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舞台朗诵中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的方法研究
2014-07-13佟桂影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163000
佟桂影 (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 163000)
一、非语言符号的含义
符号是信息的物质载体,也是信息在表达和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而语言符号则是伴随着语言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最常见、最复杂的符号系统。作为朗诵艺术来说,其是一门语言展示的艺术,所以自然以对语言符号的运用为主。而伴随着朗诵艺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影响整个朗诵质量的并非只有语言符号这一个因素,而是受到体态、舞台、服饰、灯光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而这些多重因素就是非语言符号。具体来说,其包含语言符号的伴生符、体态符号和象征符号三大类型,运用和表现好这一符号系统,将会对整个朗诵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提升舞台朗诵中非语言符号运用能力的方法
1.强化角色分析能力
舞台朗诵能否得到观众的充分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朗诵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不是深入人心。也是就是看朗诵者角色分析能力的高低。其和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关系在于,角色分析越深入,形象塑造就越逼真,对于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就越自然和越娴熟。具体来说,朗诵者要做到既融入角色,而又超出角色。所谓融入角色,是指朗诵者对作品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和感悟,并由此获得与角色相一致的情感体验,使之作为整个朗诵的基础。而所谓超出角色,则是朗诵者对角色的再创造。赋予角色以个性创造的灵魂。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军朗诵的《在寒冷的腊月》中,朗诵者先是获得了和角色相一致的体验,既对寒冷的感受。然而除了语言描绘之外,还可以借助于体态符号来增强这种感受,这既是对非语言符号的有机运用,也是朗诵者超出于角色之外的个性化创造。于是我们看到了舞台上朱军自然做出了朝着双手哈气,搓搓耳朵等动作。不但有力配合了形象塑造,而且还十分自然和大方。所以说,要想运用好非语言符号,一个关键就在于对角色分析能力的强化,在朗诵者和角色这对矛盾中间,朗诵者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对于两者的统一起到决定性作用,正确认识到其中的关系后,对于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自然就会更加贴切和自然。
2.增强情感表达能力
朗诵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情感抒发的艺术,对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正是为了情感的抒发。为了使两者更加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需要朗诵者不断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具体来说,这种情感表达包含正确和充分两个方面。首先是正确的情感表达。朗诵者首先应该弄清楚情感的类型和方向,如果这一基本前提出现了失误,那么整个朗诵的情感抒发也就无从谈起。比如艾青的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很多朗诵者并没有对作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认为作品描绘的主要对象是一条河,表现的是对这条河流的思念。其实不然,“大堰河”其实是一个人名,是作者小时候的一位保姆,诗歌是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赞颂。也就是说,朗诵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朗诵所指,如果连歌者为谁都不清楚甚至张冠李戴,朗诵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其次是充分的情感表达。情感表现越充分,角色塑造就愈发的感人至深。其和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关系在于,当朗诵者充分融入了个人情感后,就会忘记自己是在表演,而完全是一种本能的情感抒发。在这种状态下,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一定是自然和和谐的。正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提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当朗诵者的情感表达正确并且充分后,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也和整个朗诵有机融为了一体。
3.加强朗诵基本功的训练
朗诵隶属于表演艺术,各种非语言符号的运用,如手势、眼神的运用等,其实也是一种表演。所以要想充分运用好这一元素,就要加强表演基本功的训练,使之成为个人表现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来说,主要包含注意力、表现力和亲和力三个方面。首先是注意力的训练。作为一个朗诵者来说,要对自己的注意力进行重点训练。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甚至是一心二用。这在舞台朗诵中是决不允许的。朗诵者在舞台朗诵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灯光、道具等各种元素的影响,如果因为这些因素而分散了注意力,势必会导致朗诵质量的下降,而且还会出现一些非正常的非语言符号的运用。比如受到灯光照射的影响,有的朗诵者会情不自禁的擦汗,这就是个一多余的动作。所以要在日常训练中重视对注意力的训练。其次是表现力的培养。一个经验丰富的朗诵者,总会把各种非语言符号运用的十分合理和自然,让观众觉得这就是最真实的角色形象。这其实就是朗诵者精湛的表现力使然。所以朗诵者应该在台下反复的尝试和揣摩,找到一种和角色相契合的状态,使非语言符号的运用自然和灵活。最后是亲和力的体现。所谓亲和力,其实是一种气质和修养,是指朗诵者给观众的信任和之感。正所谓“功夫在诗外”,朗诵者应该主动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修养,逐渐形成一种精神气质和风貌,给观众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4.把握好观众的审美倾向
伴随着社会的整体发展,当代舞台朗诵艺术也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整个朗诵的舞台也被布置的十分丰富,各种高科技设施都广泛的运用其中,使朗诵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创作者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也应该充分考虑观众的审美倾向,比如有的观众就认为,过分繁琐的舞台布置和过多的肢体动作,使舞台朗诵看起来更像是一出话剧,削弱了朗诵本身的声音美感,各种非语言符号反而起到了反作用。对此我们都应该做好权衡。而且朗诵者的着装服饰应该尊重受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趋向,其次再是要契合自己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塑造要大方、得体,避免媚俗化。舞台朗诵者如果放弃了受众的要求而一味的追求服饰的标新立异,可能不但会使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不成功,同时也让受众失望。因此,作为一个舞台朗诵者,需要在朗诵、人物塑造和受众的接受趋向上找到契合点,从而去塑造出独具风格的人物形象。
综上所述,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事业的整体发展和进步,朗诵艺术也迎来了新的春天。关于朗诵多个方面的理论研究,正是这种进步和繁荣的表现之一。为了使这一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本文特意从非语言符号的角度入手,探索了其在舞台朗诵中的重要意义和运用方法。通过研究可以看出,该元素在整个舞台朗诵中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朗诵质量有着至决定性影响,应该得到相关工作者的充分重视。也希望本文的粗浅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引起更多人对这一课题的充分重视,为中国朗诵艺术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熊志坚,周申虎. 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在事迹报告中的运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7(05).
[2]李雅林. 朗诵艺术中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J]. 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3).
[3]王劲松. 高等院校学生朗诵艺术的培养[J]. 职业技术,2005(08).
[4]陈朝霞. 从朗诵艺术视角看有声语言的语音修辞策略[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02).
[5]杨文华. 朗诵训练中的情感培养[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01).
[6]陈朝霞. 艺术传达与朗诵艺术[J]. 教育探究,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