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南方地区汉族秧歌的种类、形式和特点

2014-07-12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大众文艺 2014年2期
关键词:花鼓秧歌花灯

陈 洁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浅谈南方地区汉族秧歌的种类、形式和特点

陈 洁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本文通过对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南方秧歌种类、特点及比较的论述,阐述了中国南方秧歌的发展过程以及表现形式的特色特点,说明了中国汉族民间舞蹈中不同地区有着各自不同的舞蹈特点,但由于受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影响下,也有息息相关的共同之处。

南方秧歌;特点;种类

在中国56个民族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主要居住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和松辽平原,而其它55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虽小,但居住面积中占中国总面积的50%--60%,分布在中国东北、内蒙、西北、西南、中南和东南等地区。一些民族居住在草原、高原、山区和边疆等地区,自然环境相差很大。这些特点在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都明显的反映了出来,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各种舞蹈形式,居住在祖国边疆的民族的舞蹈,既有中国特色,又与邻国同民主的舞蹈有许多相同和近似的之处。正是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中产生并发展了中国各具有特色的民间舞蹈。在南方有花鼓、花灯、采茶等。受地域的影响舞蹈的形式多以轻盈秀美、灵巧婀娜为特色,总不似北方舞蹈动作粗犷激烈,勇猛矫健。花鼓、花灯具有江南风采的各类花鼓,花灯,同北方的秧歌原本是同一辙而分道扬镳的。花鼓不仅在湖南,江苏有,邻近的省也有,花鼓,花灯,名称各异,表演的形势也有的不同。但表演班子都由旦(女)、丑(男女都有)、生(男)组成,载歌载舞,曲调优雅。歌词多赞颂南方的秀丽景色,美好的爱情生活和与农业相关的事宜等。

湖南常德地花鼓。地花鼓是流传于湖南的汉族民俗歌舞,常德地花鼓是最有代表性的之一。常德地花鼓多为一旦角,一丑角的双人表演,故又称“对子花鼓”(由此可看出与江苏花鼓的关联);也有一丑角与两旦角合演的“双花鼓”;还有一种“穿格子花鼓”,由一旦角、一丑角、一小生和一老生4人共演。一般说来,常德地花鼓的舞蹈比较夸张、粗放;旦角以碎步及十字步为主,丑角多用矮步。历代艺人将自己的表演经验加以总结,形成了许多艺诀:如说丑角“身是矮马桩,脚是丁钩步;腰如蛇扭头似猴,手如虎掌眼如豆”;又如说旦角“行动风摆柳,转身雨打花;眼带媚,面其钭,嘴半开,微露牙;脚踏花梆步上颤,手似兰花渐抽芽”。此外,还有艺诀说扇花“靠扇兔望月,挽扇蝶戏花”。说场图“摆场半边月,行场团荷花”……由于地花鼓多在堂屋内,有时甚至是在八仙桌上表演,使其舞步细碎、回旋小巧而风格独具。

云南花灯。云、贵、川的花灯独树一帜,但它们毕竟同出一源。在优雅的民歌声中出场,舞蹈韵律中透出依山傍水,优美富饶的田园情致。秀山花灯在舞时,演员随着急如风的锣鼓,节奏快步前行,又在猛刹车似的锣鼓中收势,突然来个闪身,尤显表演者的机智灵敏。载歌载舞的云南花灯,在强弱起伏的曲调中表演攀高、过桥、转身时腰部和摆动,作挑担行路状时,胯部自然地模拟挑担行路时的“崴”,手势有如风摆柳,优美轻盈的风韵,是“崴”动时形成的“S”,成为云南舞蹈的突出特征。云南花灯歌舞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团场”是广场的演出形式。其特点是队行变化多,并充分利用舞蹈和道具来演染气氛;有简单歌唱成分的小型歌舞。这种歌舞最早流行与清末时期,当时是由群舞伴一个“打岔”的角色成对歌对舞形式,别出心裁的情节表现热闹的气氛;有人物有情节的歌舞小品。

秀山花灯。秀山花灯是一种载歌载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每年的春节各村寨在灯头或掌调师(民间艺人)的带领下,组成十几人的花灯班。花灯班子的成员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分工,花灯班子中有掌灯(一般是花灯班子的组织者)、演员(在花灯班子里要负责演员的人,男的叫花子由两个人担任,女的叫幺妹子也是两个人担任)、掌调(花灯班子的演出组织人,他主要负责演出中的情况,负担主要的伴唱,责任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舞台监督)、伴奏(负责演出中的音乐,要和掌调有密切的配合)、秀山花灯多以——男(花子)一女(幺妹子)二人花灯为主,有一男两女,两男两女的采茶花灯,(在解放前幺妹子的扮演人多是小男孩,而到了解放后才逐渐有女扮演),头梳长辫戴红花,身穿大襟罗纱,右手拿花折扇,左手拿彩色的手帕;扮花子的多是一些老艺人为主,头扎半边月,身穿对襟衣,扎红腰带,蒲扇手中拿。幺妹子的舞蹈,端庄、秀丽、乖巧。形成这样的风格是单边的动律,动作中强调往一边摆动后又回到正直的体态上来。花子的舞蹈,以朴实、健壮、诙谐为特点,在矮桩的基础上,用膝盖有韧性的曲伸带动身体舞动,舞姿的变化有两人相让身的感觉,形成独特的韵律。

安徽花鼓灯。花鼓灯是最有代表性的汉族民俗舞蹈之一,安徽的怀远、凤台、蚌埠、颖上、凤阳等淮河中游地区是花鼓灯的故乡。相比较而言,颖上地区的花鼓灯动作粗犷,节奏缓慢,结构严谨,灯歌质朴;凤台地区的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的感情交流,“兰花”动作细腻诙谐,扇花变化丰富,伴奏以锣为主,唱腔委婉,曲调音域宽,戏剧性强;蚌埠地区的花鼓灯动作幅度大,跑场开阔,多“拐弯”“钭塔”等舞姿变化,灯歌细腻感人,抒情意味浓;怀远地区的花鼓灯“鼓架子”多筋斗,“兰花”动作矮捷轻盈,风流洒脱,充满脆劲与媚劲,灯歌讲究字正腔圆,伴奏以鼓为领奏乐器;定远地区的花鼓灯动作柔而腻,媚而不俗,灯歌抒情优美并独有一种1男2女的三人舞“小伞子”;凤阳地区的花鼓灯动作雍容大度,“后场小戏”的演出形式比较完整,注重歌唱并追求情节……花鼓灯灯班角色繁多,分工细致,主要表演者是“兰花”和“鼓架子”。“兰花”泛指女角,又称“拉花”“腊花”和“锣上”。“鼓架子”有大鼓架子、小鼓架子、丑鼓、伞把子之分。

南方山多地窄、人口密集,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人的活动空间。气候潮热,人们在跳舞时动作柔和,舞步轻盈,正与北方人舞蹈时的潇洒、豪迈、大线条、大幅度不同。南方舞蹈动作流畅、线条明晰、从不达到顶点,好像不多用气力。这与狭小的空间、潮热的气候息息相关,由此可见,在中国560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文化特征,这些不同的文化特征又是有其不同的风俗习惯所产生。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的人民,在悠悠历史的发展与推进过程中创造出了各种各样、五彩缤纷的民间舞蹈艺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2]刘思伯.张世令.何健安.汉族民间舞蹈介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会性,1981.

[3]李至善.中外舞蹈术语汇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4]李雪梅.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

陈洁,河南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花鼓秧歌花灯
“秧歌”的戏剧化与“剧种”定型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挂花灯
富平村里唱秧歌
姚锦新与《花鼓及其他中国歌曲》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昌黎地秧歌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赏花灯
花灯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