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士丧礼》的遗存与演变
——以今鲁西南地区丧葬礼仪为例

2014-07-1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10097

大众文艺 2014年11期
关键词:仪礼草纸经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97)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某种程度上说,中国古代文化即为礼乐文化。《礼记·表记》中说:“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而孔子教训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礼》无以立。”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礼是何等重要。

《仪礼》一书记载了大量的礼仪制度,对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所实行的礼仪,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仪礼》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即有分歧。古文经学家多认为出自周公,而今文经学家则多认为出于孔子。论者各执一词,但也都只能是推测。《士丧礼》是《仪礼》中的第十二篇,记载的是父母自始死至于既殡之礼。沈文倬先生认为,《仪礼》中有关丧礼的四篇内容相互贯通,著成年代当相近,约在鲁哀公末年至鲁悼公初年,较为可信。所以《士丧礼》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为了探寻《士丧礼》礼仪遗存与演变的情况,我特意选择鲁西南地区,特别是曲阜地区为考察对象。我们都知道,山东号称“孔孟之乡”,古风犹存,传统文化气息浓厚。所以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以鲁西南地区的丧葬礼仪为例,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我们的社会环境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过“五四”和新中国建立后历次运动的洗礼,很多古代礼仪已经被我们无情地抛弃。比如:古人的丧葬礼仪仪式繁琐,时间跨度大,要守孝三年。而今天的丧礼从始死到火化一般不会超过一天,而且尸体不会隔夜。从始死到下葬中间只隔一天,以前的守孝三年已被权变为三个周年祭。《士丧礼》属于古代贵族阶级的礼仪,多为士礼,而百姓之礼则拟于士礼,虽然时代、阶层不一致,仪式有变化,但是仍有较强的考察意义。

【经文】士丧礼。死于适室。(浅解:人死在正寝的室里。)

【今礼】在鲁西南地区,人在弥留之际,亲属一般要把床抬到堂屋的西南角,死后一定会把床安放在堂屋正对门的位置,死者头部朝着南方。

【经文】复者一人,以爵弁服,簪裳于衣,左何之,扱领于带。升自前东荣,中屋,北面,招以衣,曰:“臯,某复!”三。降衣于前。受用箧,升自阼阶,以衣尸。复者降自后,西荣。(浅解:招魂者拿着死者生前所穿的爵弁服,登屋招魂。)

【今礼】在死者刚刚离世时,亲属先为死者穿衣,接下来就是富有象征意义的“烧倒头轿子”,其仪式大致为:亲属拿着死者的衣服,边走边说:“某,上轿去哩。”众亲属走到离家最近的大路口。祝者扎天马,把馒头切成片挂在天马的脖颈中,亲属把死者的衣服搭在马背上,然后用草纸点着,一众皆哭。

【经文】奠脯醢、醴酒。升自阼阶,奠于尸东。(浅解:用脯醢、醴酒为死者设奠。)

【今礼】今人设奠,先在死者前摆一方凳,先置一碗,碗内有沥水以后的生米,用一面饼覆在碗上(对饼的处理:死者的嫡长子沿着饼的边缘咬一圈,用锅底灰抹三次)。又置一油灯,油灯用面制成,注满菜油,棉花做捻而燃,叫做长明灯。另置一香炉,死者儿子点燃一支香,插在香炉内。在死者出殡以前,儿孙在一支香快燃尽时要再燃一支,必须保证香火不断。这些都摆放完成后,亲属在方凳前烧一卷草纸。

【经文】乃赴于君。(浅解:向国君报丧。)

【今礼】派人向死者的近亲报丧。

【经文】入,坐于床东。众主人在其后,西面。妇人侠床,东面。亲者在室。(浅解:亲属入室,男性坐东朝西,女性坐西朝东,夹床相对。)

【今礼】死者的子孙在尸床东侧,面朝西,以南为上;死者儿孙媳妇在尸床西侧,东面,以南为上。如屋内空间狭小,则依亲疏关系区分在室内,在室外。

【经文】布巾环幅不凿。(浅解:为死者饭含之巾,方形且上不开口。)

【今礼】亲属用一张草纸覆在死者面部,寻一秸秆,剖而不断,把草纸夹在死者面部。

【经文】瑱用白纩。(浅解:为死者塞耳用的瑱用白色新丝绵做成。)

【今礼】亲属用白色棉絮塞到死者耳朵里。

【经文】外御受沐入。主人皆出,户外北面乃沐,栉,挋用巾;浴,用巾,挋用浴衣。蚤,揃如他日。鬠用组,乃笄。设明衣裳。(浅解:管事小臣为死者梳洗沐浴,修剪指甲和胡须,束发穿衣。)

【今礼】今儿女为死者擦洗身体、剪手指甲、脚指甲。如果死者是男性,则剃光头发。如果是女性,则红色的绳扎起头发。

【经文】乃屦,綦结于跗,连絇。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浅解:为死者穿屦及衣。)

【今礼】死者穿棉布做的靴子,用麻绳把死者的脚绑住,以免分开。今人为死者穿三套衣服:大袄、小袄、夹袄。不穿贴身的衣服。

【经文】宾出。妇人踊。主人拜送于门外。入,及兄弟北面哭殡。(浅解:宾退出。亲属向殡而哭。)

【今礼】为死者穿好衣服,做好相关事宜后,孝子孝妇会不约而同跪地哭泣。

【经文】三日,成服,杖。(浅解:到了第三天,亲属穿好丧服,该杖则杖。)

【今礼】在装殓完毕后,就开始有人专门负责做孝服,孝服是白布制成。虽不像五服那样细致,但是也有区别。死者的儿子做一尺半长的孝帽,帽子做成桶状,底下封口;女婿虽同为桶帽,但不封口。除这两类之外的男丁,无论是侄孙还是亲友,全部是统一的形制,为三角孝帽。而就女性来讲,闺女和儿媳全为七尺长白布做搭头,搭头上缝麻绳;侄媳、侄女为五尺长搭头,搭头上缝蓝色布条;孙女、外甥女三尺的搭头。今济宁地区仍保留着穿孝服的习惯,但不是以传统的五服区别亲疏,而是以扎在腰间的大带的颜色区别。今人亦有杖,柳木制成,外裹白纸。

我们都知道,《仪礼》记载的多是一些繁琐的礼仪,韩愈已苦其难读。礼仪的繁琐造成的一个非常不好的结果就是渐渐被人废弃,就连大学问家朱熹也认为“古礼于今难施行”。所以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仪演变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有些学者认为封建社会覆灭以后,《仪礼》所记载的各种礼仪制度,都已失去了社会凭借,成为了历史遗迹。但是纵观《仪礼》十七篇,我们发现其实不然。通过对比考察,我们发现《仪礼》的很多仪式,至今仍有保存,或者是完全继承,或者是改造演变。虽然仪式不断变化,但是仍有迹可循。

参考文献:

[1]杨天宇.《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2]吕友仁整理.《礼记正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沈文倬.《宗周礼乐文明考论》[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仪礼草纸经文
科学演草,“纸”在必得
经文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草纸糕”趣话
民间草纸
雪地是春天的演草纸
空相
《正续一切经音义》引《仪礼》考
学理之异与议礼之争:嘉靖朝大礼议新论
《仪礼》郑注“相人偶”新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