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

2014-07-12侯瑞明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71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内容发展

杨 睿 侯瑞明 王 然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71)

浅议手机媒体环境下的微电影

杨 睿 侯瑞明 王 然 (河北传媒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71)

现今国际社会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竞争主要表现在综合国力的较量,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综合国力的较量,然而综合国力又取决于传媒业的发展状况。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科学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微”时代已经悄然的到来,微电影这样新的电影形态已经应运而生,并且适应市场的需求正在广泛传播。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视频业务的不断壮大,更是带动了微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微电影以其多样性的传播途径,全民性的传播主题,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同时也以星火燎原之势深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本文从微电影与手机电视的两个角度入手,分析手机媒体下的微电影发展状况。

微电影;手机媒体;手机电视

美国著名学者罗杰•菲德勒在《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一书中指出:“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是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我适应的系统以内共同相处和演进。”传统媒介与新技术相融合逐渐衍生出了新的媒介形态,手机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手机从诞生至今,经历了由简单的人际传播工具向新媒体的过渡,从1973年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再到20世纪90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再到第三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机的新媒体属性进一步深化。手机媒体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由人际传播媒介向大众传播媒介演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因大众需求对手机媒体功能的不断拓展和延伸,使得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了不同的手机媒体形态;如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彩铃、手机广播、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或手机视频等。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最普遍的新兴媒体形式,比电脑更加普及、比电视更便于携带、比报纸更互动,它彰显着巨大的传播威力,其传播模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发展,大众对个性化媒体的需求也越发强烈。作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个人传媒,而手机视频作为手机媒体新的功能,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了国内外广大学者的关注。

手机电视(Mobile TV)作为手机媒体里的一项重要技术,就是利用具有操作系统和流媒体视频功能的智能手机观看电视的业务,流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手机电视业务,为视频的传播提供了更好更大的平台。手机电视以手机等便携式手持终端为设备,成为传播视听内容的一项技术,手机电视具有电视媒体的直观性、广播媒体的便携性、报纸媒体的滞留性以及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手机电视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电视形态,为手机增加丰富的音频和视频内容。

当然我国手机电视的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第一,内容匮乏,目前我国手机电视还处于市场培育期,运营商在进行内容建构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非根据观众的需求制定电视节目,而是完全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进行节目整合或创作,致使很多节目都得到了惨淡的收视结果;第二,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没有创新意识,基本上都大同小异,缺乏对于不同节目内容的定位,缺乏竞争性,从而导致节目收视率比较低,阻碍了手机电视的发展;第三,终端瓶颈的限制,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屏幕也变得越来越大,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交互性、直观性,但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电视电量的限制,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就是增大电池的容量、减少接收模块或芯片的功耗;第四,用户的认知度不足,手机电视要做到让用户从认知到愿意使用,再到习惯使用,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还需要进行耐心的市场培育,各产业链需要通力合作,最大程度的提高受众的认知度。

然而,一例又一例的微电影在网络环境下营销成功的案例,为手机媒体的视频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凭介手机媒体这样高互动、开放性的现代传播手段使得微电影将会有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在手机电视的时代,将会以更快的速度推动微内容的传播,同时手机电视也将为微电影的传播带来历史性的巨变。

本文的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采用业界比较公认的对微电影的定义是: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之“微”主要在于: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并以其短小、精练、灵活的形式独占互联网。微电影兴起于草根,各种参差不齐的“小短片”,来自于各种相机、DV、手机,而与此同时微电影具有与商业联姻的先天基因,它神奇的把“广告”变成了“内容”,把品牌、产品通过故事和流动影像来包装、传达,可以说是一种相当高级的手段。作为一种新型的品牌营销模式,微电影不再是单向诉求,而是通过引发互动的扩散传播,打通品牌再娱乐和视频类媒体的传播壁垒,借势“微传播”概念及微博等渠道形成非凡热度,从而达成预期的品牌传播效果。

相伴而生手机媒体与微电影不断融合衍生出新的内容和形态,互相作用又影响。

首先,微电影弥补了手机电视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微电影内容的丰富性,更具可看性是手机电视无法比拟的,微电影丰富的表现形式,相对于千篇一律的企业宣传片或者一些广告片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微电影可以包含更丰富的创意元素,可以更好更快的集合起大众的创意,创作出更具有看点、更加有吸引力的节目内容;第二,微电影极大的普及率更大程度上弥补了手机电视的缺憾,正是因为微电影起源于草根,这也很大程度上奠定了微电影的传播基础,有非常多的受众关注微电影,去创作微电影,它已经逐渐成为广大网民的一种观看习惯,早已不是简单的认知状态,这是手机电视始终望其项背的一点;第三,节目内容定位准确,分类明确,可以得到各行各业人的喜欢,竞争明显,微电影的内容还具有极强的情感共鸣,更加关注现实,能够得到更多观众的认可。

其次,在微电影弥补手机电视存在问题的同时,手机电视也极大地促进了微电影、微视频的发展,而微博又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手机电视凭借着自身以下几个特点,为“微”内容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携带方便,手机屏幕虽已变得越来越大,但在屏幕尺寸上它始终有一定的限制,也因为这个限制使得手机电视有了自己的特点,就是“微”内容的传播,将更加便携,更加及时;第二,能够实时播放视音频等多媒体内容,也可对内容进行点播,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Web3.0的时代,真正做到了人机交互;第三,流媒体技术的应用,使得视频可以边下载,边播放,节约用户的等待时间,与传统的“先下载,再播放”传输技术有根本的区别;第四,播放的内容文件不会在手机中驻留,不占用手机的存储空间,播放完毕后将随即被清除,极大地缓解了手机的负担;第五,手机电视的发展使人们在更多的“碎片时间”里带动了微电影的传播。

手机电视为微电影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手机电视作为一种移动媒体,极大地推动了微电影的传播,自从2010年第一部微电影《一触即发》在网络上爆红之后,各式各样的微电影层出不穷,手机电视对传统电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电视在自身的传播性上有一定的缺点,相对滞后,不够及时,难以进行随时点播,而手机电视却客服了这些不足,能够给这些微电影,微视频提供一个很好的传播平台,能够让更多的人在自己的碎片时间里观看一些微电影,微视频,微小说,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时间,为用户节约时间,这正是这个时间经济社会中所应该遵循的宗旨。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2]唐初莹.“微”传播时代的微电影营销模式解读[J].新闻界,2011(7).

[3]尚丹丹,刘张利.浅谈我国微电影的现状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2(16).

[4]房栋.微电影的发展特点与趋势[J].电影文学,2012(5).

[5]张妹.微时代微电影[J].影视制作,2012(2).

[6]沈春雷.手机电视的节目形态探讨[J].当代传播,2008(1).

[7]齐晓燕.手机电视在广电行业的技术实现与运营探讨[J].电视技术,2012,36(4).

[8]卢壮壮.手机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J].今传媒(学术版),2011(4).

[9]钟明明,章坚武.国内手机电视发展综述[J].中国有线电视,2010(1).

猜你喜欢

内容发展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 温故知新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主要内容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