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雷特民俗学研究评论——读马雷特的《心理学与民俗学》

2014-07-13雷俊霞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450009

大众文艺 2014年10期
关键词:活生生民俗学民间文化

雷俊霞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旅游管理系 450009)

罗伯特·雷纳夫·马雷特(1866—1943)是英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曾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担过研究员、哲学导师、社会人类学讲师、人文学主考人和院长,还曾是英国一些著名学会的成员之一,曾于1914—1918担任英国民俗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宗教的起源》《人类学》《原始宗教中的信仰、希望与博爱精神》等书,作为民俗学研究者之一,他并不是大师或泰斗级人物,但是它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却是对我们今天的民俗学研究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马雷特将心理学方法自己的研究领域,他反对刻板的纯理性研究方法,也反对纯外观的社会学方法,极力倡导心理学方法并奉之为研究人类学方法中的“当然皇后”。作者试图用心理学方法对民俗进行动态的整体研究,他认为民俗不仅仅是文化残存物,它还反映着人类的心理和思想情感,民俗学通过对那些被选择出来组合于新过程的旧东西—文化残余的研究,揭示出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联系。马雷特以自己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特殊而又切实可行的视角。也应该为今天的民俗学及民俗学史的研究所借鉴。

一、民俗学的文献是活生生的人

民俗学研究“文化残余”的看法在民俗学界曾经十分盛行,但是马雷特认为,民俗学的研究不是毫无生气的残余物,是在所谓的文化残余中表现出来的活生生的东西。因为“乡俗的生活是象野生植物一样直根于大自然的,看来似乎比任何形式的文雅生活都更茁壮、更适于持久延续;文雅的生活源于乡俗的生活,并且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它好象厌倦了自己,便重新回复到乡俗的生活中。”关于文化残余为什么能够存在,马雷特认为“它们能够存活下来因为它们是乡俗生活的不断翻新的征兆,而乡俗生活独自具有最终存活下来的固有能力。”

“人们完全有理由以抽象的方式来看待文化或社会传统,把它看成是外在的织物,看成是人类的精神在时间的织机上织出的多彩的裙袍,其目的是包裹或装饰自己。”但是民俗学不能“把穿着的衣服等同于活生生的穿衣服的人。”人类历史不是漂亮的木偶剧,它是充满着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因此,它也应该被民俗学按原样表现出来——就像拍电影一样。即民俗学应该根据活生生的人的应有权力来研究他,而不应该用从对无生命物的研究中借来的方法对他进行研究。民俗学的研究不应该是猎奇,而是对有关发生在种族内的文化变迁的全过程的详细记叙。“民俗学的文献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书本,并且他不是从做学问的角度来阅读这些文献的,而是带着人类的理解心和共有的常识来阅读他们。”

二、民俗研究过程中给研究对象以富有同感的理解

他认为:“民俗学家们应尽可能地通晓某些习俗的实际实施过程,应给这些民俗富有同感的理解。”参与到民俗的具体实施过程当中去,也就是我们目前通常所说的田野研究。不参与到民众当中去“你没有资格去解释人类的规定,除非通过直接的体验,或是通过根据就近的观察得出的富有同感的推测,你才能象个局内人那样起解释人类的规定。”参与实施过程是民俗学家获得洞察力,这种洞察力是能够透视在新兴趣作用下的传统母题不断适应变化的洞察力。“无论如何我们都应把民俗看作是一种活生生的发展而不是把它简化为一种杂乱无章的变动。”生活的表象背后都有某些恒定的冲动的倾向。民俗生活中的人们在对运气的预感、巫术的恐惧和对入门仪式的敬畏中获得了普遍情感的例证。民俗学家如果能近距离的接近民众,用民众的语言和他们交谈就能发现近在手边的材料,从而获得有益的研究。也就是说民俗学家应该活生生作用着的民俗现象,关注他们与现实和历史的联系。他还说,民俗中的文化残余就不仅是过去的残骸,同时也表示着我们人类共同本质的倾向,而共同的人类本质最能长久地存活。

只有理解民众才能发现民众文化的价值。这在现当代的大历史背景下被解释为一种学术伦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民间文化面临濒危的命运:民间文化传承人濒危、少数民族文化濒危、古村落濒危,因而抢救民间文化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006年6月10日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就是对民间文化保护的一种肯定。它反映了“农业文化向工业文化转型过程中的觉醒,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抢救民间文化,进行对民间文化的保护所要求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参与民间,走近民众,理解民众的精神。只有这样民间文化的保护才是行之有效的。民间文化向来得不到上层人士的重视,因而对民间文化的研究也向来都是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真正的民间文化研究相对比较受冷落,民俗学者如何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自己的研究,如何生存。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有很多的人产生了质疑。马雷特给了我们答案。

三、主张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早期的民俗学者是从研究异文化开始的,后来从对异文化的研究转向对本土文化的研究。马雷特对“民俗学不仅应从本乡本土开始,而且应该永远呆在本乡本土”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非常同意民俗学应从本乡本土开始,但是他反对永远呆在本乡本土的观点。他非常赞同弗雷泽的观点,那就是民俗学的研究要有开阔的视野,“如果民俗学要进入科学的行列,就必须在解释方面突破单纯的描述”既要研究异文化也要研究本文化。民俗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说明和解释人类心灵的活动”,马雷特认为“人类心灵的活动是受外部条件的影响的,尤其是受那类组成了所谓的社会传统或文化的外部条件的影响。”可以说民俗学是“以人类的心智来记载历史的”很多的民俗活动表象的背后都有人类的心智在其作用,也就是说,民俗心理就是看不见的河床,它指引着人们活动的方向。

对民众的情感存在于我们内心,我们走进民间对民众进行研究的时候,“不要忽视隐藏在言谈举止之后的情感,因为情感不仅属于当时的场合和环境,而且属于他必须研究对象的本质;而且,情感代表着生命的延续性的本质”也就是马雷特所说,“在与民俗学关系中,心理学与社会学同样都是只能充当方法,因为它们都是抽象的。民俗学能够也应该在它的宽广的怀抱中为它们两者都找到位置,同时它自己保持着不偏不倚的态度,因此它代表着人类进行历史研究的全部范围。这个学会的任务就是努力通过民俗了解民众,这样,外观地被看成一个是一堆风俗的东西同时也可以内观地被理解为一种心理状态。”他将心理学和社会学都看成是民俗学的研究工具。以心理学的方法来研究民俗学背后的民众心理和情感,进而更好的了解民间,理解民众。今天民俗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元化,无论我们是用何种研究方法,目的都是为了研究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真实呈现,以期实现对民众生活的认识、解释和理解。

四、结语

民俗学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必须是基于走进民间,走进民众的近距离的研究,深入民众、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理解民众。研究民俗不是到民间猎奇,我们在研究中需要关注民众民俗活动背后的心理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俗学研究在表象的描述的同时看到理论的背后的深层的东西,即所谓沉浸式的民族志写作。对民间文化的载体—民众怀有足够的同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地走进民间,真正开始一次“眼光向下的革命”,在平静的领域里,从无意义中发现意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具体的研究对象进行适合的研究。这既是民俗学的要求也是民俗学存在的根本,这是马雷特留给我们的遗产,也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指引。

[1][英]马雷特,张颖凡译.心理学与民俗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2]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3]赵世瑜.眼光向下的革命[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施爱东.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5).

[5]高丙中.中国人的生活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猜你喜欢

活生生民俗学民间文化
中日民俗学的早期交流
——何思敬与《民俗学手册》的引进中国
文化强国语境下的文化学研究新探索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阳江江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中国首部《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发布
盘“活”语文课堂,实现有效教学
要让学生在“活生生”的情境中“秀”自己
试论民俗学对中国戏剧研究的意义与局限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