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写意性”在中国工笔花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014-07-12代国娟凯里学院艺术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代国娟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论“写意性”在中国工笔花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代国娟 (凯里学院艺术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工笔花鸟画的教学在当代高校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作为高校国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很多学生却在对工笔花鸟画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这很多误区,认为工笔就是要一味的追求工整细腻,而往往忽略了工笔花鸟画自身的写意性。本文将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从工笔花鸟用线的写意性、用墨的写意性、着色的写意性等几方面分析和探讨“写意性”在工笔花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写意性;工笔花鸟;用线;用墨;用色;作用
工笔花鸟画是传统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一般都是先勾线,然后用墨和色经过三矾九染,达到渲染细腻,色彩鲜艳,工整细致而又生动灵气的画面效果。不论是传统花鸟还是当代花鸟,在工整细腻的同时都没有失去工笔花鸟具有的“写意性”。在当今的花鸟画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工笔花鸟画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片面的认为工笔花鸟画越工致,越细腻,越是面面俱到就越好,大多都只注重追求画面的具体刻画技法、肌理效果的制作和画面色彩的冲击力,却忽视了画面的思想内涵,忽略了画面需要的生动性和画面虚实关系等写意意识,这样最后形成的画面效果往往是薄、板、俗、腻。这个是工笔花鸟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个现象,笔者主要想从三个方面谈谈写意性对工笔花鸟教学的重要作用。首先是用线的“写意性”在工笔花鸟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 “写意性”的用线对工笔花鸟教学的重要作用
早在魏晋时期,谢赫就提出了著名的“六法论”第一条就是“气韵生动”。在笔者看来,气韵生动强调的正是绘画的生动性,是绘画中所带有的神气。它不仅要求绘画要表现所画物象的外在形态,还要求要表现物象的神韵和精神,要形神高度统一,正如谢赫在品评丁光画作时说“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赢。非不精髓,乏于生气”,这个“气”是看不到、摸不着的,但却能够被人感受到,它是画面传递给人的一种精神感觉。没有“气”的绘画就会给人一种死气沉沉,徒有其形的感觉。“气”在写意画中被体现的最为明显,而工笔想要生动传神最不能缺少的正是这种有“气”的写意性,正如黄宾虹曾说过“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在工笔花鸟的教学中,除了具体技法之外,始终要贯穿强调的就是它同时还具有的写意性。中国工笔画归根到底是线的艺术,线作为工笔画的骨架支撑,在工笔花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古人曾经总结了表达不同物象所需要用不同种类的十八种不同的线,就是“十八描”,如“高古游丝描”“蚯蚓描”“钉头鼠尾描”等。在教学中,要教导学生,并让学生体会这些线的变化在正式运用到工笔花鸟画中时候,岂止十八种,这些变化也正是为了使工笔画的用线达到不死板,有变化的“意”境。如宋代花鸟画小品《乳鸭图》,描绘了一只绒毛未褪的小鸭子站在一丛花草旁边扭头回望的情景。画面中小鸭子的嘴巴、眼睛和脚掌用了实在的线用来表现眼睛的神采和嘴巴、脚掌的质感,但是小鸭身上的绒毛却用了完全不同质感的线,表现羽毛蓬松的感觉。旁边的花丛用了富有弹性的肯定的线来表现宽大叶子的矮花丛,又用断断续续较虚的长线条表现叶子细长又较高的草。画家在处理这幅小品画时做了很大的虚实对比,使画面灵动又统一,将小鸭子和花丛的勃勃生机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些对线写意而又不失细节性的大虚大实的处理是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学生注重体会和学习的方面。
二、 “写意性”的用墨对工笔花鸟教学的重要作用
墨是中国画中最重要的颜色,也是运用最普遍的颜色。古人讲“墨分五彩”,有的画家单单只运用墨色就能把自然中的万物描绘的十分充分。在最初的工笔花鸟临摹学习中,学生往往被画面呈现的最终色彩效果所吸引,只看了到厚重的绿色,沉稳的红色,却没仔细思考这种色彩面貌是如何呈现出这种饱和鲜艳又不轻浮的效果的。在古代工笔画中,古人的画作与墨的运用不可分割。在工笔画用色分染之前,往往先用淡墨色或墨色加颜色进行分染,有了这种厚重的颜色做底色之后,再用颜色去分染、罩染。还拿之前的《乳鸭图》为例,在对小鸭子进行处理时,画家为了表现结构和空间,把鸭子头部的墨色分染的前重后轻,鸭子身体背部的墨色也是靠近身体前部的墨色重,越到尾部墨色越淡,通过这种墨色的变化,把小鸭子的身体结构交代的清晰又自然。对花丛的分染同样也很注重墨色的虚实性和变化性。试想如果画面中的墨色没有这种变化和以墨做底的分染,那么鸭子和花丛的生动性将荡然无存。而以小见大,这种对墨的应用,会使画面生动自然又厚重,在教学中要不断强调学生注意体会,并引导学生多思考,如何把这种带有写意的绘画用墨从学习别人转化为为己所用,并在自己后面的创作中得到切实应用。
三、 “写意性”的用色对工笔花鸟教学的重要作用
与用墨相对应的就是对于国画颜色的应用。国画颜料分为水色和石色,水色一般都是透明的植物性颜色,如藤黄、花青、酞青蓝,而石色指的是覆盖力强,颗粒大的矿物质颜色,如钛白、石青、石绿等颜色。在表达不同物象时候,对色彩的运用要求也大不相同。如宋代的《出水芙蓉图》,画虽小,却十分精致。一朵粉红色的荷花占据着画面的大部分面积,花下几枝绿色荷叶,荷花先以钛白由内而外层层分染,又以红色由外而内进行分染,而荷叶也是先用墨色和水色分染,又罩染以石绿色,从而达到薄中带厚,色彩均匀的效果。由此可见,虽然是工笔,但是作画过程中却丝毫松懈不得,画家时刻都在用尽心思的经营画面,但是画面最终给别人的感觉却又是举重若轻,生动灵活。在具体的教学中,就要提示学生注意到这种用色的写意思维,这虽然不同于写意画的能很快见到效果,但是在具体绘画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用笔用和用色不是“描”而是“写”的状态。这与写意画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
四、 小结
中国工笔花鸟作为经历几千年的一个传统画科,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技法。而现在很多学生的美术学习是从西方素描的一点透视和明暗关系学起,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写意性比较陌生,在教学中要不断强调中国工笔花鸟画中的书写性,让他们在有意识的去多体会、多理解,同时也要在其他时间对中国的写意画进行临摹和学习,在具体的绘画过程中体会一脉相承的“意”,也要强调学生提高理论素养,多去理解工笔画中“工笔不工,谨细为病”的写意性神韵内涵,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更好的学习并发展中国的工笔花鸟画。
[1]谢赫.《古画品录》.1991.
[2]南羽.《黄宾虹谈艺录》.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