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奢侈品的奢侈性和非必需性

2014-07-1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北京100191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

刘 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北京 100191)

浅谈奢侈品的奢侈性和非必需性

刘 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 北京 100191)

本文就奢侈品的奢侈性和非必需性提出质疑。笔者认为:在奢侈性方面,奢侈品的主要消费群体——贵族及新兴中产阶层可以轻松地购买奢侈品,如同一个普通家庭消费得起相应层次的家用产品一样。因此,对于奢侈品的理解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消费奢侈品无负担群体的角度,奢侈品应称为精品;一种是从消费奢侈品有负担群体的角度,奢侈品应称为奢华品。在非必需性方面,对于贵族及新兴中产阶层来说,奢侈品承担着身份地位和审美层次象征的属性,其必需性清晰可见。而曾经惊艳世界的高科技奢侈品,如手机、电脑、汽车等,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亦足以说明奢侈品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传统奢侈品对于其消费群体来说是精神方面的必需品,高科技奢侈品则是功能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必需品。

奢侈品;奢侈性;非必需性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设计社会学: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工业设计研究” 编号:10YJC760021

中国经济的腾飞让全世界发现了一个潜力无限的庞大市场,西方奢侈品也为之振奋,并迅速进驻。过去,中国人民生活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奢侈品是无法想象且不被允许的存在;如今,奢侈品已然成为新兴富裕阶层的象征,有关奢侈品的各种追捧和非议也接踵而来。在中国,民众的偏见令奢侈品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位置。笔者认为,多数人对奢侈品存有误解,使得奢侈品本身的价值被掩盖甚至完全抹杀。因此,笔者选择从两个角度分析奢侈品的属性,解开普遍性的误解。

一、奢侈品的奢侈性

(一)“奢侈”概念的解析

笔者对于“奢侈品”这一名词中的“奢侈”二字抱以质疑的态度。何为“奢侈”?从古至今,“奢侈”都代表着挥霍浪费,追求过分的享受。如《国语•晋语八》:“桓子,骄泰奢侈,贪欲无艺。”《汉哀帝元寿二年丞相遣郡国计吏敕》:“今俗奢奓过制度,日以益甚。”唐罗隐《秦中富人》诗:“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昭连(清)《啸亭杂录•尹阁学》:“天下督抚,习为奢侈,因之库藏空虚,民业凋敝。”“奢侈”不同于“奢华”,“奢华”虽在一些人眼里是贬义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将其看作是中性词,意指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位和格调的象征,而“奢侈”,无论古今中外,都是明显的贬义词。奢侈“Luxury”一词最初来自拉丁语词根Lux, 是“光”的意思,后来演变为词汇Luxus,意指“极强的繁殖力”,延伸含义为浪费、无节制。大部分欧洲语言都吸收了这个词根的含义,如现在的英文中,奢侈是Luxury;西班牙语中是Lujo;法语中是Luxe。现代英语中Luxury的原意与abundant一致,意指充分的、丰富的意思,是中性词1。

所以笔者认为,“奢侈品”一词本就不甚恰当,容易造成误解并抵消奢侈品为社会带来的种种益处,如公民审美层次的提升,产品工艺及科技开发的促进,经济效益的飞速发展等。

(二)从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角度分析

在古代,传统奢侈品是供统治阶层及上流社会人士使用的,这些人也就是人们口中常说的贵族。之所以以奢侈来定性奢侈品,也是因为它们使用的原材料珍贵稀缺,且工艺独特精致,能够体现贵族高贵典雅的审美品味和高高在上的身份地位。这些精致的奢侈品在平民百姓眼中是昂贵的令人无法想象的存在,是穷尽一生也无法享用的物品,亦是上层腐败下层遭殃的象征。但是从贵族的角度来说,奢侈品不奢侈,以他们雄厚的财富基础来购买这些精致的物品是轻而易举的,如同一个普通家庭可以消费得起相应层次的家用产品一样。奢侈品其实是贵族们的日常生活用品。

随着历史的进步,民主自由的时代已然来临,一些国家的贵族不复存在,而中产阶层却日益壮大,他们成为了奢侈品消费的中坚力量。因为森严的等级制度已经消失,即便没有居高临下的社会地位,也可以通过金钱享受到奢侈品。这个阶层对于奢侈品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他们的财富储备不一定非常庞大,但消费起奢侈品来还是绰绰有余的。

因此,奢侈品对于其主要消费群体并不奢侈,又何来奢侈之说。

(三)奢侈品新理念

奢侈品消费人群中对于奢侈品购买的动机各有不同,而民众普遍反感的炫富行为属于炫耀性消费。按照凡勃伦在《有闲阶级论》中表达的思想,炫耀性消费主要为了夸示财富而不是满足真实需求,这种消费的动机是谋求某种社会地位,其深层含义是人与人之间在需求和效用上存在相互影响8。凡勃伦之后,Leibenstein提出了奢侈品消费的三种动机:从众、独特与炫耀性。而后Dubois and Laurent又补充了“享乐主义”与“完美主义”。前三种动机是属于社会性导向,后两种则属于个人性导向,出于追求高品质的保证和精神上的愉悦感,正如美学家所说:“奢侈品”是一种生活被艺术化的符号,是一种把生活追求变为美学的外在标志9。炫耀性消费是奢侈品市场不成熟的体现,即消费者思想不成熟的体现。但是当社会性导向动机逐渐向个人性导向动机转变,就说明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态度更加成熟和理性。

中国正不可避免的经历着社会性导向消费动机的阶段,我们应该正视这一问题,并以宽容的心态接纳这一事实。日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八十年代的日本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境下,民众对于奢侈品的盲目渴求造成大量的非理性消费,而当奢侈品市场逐渐成熟,奢侈品消费变得更加理性,个人性导向购买动机占据主导。在这期间,日本的设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在全世界刮起了一场日本设计的风潮。笔者相信,这当中多多少少会有奢侈品设计对于民众审美能力提升的正面影响。因此,面对奢侈品的大举进驻,国人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从容的心态,而不是如临大敌般慌乱,恐惧我们的国家会沦为奢侈品的奴隶。

奢侈品的存在有着积极意义和正面价值,所谓的负面影响也不过是来自人们的错误理解,如同枪支在警察手中是保卫人民的武器,在匪徒手中却是危害人命的毒物。事物本身并无好坏之分,益害均来自于人们对其的认识与理解是否正确。《红楼梦》里晴雯撕扇子的经典情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俏皮的晴雯只是单纯的想听撕扇子的响儿,而多情的宝玉是乐得博美人一笑。我们应该学会从多个角度看待事物,非黑即白的模式已然不适用于现代的多元化社会。

综上,笔者认为奢侈品的奢侈性有待商榷。时代在进步,如今的奢侈品是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生活的保证,而不是糜烂腐败的象征,因此奢侈品的“奢侈”二字并不恰当。对于奢侈品的理解应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从消费奢侈品无负担群体的角度,奢侈品应称为精品;一种是从消费奢侈品有负担群体的角度,奢侈品应称为奢华品。

目前,麻类研究所已育成红麻饲料专用品种3个——“K66”“K68”“中红麻17号”,集成和创新了红麻机械化播种与收割、红麻青贮饲料调制、生猪养殖等核心技术,在湖南株洲、湘潭和永州等地开展了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二、奢侈品的非必需性

(一)奢侈品的非必需性的文献整理

奢侈品在国际上的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惜等特点的消费品2。其中“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即是指奢侈品的非必需性,这是目前公认的奢侈品特征之一。笔者收集了一些关于奢侈品的不同理解,其中,非必需性是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属性。特将其整理如下:

克里斯托弗•贝里在《奢侈品的概念——概念及历史探究》一书中认为:奢侈品是那些可以轻易并毫无痛苦地被替代的物品,特别精美并具备一定品质,可以满足某种普遍存在的需求3。

维尔纳•桑巴特提出,“奢侈是任何超出必要开支的花费”4。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只给出了必需品的定义,然后将所有不属于必需品的物品归为奢侈品5。

牛津高阶词典将奢侈品解释为:“A thing that is expensive and enjoyable but not essential”;剑桥高阶词典将其定义为:“something expensive that is pleasant to have but is not necessary”;韦伯斯特词典对其的理解则是:“something adding to pleasure or comfort but not absolutely necessary”。而辞海则认为奢侈品是“指非生活所必需的高级消费品”。

以上文献无论是对奢侈品非必需性的直接阐述,还是从可替代性的侧面表述,结果都是将奢侈品置于必需品的对立面,即非必需。

(二)奢侈品为何非必需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只适用于传统奢侈品,对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今世界来说,奢侈品已不再只是工艺与审美的象征,更是高科技的代表。新奢侈品的崛起改变了人类世界的生存模式。曾几何时,人们还只能通过书信与远方的亲友沟通交流,出门办事还只能乘坐马车四处奔波,而后出现的电话、汽车、电脑等一系列高科技电子产品虽然如今早已为大众普遍享有,但它们最初却是以奢侈品的身份惊艳世界:令人惊叹的技术和昂贵的价格。正如沃尔冈•拉茨勒所说“技术的进步需要奢侈品的生产使之得以实现,奢侈品需要技术的进步使之出类拔萃”7。可见,即便以生理需求的功能为基准,此类奢侈品也是无法被轻易并毫无痛苦地替代的,更不用说艺术感极强的奢侈品为人们提供的精神享受是普通产品所无法替代的了。

以苹果产品为例,苹果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奢侈品,但对于中国的普通民众而言,其价格相较于一般电子产品明显偏高。苹果产品的狂热爱好者是无法忍受使用一般电子产品的,反应不够流畅、界面不够美观、功能不具创意、设计不够人性化等细节都会被苹果爱好者强烈抨击。因此对于苹果爱好者来说,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是无可替代的。同理可知,对于某些偏执的热爱某类或某品牌奢侈品的人来说,奢侈品是不可替代的。

再以《红楼梦》中的经典情节为例: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贾母命熙凤用茄鲞喂她。姥姥吃了两口,味道甚佳,便请教说:“告诉我是个什么法子弄的,我也弄着吃去。”凤姐儿笑道:“这也不难。你把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刮了,只要净肉,切成碎钉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钉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一拌就是。”刘姥姥听了,摇头吐舌说道:“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他,怪道这个味儿!”由此可知,贾府对于吃食是十分讲究的,这道茄鲞即可称为奢侈品。对于贾府的主子们,倘若以仆人们的吃食来代替平日里的山珍海味,怕是没有可能的。显然,普通食物可以满足生理需求,但茄鲞是基于精神需求,不同性质的需求无法相互替代。

(三)奢侈品的必需性分析

过去,对于贵族来说,奢侈品不仅承担了产品功能的属性,更承担了身份地位和审美层次象征的属性。贵族为维护尊严和地位,不会使用和普通大众一样的产品。及至现在,无论是贵族还是奢侈品消费群体中新兴的中产阶层,仍然选择使用奢侈品来彰显身份和地位,奢侈品就是他们社交的必备品,也是他们用以将自己和普通大众区分开来的标志,其必需性清晰可见。而对于消费奢侈品存在负担的人群,奢侈品的必需性见仁见智,取决于消费者自己的需求。如果他在意财富的虚名,将奢侈品作为炫耀虚荣的标志,奢侈品是必需的;如果他追求事业的成功,将奢侈品视为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奢侈品是必需的;如果他追寻美好的生活,将奢侈品看作是生活质量的保证,奢侈品是必需的;如果他寻找精神的愉悦,将奢侈品当成审美品味的终端,奢侈品是必需的。

所谓非必需,也就是可以被轻易地替代。曾经惊艳世界的高科技奢侈品,如手机、电脑、空调、汽车等,不仅以令人叹服的高科技改变着全世界的生活方式,更是以现代主义极简的艺术感重构并引导着民众的审美走向,这一切都足以说明奢侈品的不可替代性。

综上,笔者认为,传统奢侈品对于其消费群体来说是精神方面的必需品,高科技奢侈品则是功能与精神方面的双重必需品。而传统视角下的奢侈品的非必需性是偏颇的观念,易造成片面性的误解,有碍于人们理解真正的奢侈品价值。

三、奢侈品与奢侈态度

奢侈品早已不是过去奢靡腐败的代名词,而是一种全新的、对生活品质精益求精的奢侈态度。奢侈品文化为世界带来的不仅是物质影响,更是一场足以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观念的革命。每个人心中的奢侈品都不尽相同。它也许是一个LV限量版手提包,也可以是昆仑山玉珠峰的一汪清水;它也许是一辆法拉利经典跑车,也可以是桃花峰云谷寺的一缕空气。它其实是任何能够让你静心安神或激情澎湃的美好事物。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旧有的观念已经不适用于今天多元化的世界。我们不能强求一个中国亿万富豪每天坐公交去谈生意,也不能强求一个英国贵族每天坐在尘土飞扬的路边摊安然地喝下午茶,因为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社会分层。即便以民主自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分层,也不能否定和干涉金钱拥有者使用金钱的权利,这无关道德,只是每个阶层都有各自的生存法则和生活标准。在不触及法律的前提下,任何人都有自由支配自己财产的权利。我们也没有立场指责追捧奢侈品的普通人,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都有追求理想生活的权利,无论他的核心观念是否成熟正确,都应给予尊重。

奢侈品的角色多种多样,它既是启迪生活美学的的导师,又是指引科技进步的明灯,更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奢侈品的存在。

注释:

1.朱明侠,周云.奢侈品的广义定义及其研究框架[J].经济师,2008(7):31-32.

2.戴世富.奢侈品牌的修炼之道[J].中国质量与品牌,2005(10):61–63.

3.吴红梅,田明华,刘禹含.基于奢侈度的奢侈品定义及管理研究.商业研究,2011(8).

4.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79.

5.贾小军,聂锐,李燕.奢侈品含义的管理学界定.商业时代,2007(12).

6.刘炳森.何为奢侈,奢侈何为.装饰, 2010(12).

7.沃尔冈•拉茨勒《奢侈带来富足[M]》上海:中信出版社,2003:46.

8.吴红梅,田明华,刘禹含.基于奢侈度的奢侈品定义及管理研究.商业研究,2011(8).

9.吴红梅,田明华,刘禹含.基于奢侈度的奢侈品定义及管理研究.商业研究,2011(8).

猜你喜欢

奢侈品消费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与奢侈品说不——绘创动物中的“肌理”美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
第十二届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圆满落幕
奢侈品模特为何“冰山脸”
2019上海国际奢侈品包装展
40年消费流变
消费物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