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4-07-13石家庄市井陉县文化馆050300
张 磊 (石家庄市井陉县文化馆 05030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新农村文化建设越发显赫和重要。人们都知道,物质富足起来的农民更需要精神满足,他们需要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更需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需求,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给予政策扶持和财力支助。我们应珍惜这个千载难逢的农村文化发展契机,一定要把握好发展方向,使用好工作方法。否则,便会辜负党中央亲民爱民的一片苦心,使这伟大的举动变成过眼烟云。
一、总结前车之鉴,农村文化建设要顺应民心
虽然笔者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不足10年,但常常听经过多次农村文化建设“潮流”的老同事说起,如:上世纪60年代的村村组织“大队俱乐部”,70年代的村村推广“小靳庄经验”,村村组织“毛泽东思想宣传队”,90年代的村村建立“小康文化室”“青年之家”等。这些“潮流”都是政治任务式的行政作为,每次都以轰轰烈烈开始,冷冷清清告终。没给农民带来多少欢乐和愉快,倒是进一步加重了农民负担。
我们井陉县历史上是个地瘠民贫的山区县,却蕴藏着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龟驮碑”“牛斗虎”等。这些艺术形式千百年来能在战乱频仍、灾荒不断的恶劣环境中生存沿传下来,是个什么道理呢?我们现在身处太平盛世国富民强的社会环境里,为什么不能给后辈子孙创造更多的文化财富呢?笔者认为,前者是劳动人民对某种艺术形式出自内心的喜爱,才不遗余力的传承、发展乃至弘扬它(现在全国闻名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井陉拉花”“南张井老虎火”“桃林坪花脸社火”“井陉晋剧”“赵庄岭皇纲”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后者则是劳动人民并不喜爱而是通过行政手段硬行安排的政治任务,一旦事过境迁,无人问津是必然的结果。
我们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一个道理,劳动人民对他喜爱的东西,再穷再苦也不会放弃,而对自己不喜爱的东西,奉送白给也不愿意接受。每个社会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思维,每个人群都有自己的艺术偏爱,千百万劳动人民的喜好绝不会是一个模式,即使在一个村里生活的村民也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今天,我们搞新农村文化建设,各级政府一定要顺应民心,不能再搞统一标准的行政命令,更不能搞以创造政绩为目的的“一刀齐”政策。应该借鉴传统文化的发展经验,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使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前进,为后人留下更多的文化财富。
二、因地制宜,发展多种文化形式
在历史的长河中,劳动人民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经济基础、意识修养等不同条件,形成了自己的嗜好、偏爱,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文化风俗。就我们井陉县而言,就有“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的情况。在文化习俗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至今流传着“核桃园的晋剧团,洛阳的社火班,东南正拉花代代传”的俗语。还有很多大村有不同形式的几个文艺表演队伍,村里不给一分钱,每年都积极活跃在民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群众喜爱文化的个性和特点,也可以说是民心所向。一旦有悖于他们的意愿,只能是事与愿违。
笔者认为,我们的各级政府要大力提倡发展各村各寨不同形式的特色文化。其路有三:一是发掘发展本村原有的文化形式;二是学习外地有特色且本村人喜欢的文化形式;三是靠本村能人志士创造新的文化形式。这样,群众就有了既能展现自我又与他村有别的文化兴趣,因此而达到长期沿传艺术形式自愿巩固文化队伍的目的。这里所说的文化形式不单指表演艺术形式,而是包括图书、书法、美术、摄影、各种讲座等在内的所有文化传播形式。当然,每个村可同时拥有若干种形式,只要是群众自发自愿的,我们的政府就要给予帮助支持。最终目的是把农村的文化生活搞得丰富多彩,真正把中央精神落实到实处,使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流于形式。
三、因势利导,促进新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党中央历来的文艺方针就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在上世纪80年代,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就提出“因地制宜、小型多样、讲求实效、量力而行”的工作方针。党中央关怀农村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绝不是一张考试各级领导政绩的答卷,互相照抄,及格了之。现在我们国家正值国泰民安构建和谐社会之际,是发展农村文化的大好时机,我们的各级领导要脚踏实地的抓好这项造福千秋万代的工作。在工作中首先是按照人民群众的意愿着力发展各地特色文化,其次是做好引导和扶持工作。放手发展特色文化,很可能会出现一些与时代不合拍的东西,如迷信、赌博、色情等不健康现象。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需要我们去管理,对那些有害无益的东西,坚决阻止取缔,对那些害益相兼的东西,要去槽存精给予肯定支持。如我们井陉“赵庄岭皇纲”,原来是专门为“火神爷庙会”组织的形式,后将“拜神”“参驾”的部分删除,现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民间艺术形式。引导是一项不可忽视的细致工作,尤其是现代型娱乐方式更为复杂,网吧、电子游戏、歌舞厅等,既不可取缔又难以把握。但是,只要我们下功夫引导,尽心尽责的去管理,就会使这些形式健康地发展起来。
扶持工作是发展特色文化的重要手段,没有政府认可和支持的群众文化是无根之草,无源之水。每个社会团体都愿意得到政府的承认和帮助,群众自办文化何尝不是如此。在当前,全国农村都在建设文明生态村,激发了农民热爱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大街小巷出现了自发扭秧歌、唱歌曲、唱戏曲、玩乐器等的大好局面。各级领导一定不能等闲视之,要因势利导给予扶持,使这些健康向上的形式发展壮大。当然,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客观条件不同,扶持的力度和方法也不一样,但绝不能无动于衷。所谓扶持,不单指给多少钱,给多少物,而是按当地条件采取具体措施。如有经济条件的村落可按群众的喜好建设不同形式的活动场所(舞台、排练厅、游艺室等)。条件差的可给请老师辅导或购置表演用品等物。条件再差的给秧歌队在街头安个电灯总行吧?你就是给点口头肯定或表扬也是一种扶持。总之,我们的扶持工作就是做好群众文化的后勤工作。只要长期坚持下去,各村的文化阵地就不会丢失,就会产生很强的生命力。
以上拙文是笔者这几年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一管之见,其目的是给执政领导参谋谏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还存在着很多差异,望各位专家领导谅解。最终,愿各级领导落实好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把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阵地长期巩固下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