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阿卡贝拉”形式演唱中国传统民歌的探索

2014-07-13莫成练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31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阿卡贝拉民歌

莫成练 ( 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310000)

当今的音乐舞台绚丽多彩,各类音乐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在音乐演唱的表现形式上更是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如爵士、摇滚、布鲁斯、民谣、说唱、合唱、歌剧等。但有一种古老的音乐演唱表现形式,虽然我们在日常生活听得不多,但它从未被人们遗忘,他就是“阿卡贝拉”。它凭演唱者一张嘴、一个麦克风,不用任何乐器,经过和声巧妙编配以及演唱者奇妙配合就能演唱出有如丰富乐器伴奏下的美妙歌声。在法国著名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中就可以欣赏到美妙的“阿卡贝拉”音乐;美国电影《美妙音调》中更可以了解美国大学校园里青年人对“阿卡贝拉”的迷恋以及纯正的现代阿卡贝拉音乐表演形式;享誉世界乐坛的阿卡贝拉演唱组合如英国的“绅士组合”、美国的“国王歌手”等都可以让我们感受“阿卡贝拉”的音乐魅力。“阿卡贝拉”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发展较活跃,如北大学生“B-ONE”合唱团,厦门大学的“City Singers”合唱团,武汉华中师大的“New world”合唱团等等。2011年在上海闸北区汇集数十个“阿卡贝拉”合唱团参加由上海“阿卡贝拉”音乐中心,台湾中华“畅声亚洲”音乐协会举行的首个“阿卡贝拉”合唱夏令营,在演出交流实践中各地专家都深感演唱水平较之前都有了飞跃的发展。另外,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随着音像传媒及网络的推广它在合唱领域现已蔚为风潮,逐渐成为年轻人喜闻乐见、参与度高、娱乐性强、极富艺术想象力又独具有创意的音乐实践活动。

一、“阿卡贝拉”的前世今生

“阿卡贝拉”的起源一般认为是西方中古时期的教会无伴奏合唱音乐或者在祷告和做弥撒时吟唱的表达方式,所以它最早的含义便是“教堂的音乐”。如公元十世纪意大利罗马教会出现用歌唱的形式读经文,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格里高利圣歌(Gregorian Chants)。他单一的旋律被称为素歌,加了平行四、五度后形成简单的和声称之为奥尔加农,经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发展出现了三、四声部的奥尔加农,多声部合唱有了明显发展;14-15世纪随着欧洲文艺复兴,“阿卡贝拉”出现了新的景象,涌现一批创作者和好作品,但作品以牧歌最具代表,但演唱还局限在意大利美声发声中,曲风多为传统古典作品。17世纪后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影响作曲家大量创作歌剧、艺术歌曲、大型合唱作品,运用管弦乐队伴奏,“阿卡贝拉”被淡忘和消退。也许是物极必反,到了20世纪很多人注意到人声的美丽,开始怀念和谐安宁的纯人声合唱。阿卡贝拉的发展出现了近现代的时代特征,开始出现流行音乐的曲风。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其中,从美国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国(地区)。在亚洲以日本、韩国起步较早,而后在新加坡地区台湾、澳门持续发展创新。随着交往的频繁,中国内地的大学校园也兴起“阿卡贝拉”并迅速成长起来。而伴随电声设备和电子乐器音响科技的进步,陆续进入音乐舞台,这时开始利用麦克风改变唱法,甚至用嘴模仿电子音乐的音色,发展出如BeatBOX——称口技演唱或节奏箱的,即用口腔唇、舌、齿和喉咙的声音来模仿鼓声、节奏及音乐;Bass——即用嘴发声效仿低音提琴或鼓声;Hip-Hop——黑人街头说唱艺术;也塑造出爵士、摇滚、流行、等活力四射且变化万千的演唱风格。所以我们今天所说的“阿卡贝拉”是指拥有许多现代元素概念的“现代阿卡贝拉 (Contemporary A Cappella) ” ,而以“阿卡贝拉”形态演出的团体我们泛称为“阿卡贝拉团 (A Cappella group) ”。

二、中国传统民歌的新传承

我国传统民歌的资源极其丰富,但是否可以运用“阿卡贝拉”形式来演唱?将美好传统民歌传承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我国五十六个兄弟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沉淀了大量丰富的民歌作品,据不完全统计,现能登记在册的就有30万首。如《小河淌水》《乌苏里船歌》《康定情歌》《黄杨扁担》等旋律优美动听,久唱不衰。它们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表达中华民族思想、性格、意志、情感和愿望的意识形式。中国是地域广阔且多民族的人口大国,又有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使得民歌在体裁、题材、风格、调式、素材等方面呈现出极其多样性。每个民族的民歌都有各自独具特色,分类也大相径庭。一般民歌分为号子、山歌、小调三类。 号子一般指人们在体力劳动过程中为了统一劳动节奏、调节体力、解除疲劳、指挥和组织劳动时演唱的歌曲,他一般节奏律动性强,情绪激烈,豪迈有力。而把拥有比较悠长音調、比较自由节奏,你们在山野劳动生活所唱歌曲称为山歌,高原地区的山歌更嘹亮、有力、粗犷、高亢;平原地区特别是江南一帶的山歌更显流畅、秀丽;草原上的牧歌则热情奔放、宽广开阔。但我国民歌占多数的体裁却是小调,小调歌曲的节奏規整,结构均衡,曲调完整性强,有许多还经专业音乐工作者整理和改编,多流行于城市与乡镇。

本文强调的传统民歌其实是指最具代表性、权威性、典范性,传唱度高、耳熟能详的经典民歌之作。它是国家的旋律、民族的心声。时下是互联网的时代,人们得到资讯的便捷性极大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即多也快且变数很大,如何满足人们对民歌的欣赏需求,那传统民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不能墨守陈规、僵化不变。也要在一定的形式不断通过更新和变化引起更广范的关注,让世人重新认识、从而喜欢并得以传承。因此运用西方“阿卡贝拉”这种古老而时尚,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形式来演绎我国传统民歌,也许是一种意想不到的好尝试。并赋予民歌音乐丰富和声的编配,使旋律更精致、演唱更流畅、演绎更时尚、更易于流行等方面作调整。特别是让年青人喜欢自发传唱开来,突破任何形式上的限制,烙上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使它在演唱上得以升华而更好的传承。

三、“阿卡贝拉”与“传统民歌”的融合

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在不断猎奇,不断寻求听觉与视觉的刺激调足了大家的欣赏口胃也提高了满足的门槛。某种角度看也有它积极的一面,它促使人们不断创新,不断拓展音乐的表现领域。民歌的表现形式往往以独唱、齐唱、表演唱以及常规意义上的合唱为主,使“阿卡贝拉”与“传统民歌”相结合的实践就是创新,是两种不同文化艺术的融合。

(一)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阿卡贝拉”与“传统民歌”相结合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存在任何实践冲突,“阿卡贝拉”是以人声演唱多声部的音乐形式而已,它的演唱讲究多人、多声部的明确分工,注重发挥个人的歌唱音色,并强调集体的协调与配合,表现力更丰富,更能表达音乐的气氛、内容和意境。“传统民歌”在艺术融合实践中是以表现内容的形式存在,它的特点:1.歌曲音乐旋律的横向线状思维方式惯性,2.节奏的灵活性与均匀平稳安排,3.简繁相适、动静相衬化的音乐表达,4.五声音阶为骨干的调式音列结构等,这些特性的表达其实在“阿卡贝拉”的演唱形式上不仅不会消弱,反之可以得到丰富,如在原来的歌曲旋律基础上加以多声部和声,使纵向和声音响得以丰富,在节奏的灵活和均衡、律动上也得到加强等。演唱实践者还会断得以强化与巩固在音乐上的立体思维。

(二)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

与其说“洋为中用”是我国文艺发展建设的一项政策,还不如说世界多元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总会产生碰撞和融合。“阿卡贝拉”与“传统民歌”相结合更利于我国传统民歌在世界舞台上的传播,使得传统民歌在音乐的编曲上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加创新、更加国际化,使之成为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特别是青年人喜闻乐见艺术。

(三)追求人声美的回归

“石不如丝、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最美妙的声音莫过于人的嗓音,也许是物极必反,这在音乐领域也不例外,电声的发展让古典音乐退出音乐的主导地位,电声扩音的流行音乐大行其道,超前的电声乐器伴奏,爵士鼓强有力的节奏让人们疯狂过同时也失去人声的自然美。阿卡贝拉的演唱特点就是充分利用人声这一美妙的乐器代替电声乐器来发声,在自然地法则上与传统民歌音乐的田野劳动时即兴创作、口头传唱、生动灵活、简朴真挚、没固定格律、旋律易学好几记、平易近人等特点不谋而合。

四、艺术实践的实施方案

从世界著名“阿卡贝拉”演唱组合的成员来看,年轻人是绝对的骨干,所以演唱者较大部分多为在校学生,而学生大都住校,组织起来方便,也多少有一定的音乐演唱等基础。有些学校的学生社团就有类似的演唱组团,大家凭兴趣自发组织在一起,演唱流行较广现成作品,都会积累些作品,具有一定的演唱经验和基础,这是很难得的。我们应该充分引导和开发这些社团,使他们的演唱更接近“阿卡贝拉”形式,内容上更注重选择演唱传统民歌。

(一)演唱团体的组建

团体成员人数要求灵活多变,少的可以三人五人,多至上百人。但从团队演出成本和排练、演出等运营成本来看,十人左右时最合理的。保持每各声部一个人,这样在舞台演唱时人手一个话筒音控条件也较好满足。队员在演唱上对发声技术要求虽然不是很高,但在音准方面是绝对的苛刻,丰富的和声、复杂多变的节奏都是对演唱者极大地挑战。

(二)作品的创编

选择我国传统民歌作为演唱内容,如四川的《太阳出来喜洋洋》《槐花几时开》《康定情歌》,云南的《猜调》《小河淌水》《送郎》;江苏的《茉莉花》《拔根芦柴花》《绣荷包》;新疆的《阿拉木汗》《青春舞曲》《大阪城的姑娘》;东北的《新货郎》《丢戒子》《月牙五更》;山西的《拾豆豆》《桃花红,杏花白》《送情郎》;陕北的《走西口》《兰花花》《对花》;湖南的《马桑树儿搭灯台》;湖北的《嶉东崔》;安徽的《凤阳花鼓》;陕北的《走四口》;台湾的《天乌乌》;内蒙的《森吉德玛》;河北的《放风筝》;青海的《花儿》等,这些家喻户晓的歌曲,每首歌曲都代表着一方水土和人文情怀。作品很多,从何入手?我觉得应该遵循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选曲原则,组织创编团队,在实践中学会创作,在创作中不断提高实践水平。才用“乐器编奏法”将人声定位是音乐制作的乐器,运用乐队庞大编制依据,配以爵士、摇滚、流行等音乐风格复杂和声,区别与传统合唱功能,发挥人声这个精致的发声体的潜在能量,实现胜似各种乐队的人声音效。也可请专业编曲、请合唱指挥专家、民族音乐家、作曲家等组成创作团队,共同选曲、改编出适合“阿卡贝拉”演唱特点的作品。

(三)训练与排练

1.关于演唱发声与音乐学院的声乐课的训练完全不同,“阿卡贝拉”演唱讲究的是时尚、娱乐、活力,即为“玩”的心态;发声方面,技巧正确与否并无绝对的一个标准,只要音乐效果的需要,只要脑海中能想出与音乐情绪相符相容的的声音都可以是正确的,这是声乐课要求所不同。

2.节奏训练在某种程度来说是阿卡贝拉的灵魂,在西方的现代音乐教育中排在第一重要位置的往往是音乐的节奏训练,学校会有专门的节奏课给学生系统的训练,而不是发声技巧或其他。节奏训练很痛苦,特别是习惯了古典音乐重旋律、音准学习的学员,但节奏绝的对地位不得不迫使大家花更多精力去练习和掌握。

3.和声上“阿卡贝拉”演唱会打破民歌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调式和声概念,在民歌旋律线条基础上可以大胆编配理想的和声,七和弦、九和弦甚至十三和弦等等都可以运用,丰富音乐色彩,营造动人的气氛。

4.演唱会实践是检验上述努力的平台,在排练阶段完成后,选择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来举办演唱会是十分必要的,整个音乐会主要体现传统民歌在“阿卡贝拉”新的演唱表现手法上的创新性。同时也是对学生演唱能力的极大提高。另外音乐会的演唱是需要有相应的硬件设备如话筒、调音台、服装等,这些也要有专门的人员来管理。

五、结论

“数据重构商业,流量改写未来”当今时代事物瞬息万变,让人感到各个领域都在日新月异,很多事情是如此的出人意料,许多如“网银”“网购”“微信”“大数据”“跨界”等关键词,毋庸置疑地告诉大家“不怕不合适,就怕不敢试”。在艺术领域受新元素影响,更是表现出了惊人的现象,许多音乐门类的界限在被模糊甚至取缔。“阿卡贝拉”与“传统民歌”的结合不应该有任何阻隔,以西方音乐的发展历史中教会与世俗音乐为例,教会音乐受限于宗教条律,往往拥有过多的规则限制,过度的教条,而世俗音乐却是灵活多变、自由洒脱、无拘无束的风格特点,截然相反的两种音乐自古以来就会本能不间断地相互影响与渗透,这也许就是中国易经智慧所说的“太极”吧,看似毫无相关的两个物体却蕴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到如今,艺术各个不同领域的渗透也就欣然接受了,再说传统民歌是民族文化传承载体,唯有民歌才真正是我们民族生命中最美、最动听和最难忘的声音。我们有义务用不同的表现手法让民歌更广泛的流传开来。

都说音乐是一种世界语言,我想运用“阿卡贝拉”演唱传统民歌就是一种新的语言,是民歌演唱得以新生的新思路。

[1]江明敦著.《中国民族音乐欣赏》.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1991.8.

[2]人民音乐出版编著.《中国民歌选》.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80.8.

[3](美)唐纳德.杰.格老特,克劳德.帕利斯卡著.《西方音乐史》.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1996.

猜你喜欢

阿卡贝拉民歌
南闸民歌 留住乡愁
老狗贝拉
唠叨的妈妈
四十九条围巾
三根横线的秘密
穿花衣 唱民歌
导弹气球——阿卡迪欧(巴拿马)▲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
牛牛阿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