,可是在敌人占领北平城的情况下他不可能真正感到自由和幸福。他对已经习惯了敌人统治的北平人民表示不满,可是他认识到自己也跟他们一样,只有不满,没有行动。他羡慕出城参加抗日的小三儿瑞全,后悔自己没有跟他一起出走,可是他知道自己作为祁家的长孙不能随意离开家庭,放弃家人。

祁瑞宣的这种心理矛盾,在小说中是通过多次的叙述来表现的,在曲剧中则以独唱的方式直接说出自己的心理与想法,以此达到了原作的效果。

除了独唱,剧中通过将几个人物的唱腔交叉进行的方式,表现了人物的不同想法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这种表现方式的效果在三个以上的人物一起唱腔的时候更加突出,例如祁瑞宣放瑞全走,韵梅在听他们对话的时候:

祁瑞全:大哥!

祁瑞宣:好兄弟!

韵 梅(唱):我听了全一派莫名其妙,

祁瑞全祁瑞宣(唱):此一别

祁瑞全(接唱):经年历久,

祁瑞宣(接唱):水远山高。

韵 梅(唱):这哥俩儿红赤着脸儿泪花落,

我心里也酸酸痛痛像猫挠。

祁瑞宣(唱):你年轻气盛练历少,

在外头接人待物要讲略韬。

祁瑞全(唱):鬼子会越来越凶暴,

有多少苦日子等着你们熬。

韵 梅(唱):端午节必得有一场闹,

祁瑞全(唱):家里的担子要靠你挑!

祁瑞宣(唱):你为国尽忠,我在家尽孝,

韵 梅(唱):心里头七上八下乱糟糟。

在这段唱腔中,瑞宣和瑞全兄弟的唱腔与韵梅的唱腔交叉出现,兄弟二人离别时的感情和韵梅莫名其妙而难过的心理形成独特的对比。这里表现了瑞宣和韵梅夫妻之间的隔膜,可是没有直接批判韵梅,而是通过她的唱腔表现了其微妙的心理。

这种几个人物的唱腔交叉的形式在第五场再次出现:

祁瑞丰:好菊子!

(唱):求求你,别惹祸,

祁太太(唱):老祁家从来讲究的是和合!

韵 梅(唱):一家人干吗不一块儿好好过?

胖菊子(唱):放跑了小三儿又怎么说?

祁瑞宣(唱):中国人抗日有什么错?

胖菊子(唱):日本人知道了了不得!

祁瑞宣(唱):我托人偷改了户籍册,

韵 梅(唱):稳稳当当把漏儿遮。

祁瑞丰(唱):既然事情都办妥……

胖菊子(唱):你就会在中间把稀泥和!

这时候,祁瑞丰和胖菊子发现瑞全不在家,他们就追问瑞宣是否放瑞全走了。瑞丰夫妇知道了确实是瑞宣放他走的,害怕这件事被日本人发现,要分家。在这里,祁瑞宣、韵梅、祁瑞丰、胖菊子、祁太太五个人交叉着进行唱腔,表现了每个人的立场和想法。胖菊子责怪瑞宣惹了祸,瑞宣为瑞全辩护,韵梅和祁太太主张和合,祁瑞丰在中间进退两难。通过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各个人物最重视的价值以及对瑞全出走的态度。曲剧因为形式特征与表演时的时间限制,不能像小说一样仔细描述人物的性格与思想,因此曲剧《四世同堂》往往通过这样让几个人物交叉唱腔的方式,非常有效地表现了各个人物的性格以及他们对同一个情况所采取的不同态度。

舞台剧的内容,基本上都得通过出场人物的台词来表现。其中曲剧更加特殊,很多部分要以唱腔来表现。曲剧《四世同堂》运用了独唱和交叉唱腔等表现方式,成功表达了人物的复杂感情和心理矛盾。可以说,曲剧《四世同堂》通过曲剧独有的这种表现方式,克服了其形式上的弱点。

对原作的改编与继承

前面提到过,曲剧中发生的事件都集中在祁家,其他的事件都被省略。就小羊圈胡同里的人物而言,按家庭单位除了祁家只出现冠家,而且冠家里面也只出现了冠晓荷和大赤包夫妇二人,省略了姨太太尤桐芳和两个女儿。胡同里的其他居民则只出现李四爷和白巡长等最重要的人物,别的家庭和杂院一律被省略,强调了该剧的重点在祁家。

因此,与小说相比,有一些事件不免被改编,如冠家夫妇把钱仲石的事情报告给日本军的细节。因为曲剧里面不出现钱家,剧中在第六场让冠家夫妇把祁瑞全出城抗日的事情报告给了日本人。第六场一开始,瑞丰夫妇来找冠家夫妇请教巴结日本人的方法,冠晓荷告诉他们该怎么送礼,瑞丰夫妇听了他的话马上就送礼去。他们走后,大赤包就提起祁瑞全的事情,她不念“街里街坊”的旧情,不管祁家人会遭到多少厄运,也不问瑞全是否真的“投了游击队”,只为了自家的利益就黑着心向日本人出卖瑞全,这一改编凸显了冠家夫妇的卑鄙与恶毒。

后来,因为他们报告了祁瑞全的事情,祁瑞宣被日本人抓走。在小说中,瑞宣的被捕本来是因为他为英国大使馆工作而不为日本人做事,可是曲剧里面因容量有限,省略了瑞宣辞了教职去英国大使馆找富善先生的内容,而把冠家夫妇报告敌人和祁瑞宣被捕的两个事件合并在一起。这样并没有损坏原作的基本线索,同时也成功地省略了次要人物和事件。

祁瑞丰丢了差事回家来的细节上也有类似的改编。在曲剧里,祁太太手里的现大洋是给祁老人过生日用的。这时候祁瑞丰丢了官回来,看到母亲手里的现大洋就要拿。韵梅不让他拿,他就骂,祁老人看到他撒野就要打他,教训他。祁瑞丰抢钱的这个场面,代替了小说中他因被胖菊子抛弃想自杀而没有成功后,喝醉回来骂大嫂的场面。通过这样的改编,省略了瑞丰从丢官到企图自杀这一过程中的种种可悲而又可恶的行为,也省略了胖菊子跟祁瑞丰离婚后与蓝东阳再婚的内容。这里的改编同样没有损坏原作的线索,却使得剧情显得更加紧凑。

关于瑞宣与韵梅夫妻之间的关系,曲剧里面比较充分地表现了二人之间的隔膜。如在第三场瑞宣放瑞全走之前,兄弟二人对话时提到韵梅:

祁瑞宣:你这一走啊,家里头连个能说说心里话儿的人都没有了。

祁瑞全:大哥,那你就跟大嫂多聊聊吧。

祁瑞宣:她?(叹气)

在第五场,瑞宣从学校回来后不高兴,韵梅问他有没有什么事的时候,瑞宣还是不肯跟她谈,说道:“别问了,说了你也不懂!”

可是到了第十二场,剧中增加了夫妻在积水潭边的对话,表现了两个人互相理解、互相接受。

祁瑞宣:韵梅!(韵梅没反应)小顺的妈。

韵 梅:啊。(拉韵梅的手,韵梅挣脱。瑞宣却紧抓住)别。

祁瑞宣:结婚十几年了,咱们还没这么呆过呢。

韵 梅:可不是。

祁瑞宣:这几年,咱们这个家,全仗着你啦!

韵 梅:小顺的爸!(哭了)

祁瑞宣:怎么了你?

韵 梅:我这心里头,心里头……你多少时候没这么跟我说过话了。

祁瑞宣:从前,我眼太浅,不知道你的珍贵……

韵 梅:是我不懂得你。我看着你愁,看着你苦,想帮忙,可就是不知道怎么帮。今天,我知道了你干的事,才算是明白你的心了。往后有什么我能干的……

祁瑞宣:韵梅!(韵梅笑)笑什么?

韵 梅:在娘家都叫我二丫头。这个大名儿还是成亲的时候,你给我起的呢。

祁瑞宣:可爷爷听了说:运什么煤?煤黑子才搬弄煤呢。她一天到晚家里外头忙,你还忍心让她运煤?

韵 梅:可是,我心里喜欢你这么叫我!(唱):想起了花花的轿子红罗帐,

祁瑞宣(唱):你嫁到祁家做新娘,

韵 梅(唱):你把“韵梅”写在白纸上,

祁瑞宣(唱):你不识字,睁着大大的眼睛空茫茫。

二 人(唱):春夏秋冬,花开雪降,

转眼间小顺儿小妞子儿女成双。

韵 梅(唱):爱看他念书写字托着腮想,

祁瑞宣(唱):那时她只知道把柴米油盐心内装,

二 人(唱):淡淡的日子像流水一样,

那时候两心间总是隔着一堵墙。

祁瑞宣(唱):这几年一家老小把你依仗,

韵 梅(唱):原来你是跟瑞全一块儿把大事忙,祁瑞宣(唱):往后的日子还会有风浪,

韵 梅(唱):我知道怎么样地把你帮。

二 人(唱):手相牵,心相向,

韵 梅(唱):叫人心醉又心慌。

瑞宣,走吧。

[ 二人一起下]

小说中没有出现两个人这样直接和解的场面,曲剧中有意增加了这一细节,表明了以“家族”之名两个人打破以前的隔阂。该剧通过这一场面再次强调了曲剧的中心在祁家,也体现了“四世同堂”的意味。

但是,与原作相比,曲剧的内容基本上只和祁家有关,其他的背景、人物和事件都被删掉,这不免使得其内容比小说单调得多。剧中不出现小羊圈胡同里的院子和居民,也不出现北京城里街道的风景,因此在北平市民生活方面表现得很少。在战乱时期文化人的不同选择方面,剧中只出现冠家夫妇和瑞丰夫妇巴结日本人当汉奸,而蓝东阳、李空山等其他汉奸一律被省略。这两对夫妇的汉奸行为也没有直接表现,基本上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叙述与唱腔来展示的。剧中也没有出现钱默吟、牛教授和陈野球等代表知识分子不同选择的人物形象,未能见到这些人物之间的对比效果。剧中表现的唯一对比是瑞宣和瑞丰兄弟,即留在沦陷区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相同的两个文化人,是否甘心仕伪问题上的对比。很明显,兄弟之间的这一对比,不能充分地体现小说中各类文化人所作出的不同选择之间的复杂对比。在这一方面上,曲剧《四世同堂》未能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在祁家四世同堂的命运和新的希望方面,剧中基本上按照原作的线索表现了前者,可是战争胜利后祁家的新希望方面,表现得还是不够充分。剧中表现了瑞全的归来,可是除了跟他一起参加抗日的瑞宣之外,祁家成员里见到他的只有韵梅一个人。在曲剧的结尾部分只表现了妞子的死和战争的胜利,可是这时候瑞全并没有回家,而后的祁老人过八十五大寿的场面也被省略。在曲剧中,结尾上稍微有了改动,增加了一场尾声,表现了祁老人带着小顺儿去积水潭放荷花灯的场面,并且这一场面中加了一段合唱:

合 唱:浩浩烟波垂杨岸,

星稀月朗恰中元。

慎终追远,把亡灵祭奠,

八年风雨,重入眼帘。

怎得永世消劫难?

荷灯点点水接天。

这样的结尾,不能说表现了抗战胜利后的祁家和北平,以及全中国的新的希望,却通过这一场面与合唱“把亡灵祭奠”,同时安慰着活下来的人们八年之间的痛苦。曲剧的这种结尾,其意义虽然与小说的结尾稍微不同,可是随着故事的展开,也不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小说中并未出现人们放河灯的场面,而且瑞宣想起盂兰节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是“复仇”,而不是安慰和超度。小说中,在钱先生和瑞宣的思想与言行中可以看出强烈的复仇精神,但在曲剧中并没有强调这种向敌人复仇的意志,而更集中地表现了那些普通人的生活与感情。他们没有想到报仇,他们首先要活下去。可是在沦陷的北平城里过着日子,他们也会想到抗战阵亡的战士们和在他们周围死去的邻居们,并愿意为他们放河灯,安慰他们的灵魂。曲剧中体现了一般民众的这种感情。

前面提到过,曲剧《四世同堂》的导演吴晓江认为,《四世同堂》这部小说着重表现的“是在战争压力下的人,而不是战争本身”,这里说的“人”其实指的是祁家人。曲剧的内容偏重于祁家,战争只是故事的背景而已。而且因为省略了生活在战乱中、受到了战争影响的许多人物,剧中的战争作为背景也没有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意义同原作相比远远被淡化。

虽然存在着上述的一些缺点,曲剧《四世同堂》总体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舞台剧,也是比较成功的一次改编。因此可以说,曲剧版《四世同堂》在《四世同堂》这一作品的改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①参阅《第四代曲剧演员将在京上演〈四世同堂〉》,《北京晚报》2001年8月29日。

②“1951年初,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专为‘曲艺剧’创作了剧本《柳树井》……后经老舍先生提议,将‘曲艺剧’中的‘艺’字去掉,就叫曲剧。为了突出地域特色,他还建议在剧种名称前加上‘北京’二字。‘北京曲剧’自此诞生!”(禾佳:《北京曲剧在新中国诞生成长》,《前线》2009年第12期)

③崔立:《曲剧〈四世同堂〉台北叫好》,《北京日报》2001年1月20日。

④晓玉:《让当代人做一次深呼吸——访曲剧〈四世同堂〉导演吴晓江》,《中国艺术报》2004年3月10日。

⑤徐涟:《吴晓江:我排曲剧〈四世同堂〉》,《中国文化报》2001年8月25日。

猜你喜欢

四世同堂唱腔
从音乐唱腔角度谈越剧跨性别扮演艺术的历史发展
Twilight Love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你好,请接收“笑到抽风”系列
《四世同堂》
从《四世同堂》到《茶馆》
一个古老民族文化心理的艺术沉思
戏曲中唱腔与伴奏的关系
浅谈京胡在荆州花鼓戏唱腔音乐伴奏中的运用
老舍小说叙事手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