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式塔“完形”视域下的中国画“留白”研究

2014-07-12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欣赏者中国画心理学

白 琨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格式塔“完形”视域下的中国画“留白”研究

白 琨 (山东女子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

格式塔和中国画论虽然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体系之中,但却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他们都从整体的认知方式出发创作理解作品,都强调通过感知者经验化、具体化的知觉重构以简单的元素体悟画外之境的意蕴。本文将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将格式塔的概念运用到中国画留白的理解之中,以期得到新的启示。

格式塔;完形;留白;知觉;心理

一、格式塔“完形”的心理态势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一个内容复杂、体系严整,影响较为广泛的心理学派,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译音,中文一般理解为格式或者完形等,因此,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是探讨人类对于图像认知反应的一门学问,强调对事物整体的视觉感知。格式塔学派认为,“完形中的‘形’是知觉进行了积极组织或建构的结果或功能,而不是客体本身就有的。”1

格式塔心理学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它认为整体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完全独立于部分的全新的整体,他强调对事物整体的视觉感知和组织建构。根据格式塔心理学,“人的视知觉往往将不完整的形当作一个完整的形象来感知,即当不完整的形呈现于人们面前时,会引起视觉中强烈追求完美、追求对称、和谐和简洁的倾向。”2这就是“完形心理现象”,即视知觉会利用闭合性去填补意象之间的空白。一个有倾向于完形而尚未闭合的图形,容易被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图形。比如在中国画中一条不完整的的曲线,在人们的视觉感知中会把它当做一条连贯的笔墨,这就是所谓的“笔断意连”。

二、中国画“留白”的艺术表现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烟云、虚静”在画理上占有非同寻常的地位。留白是建立在艺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无中生有,进行意象造型的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人们常说:“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空白留取得当,会使画面生动活泼,空灵俊秀。空白处,常常洋溢着作者的感情,观者的思绪,作品的意蕴。

清代画家华琳在其《南宗抉秘》中对留白做过如下描述:“白,即是纸素之白,凡山石之阳面处,石坡之平面处,及画外之水、天空阔处,云物空明处,山足之杳冥处,树头之虚灵处,以之作天,作水,作烟断,作云断,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3留白在中国画创作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作用,留白,并非是毫无神韵的子虚乌有,而是有神韵的生命形式。留白不仅衬托了画面的主体,给主体形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同时也扩大了画面的意境,达到了形象的延伸。中国画“模糊”的意境,也是对留白审美境界的高度抽象概括。留白讲究在有限的“形”中求得无穷的意。留白是画中没有笔墨着色处,是书法上的“布白”,是音乐中的“弦外之音”,是文章中的“言外之意”。空白在衬托了画面主体的同时扩大了画面的意境。宗白华在《艺境》中说:“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然此境不易到也,必画家人格高尚,秉性坚贞,不以世俗利害营于胸中,不以时代好尚惑其心志。”4

三、中国画的“留白”与格式塔 “完形”的异曲同工之处

格式塔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简化。简化是以尽量少的结构特征,把最复杂的材料组织成有秩序的整体。中国画的留白是在适当的空间,采用最简单的手法,表达出完美的效果,首先在视觉上,不会使人觉得空白分离了整体,反而是引人思考,在自己在脑海中联想出隐藏的结构。留白是一种独特的语言,是画家的创作语言;是欣赏者领悟的心理语言;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寻求的艺术语言。而完形心理也是创作者和欣赏者共同的心理倾向。

(一)“完形”的心理倾向与艺术形象的“留白”

画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实处的延伸。所谓空处不空,正是空白处与实处的互相映衬,才形成不同的联想和情调。留白的艺术表现展现了艺术家才情,和中国艺术中的神韵、空灵都是相互依附的。画山于山腰绕以云带,方显山之高峻,画水在渺远处隔以山石,方见水之辽远。如八大山人的《荷鸟》删繁就简、惜墨如金,而这寥寥几笔的造型,却含蓄、典型﹑幽默,以一当百,以简胜繁,将小鸟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5吴镇的《墨竹册页》仅一支竹叶,和借竹生情的心境,里面有竹风,有山上云,水中鱼,一腔隐逸山林间的文人情怀。留白的表现手法留给我们的是一种模糊朦胧的意境,隐然可见的画面,可望而不可及,它旨在追求一种更加丰富多彩的审美意蕴以及深远幽长的画外之境。

(二)“完形”的心理知觉与创作者的心理体验

完形的心理知觉与中国画创作主体“物我一体”的移情现象息息相关。在完形的心理知觉中,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深层体验中,人们会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对象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艺术创作中成为“移情”,反映在中国画创作中,即所谓的“迁想妙得”“物我一体”“天人合一”,就是把创作画家者的情感移入于对象中,视对象和画家一样,于是山川、树木、自然现象都成了有生命、有情感的事物。画家用这种看法感知世界,则其所描绘的山川树木有生气、有神韵,达到“气韵生动” 的境界。

此外,艺术家的“不平则鸣”,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发泄心里愤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要求完形的心理补偿。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每个人内心都存在着一种对世界反叛性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里蕴涵着人的原始欲望,这种原始欲望会受到社会现实的种种压制,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比一般人更为敏感,因此更能深切感受到因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带来的痛苦和焦虑。这种痛苦和焦虑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中国古代文人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理想,但当他们郁郁不得志以及生活遭遇困境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寻求精神的自由,转向艺术上的自我表现。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来解释,就是当痛苦、焦虑的情感体验困扰着艺术家时,它要求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要求用完形的心理态势来填补内心的焦虑,即“不平则鸣”,用艺术创作来宣泄内心的情感,补偿内心缺失。陈滞冬在《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中提到:“这些敏感的心灵受到无法避免的巨大刺激,常常会借书法和绘画来表达自己的不平之鸣。”6画家借书画艺术来宣泄内心情感,补偿内心缺失,是中国封建社会大背景下一种普遍而典型的现象。

(三)“完形”的心理态势与欣赏者的审美接受

“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模糊性表现手法,形成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模糊美的内在特征,中国人在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创作和审美中获得了无穷的美感,模糊性及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模糊美也是画家的终极追求。中国画留白的表现形式及其模糊性的表现手法可为欣赏者开创审美再造的广阔空间。对不完整的“形”的审美再造是审美接受的重要环节,可以传达出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和画面之外的情思意趣。中国画中深层的象征意义,是艺术的真谛。其中积淀着某种特定的历史内容、人类经验和文化心理。它带给人们许多的“空白”和“模糊”,需要借助于欣赏者高度的文化知识素养和艺术审美经验才能完成。

在艺术欣赏中,通过欣赏者的知觉重构可以把不完整的“形”感知为完整的形象。欣赏者会在知觉中产生一种要使“残缺”的图形成为“完整”结构的强烈的心理倾向,通过欣赏者的经验和体悟去填补画面中的残缺与空白,进行知觉重构。在中国画艺术中,追求“以虚写实”,通过视觉心理的积极活动,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中国画中断裂的曲线、残破的圆等不完整的“形”以留白的形式呈现出来,中国画追求以“形似”来实现“意蕴”的思路,留白的诗意性和模糊性增强了欣赏者参与的自由性,为欣赏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效果。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不完整的“形”是“通过省略某些部分,将另外一些关键部分凸显出来,并进一步使其蕴含着一种向某种完形状态运动的压强或张力。”7倘若留白之处适宜得当,就促使欣赏者产生一种使不完整的“形”成为知觉中完整的“形”的愿望,使其产生一种充满紧张的内驱力,并积极主动地去完善它。当完形的结构最终得以实现时,欣赏者内心的紧张感会随之消失,从而产生一种愉悦之感。

运用格式塔,我们可以对中国画中的留白进行处理。因为画中的丰富意蕴其实就是一种“格式塔质”,“格式塔质”虽然依靠构成画面的一个个物像来体现,却远远超过这些物像意义之和。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文人画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其艺术魅力也正在于以有限的物像表达无穷的整体意蕴。正是由于中国画中的“未定点”和“空白”给欣赏者提供了一个无限的审美思维空间,欣赏者便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去参与中国画意义的实现。8

格式塔虽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把其思想推广到美术,文学,书法领域,也可以挖掘出前所未有的新意。格式塔可以显示的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将格式塔概念运用到中国画留白的理解,可以获得一个崭新的视角。

注释:

1.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陈民新.《“笔断意连”及其背后空间》[J],艺术百家,2006年第6期.

3.潘运告.《清人画论》[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孙中田.《艺术创作中的完形与隐形》[J],社会科学战线 2003年第5期.

6.陈滞冬.《中国书画与文人意识》[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7.王令中.《格式塔理论对美术的实用价值何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4期.

8.赵德鸿.《格式塔质与意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6期.

白琨,女,山东女子学院科研处计划科科长。

猜你喜欢

欣赏者中国画心理学
丰谷秋歌(中国画45cm×33cm 2022年)
留出想象的空白
中国画
《远方》中国画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艺术欣赏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