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的消除与恢复

2014-07-11王佩春胡艳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消除疲劳恢复

王佩春 胡艳红

摘 要:速度滑冰比赛对运动员的体能和疲劳的恢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结合速滑比赛的特点及其运动员比赛中机体能量供应的特点,通过文献资料法和访谈法分析大全能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产生疲劳的原因和机理,探讨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产生的部位和诊断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教育学恢复方法、医学生物学恢复方法和心理性恢复等方法的有机结合可以有效地消除和恢复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为速度滑冰训练、比赛中运动员的疲劳消除和恢复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速度滑冰;运动员;比赛期间;疲劳;消除;恢复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91-03

引言

速度滑冰运动是竞速类周期性运动项目,是一项集速度、耐力、力量、技术为一体的竞技运动项目。在激烈、大强度比赛期间,运动员在生理与心理方面都会产生疲劳,如不及时进行恢复就会导致运动员身体机能、心理机能等竞技能力的下降,制约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应有的训练水平。为此,从解决该项目运动实践的现存问题出发,找到疲劳产生机制与防治措施,对改善速度滑冰运动训练水平,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具有指导意义。

一、速度滑冰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自从莫索(Mosso)1880年开始研究疲劳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科学水平的迅猛发展,各种先进实验仪器、手段不断问世,研究有着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运动性疲劳的复杂性和多因素性,使许多著名学者从各种视角,采用不同手段广泛研究疲劳,并先后给疲劳界定了不同的概念。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对疲劳的概念得了统一认识,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体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这一疲劳定义特点是:产生疲劳时,将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疲劳程度;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最大吸氧量、心率、血乳酸和输出功率等在某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各种指标的同时改变都可用来判断疲劳。

(二)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速度滑冰运动是竞速类周期性运动项目,大全能比赛项目主要以无氧供能为主,比赛中大强度、长时间地运动需要磷酸原供能,工作后CP恢复和乳酸消除的快慢,又取决于肌肉的有氧代谢水平。因此,在运动中,当能量消耗达到一定程度而又无法补充恢复时人体的功能就会紊乱,运动能力也随之降低同时在运动过程中会不断产生代谢产物,如大量汗液排除,盐分的散失和大量乳酸的堆积,使得肌肉活动发生障碍而产生疲劳。在一次大全能的比赛中,运动员在短时无氧的肌肉强力收缩时,机体消耗的是磷酸源物质,在机体30 s左右的无氧耐力工作中,消耗的是糖原,在长时间的有氧工作中,机体则是消耗脂肪供能,但在脂解的过程中要有糖的参与,在糖贮备不充足的情况下,脂解过程不能进行。糖是运动时的重要能源,在血液等细胞外液中葡萄糖的贮量约为20 g。大负荷运动可使血液中的糖含量迅速下降。因此,肝脏必须不断将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释放进入血液,以防止低血糖而导致疲劳。当糖原被大量消耗时,运动速度就下降,这是长时间肌肉运动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三)体内代谢产物大量堆积

一次完整的比赛,运动员要进行大量快速滑行,为了完成比赛的项目,机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如乳酸、自由基等物质,超过了血液的运输能力而形成废物堆积,这些代谢产物会带来一些消极作用:一方面,抑制糖原的分解,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增加肌肉中水分含量和减少乳酸从肌肉中运出;另一方面,酸性环境会降低组织器官对神经冲动和局部微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降低肌肉组织的最大张力和持续能力,延长肌肉吸浅而快,自诉疲乏、心悸、记忆力减退、睡眠不好、厌烦训练等。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层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大量冲动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消耗增多,当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便产生了抑制,以防止机体发生过度的机能衰竭。由于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在比赛中不断地刺激大脑产生兴奋,并且需要多次重复的大强度运动,常常造成大脑皮层的过度兴奋和过度抑制,运动员长时间在场内进行着重复的滑行动作,导致神经系统从事的运动量过大,运动时间过长,就容易破坏原有的动力定型,容易导致皮质功能发生紊乱,从而引起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失调。

(四)内环境调节机能失调

速度滑冰比赛的项目安排得比较紧凑,间隔时间都比较短,随着比赛进行的不断深入,运动员体能的不断消耗,会在体内产生大量的乳酸。机体内环境的恒定性受神经系统的支配调节,由激素等通过体液性调节作用来维持。肌肉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支配,无论是随意性动作还反射性动作,都是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的神经活动。神经细胞对体液的酸碱度、缺乏糖原和氧十分敏感,由于流向大脑皮层的血液减少以及血液中酸性代谢产物的刺激,使大脑的机能下降,意识与意识活动受到抑制,因此出现运动员在比赛中在完成技术动作时反应迟缓、蹬冰动作幅度减少,蹬冰力量减弱,蹬冰节奏混乱等现象。

二、速滑运动员比赛后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中枢神经系统是机体产生兴奋、发生冲动、调节肌肉收缩的机能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机能障碍会使整体机能下降。疲劳发生在中枢的可能部位是脑细胞和脊髓运动神经元,外周部分的疲劳可能位于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膜和肌肉的收缩蛋白本身。在速滑运动员比赛期间要及时有效地发现疲劳,找到比较灵敏和客观的指标,来判断运动员是否疲劳,对科学合理指导运动训练和比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疲劳的消除与体能恢复的方法

现代训练理论中“恢复是训练的保证,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恢复训练是运动训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明了恢复和训练、恢复和运动成绩的关系。恢复过程是指人体机能和能源物质由负荷后的暂时下降和减少的状态回到负荷前水平的过程。但人们还十分重视生理和心理的恢复,因此,在训练中要建立恢复机制,为运动员进行大强度训练提供保证。endprint

(一)心理学恢复手段

在现代训练中,以心理学手段作为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后恢复工作能力的训练被广泛应用。心理放松的恢复性手段,可以降低神经的紧张度,减少心理抑制状态。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的区别在于只要有客观事件的作用心理就会产生负荷,比如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在现代的运动训练和竞赛活动中,当比赛双方在身体能力和技术、战术水平的差距不大的情况下,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对实力相当的运动员来说,心理因素的训练和心理能量的发挥,往往在竞赛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两名运动员同组比赛,可以说心理能量强者胜。所以不论谁都必须重视心理能量的储备,在比赛时充分动员它、利用它,越是高水平运动员越应如此。但当心理负荷超过运动员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影响其内环境的稳定性,从而严重影响恢复效果。在训练后,特别是参加比赛前后,要加强对运动员心理能量的调配。美国心理学家马丁提出:“心理能量是心理起作用的能力活力和强度,是以动机为基础的。心理能量既可以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它与成功时的兴奋、高兴及失利的焦虑、生气等不同的情绪反应是相联系的。”在临赛前使运动员处于斗志昂扬,信心十足,头脑清醒,注意力集中的良性心理状态;在竞赛后对胜利者和失败者要采取不同的心理调节方法,以激发其再战求胜的强烈动机。这就需要教练员注意控制训练负荷,使之与运动员充分地得到放松。

(二)音乐放松

音乐可以减弱冰上训练中的枯燥单调,起到消除疲劳作用。尤其是轻音乐和节奏很强的音乐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和恢复过程有良好的影响。例如,在准备活动时,运动员在更衣室准备活动期间播放有生气、振奋精神的音乐,能够造成一种有助于产生良好情绪和降低心理紧张度的气氛。如果在训练结束时播放平和、抒情的音乐,则可降低和消除疲劳。

(三)睡眠恢复

睡眠是消除疲劳,达到放松的最重要手段。心理学认为,睡眠是意识活动停止的休息状态,合理的睡眠对于消除疲劳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对于运动员恢复性放松训练来说,必须考虑如下因素:足够的睡眠时间、深度,以及相应睡眠环境和睡眠前的准备等。

(四)按摩

按摩是有效的恢复手段,它是可以使肌肉放松、提高其弹性和韧性、加速提高运动员体内乳酸等物质的消除过程,具有减轻心脏负担,改善血液循环和加强心脏收缩的功能。

(五)淋浴

淋浴是最方便和快捷的消除疲劳的手段之一。通过水温的变化即温度效果、水压效果和水对污物的溶解效果(清净皮肤),达到消除疲劳、促进机能恢复的效果。其中主要是温度刺激,其刺激程度由水温和体温的温差决定。通常可分为:高温浴(42~45)、微温浴(36~37)、冷浴(0~20)。高温浴和冷浴对交感神经有较深的刺激作用,还可以使血压上升、血糖升高、白血球量增加。微温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作用,可达到镇静、消除心理紧张、使身体平和,从而解除疲劳。也可用各种热浴方法来促进恢复、达到放松目的,但切记在温度较高情况下入浴时间过长,从入浴温度来看,36人体消耗量为最低,而体温生高10,则脉搏会增加10次/min左右。因此,入浴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频。

(六)营养恢复手段

运动训练过程中注重营养的补充,可以保证运动员有充沛的体能进行训练和比赛。速滑运动员训练阶段应摄入较多易吸收的糖、维生素B和维生素C及较多的蛋白质和磷。力量训练、耐力训练和速度训练对营养素有不同的配伍要求,合理善食营养,既能提高速滑运动的身体素质,又能促进疲劳的恢复。

(七)教育学恢复方法

准备活动与整理活动:合理的准备活动有助于速滑运动员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提高训练和比赛效果,延缓疲劳发生。整理活动有慢跑、呼吸体操、静力牵张伸展练习等方法。积极的整理活动有助于运动员在赛后消除大强度大运动量运动后产生的反应,有助于疲劳的及时恢复。比赛中的恢复方法:速度滑冰运动员可利用比赛中两项之间的间隔时进行放松、慢跑等活动改变身体紧张状态,用松弛的站立姿势、坐、躺来调整全身肌肉,结合呼吸放松身体消除疲劳。睡眠恢复法:充足的睡眠是最有效的自然恢复方式。成年速滑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期间每天应该有8~9 小时的睡眠,青少年速滑运动员应该稍长一些。

小结

速度滑冰项目比赛中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在激烈的比赛期间,应该根据比赛项目的特点,综合采用以上的恢复手段,达到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目的。要根据速滑运动员在比赛后所表现出来的疲劳特点,有针对性地运用恢复疲劳的手段。在各项恢复手段配置中,应侧重教育学恢复手段的应用,其他恢复手段针对性地应用,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建议广大教练员在速度滑冰训练中,将运动训练的方法和疲劳恢复的手段相结合,这样将有助于速度滑冰训练质量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创造优秀的运动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健强,王丽梅.对速滑大全能项目运动员耐力训练的认识[J].冰雪运动,2003,(4):1-4.

[2] 王健.运动生理学研究技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117-130.

[3] 刘庆山.躯体性疲劳机制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12-16.

[4] 张明德.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方法[J].冰雪运动,2004,(5):56-57.

[5] 刘贵宝.国外教练员对速度滑冰运动员疲劳的一些认识[J].冰雪运动,2004,(1):84-86.

[6] 袁焰,刘国庆.运动性疲劳机制与消除手段综述[J].冰雪运动,2004,(5):39-42.

[7] 刘炜,陶玉晶,王宝华.ATP、VB1加活性乳或酸奶对大强度速滑训练肌肉肿胀的快速康复作用[J].冰雪运动,2001,(2):41-42.

[8] 冯庆波.训练过度疲劳的预防[J].冰雪运动,2004,(5):111-113.

[9] 刘昕昱.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与诊断[J].冰雪运动,2007,(6):63-65.

[10] 王荣森.运动训练后的疲劳与恢复[J].滨州师专学报,1998,(4):74-78.

[11] 武玉元.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预防[J].冰雪运动,2006,(1):42-43.

[12] 于晨光,吴珊.速滑运动员训练后所采用的几种恢复手段[J].冰雪运动,2006,(2):8-9.

[13] 王静.速滑运动员夏季训练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手段[J].冰雪运动,2007,(4):32-33.

[14] 李兆鹏,刘尧.速滑运动员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与对策[J].冰雪运动,2007,(3):66-68.

[责任编辑 吴 迪]endprint

猜你喜欢

消除疲劳恢复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利用存储系统恢复服务器系统
口语是英语学习中的关键
日本人开始测量“疲劳”
例析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减轻与消除
广播发射机射频系统中的信号冲突分析及消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