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4-07-11吴蕴慧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创新人才苏州对策

吴蕴慧

摘 要:苏州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重中之重是要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要把新兴产业作为今后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区域转型升级,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完善人才培育体系、拓宽人才引进模式、打造人才乐业环境方面着手,不断提升苏州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关键词:苏州;创新人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203-03

新时期,中央提出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苏州市也提出了加快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要求。苏州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重中之重是要在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集聚高端人才方面取得突破,高标准培养人才、高起点引进人才、高质量用好人才,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一、苏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内涵

根据人才高地理论,借鉴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定位[1],苏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应定位于“六个度”:数量上表现为人才的集聚度高;素质上表现为人才的创新度强;结构上表现为人才的融合度好;效益上表现为人才的贡献度大;发展上表现为人才的实现度优;环境上表现为人才的开放度宽。为了做到这“六个度”,苏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要始终把握以下内涵:

1.要充分体现创新型特质。苏州自2006年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来,凭借着灵活创新的人才政策,先后实施了“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工程”、“姑苏人才计划”、“1010人才工程”,配套政策不断完善升级,全市积极适应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创新型人才、紧缺性人才、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了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苏州正在逐渐成长为高科技产业基地和创新创业的新高地。2010 年国家批准苏州等16个城市作为开展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苏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科技创新能力较高,创新人才汇聚力度大,创新环境渐趋完善。在“2011福布斯中国大陆创新能力城市”排行榜中,苏州位列第二。苏州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再到“招商引智”,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不断提升人才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从而努力把外向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打造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首选城市之一。苏州将始终坚持开放这一特质,不断增强创新型这一优势。

2.要充分体现创新力和突破力。苏州在人才高地建设、高端人才集聚等方面,还有不少瓶颈和难题亟待突破,如高层次的创新载体不足、领军型的创新人才较为缺乏等等。到2015年,苏州要实现“高端产业引领、高端人才集聚、高端研发支撑”的转型升级先行优势、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就需要按照“需求导向、问题导向、项目导向”的要求,把人才资源的集聚优化和产业规划的制定、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在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服务体系等方面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既大胆突破一些不适应、不符合实际的旧框框,又勇于在一些空白领域先行先试,建立新制度,满足人才的新需求,努力打造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高品质的综合发展环境[2]。

二、打造苏州创新人才高地主要对策

“十二五”期间,苏州市要把新兴产业作为今后区域转型发展的重要引擎,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区域转型升级,在新一轮发展中抢占先机。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苏州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为指导,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战略聚焦、梯度推进”的方针,围绕“三区三城”建设总目标,着眼于破解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进和培养战略型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高层次、紧缺型人才,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工作、生活、成长的良好环境。

1.创新人才工作机制。苏州市政府要把创新人才高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要面向基层用活人才,面向全市培育人才,面向全球广揽英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始终把人才建设与引才、用才、育才的整体环境和氛围作为工作的主线,认真做好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搭建平台、培育市场和加强监控等工作。加强人才资源的统筹规划,做好“十二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和指标预测,并根据本市人才队伍现状与重点发展行业、产业人才需求间的不平衡性,在政策和工作力度上加以倾斜和支持。通过深入调研,参照和借鉴等方式,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人才全面开发的政策体系,保持人才政策的前瞻性和比较优势。

(1)探索高端人才集聚机制,突出重点,划分阶段,分层集聚,点面结合,打造高端人才的增长极,提升高端人才的集聚度。人才的高度集聚能加快人力资本的流动与增值,有效促进创新与竞争,降低创业成本与风险,对行业发展和人才成长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要突出重点,紧紧围绕苏州市“三区三城”建设目标,以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型城市建设为主线,继续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人才优先”战略,深化理解和贯彻落实国家、省、苏州市出台的各项创新驱动政策和相关措施,以高端人才为引领,新兴产业培育为抓手,通过以招商项目“引才”、以产业升级“聚才”和以才“荐才”等方式,确保高端人才集聚再度跨越。

(2)建立贯彻落实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强化对各区域、各部门贯彻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量化考核。加强人才发展统计工作、发布人才发展统计公报,对人才的数量、结构、类型、层次等方面需求进行研判,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动态分析和预测,提高人才工作的针对性、协调性、融合性。制定人才工作的年度计划,把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有机结合起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考核管理,狠抓贯彻落实。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为龙头、紧缺急需人才开发为重点、各类优秀人才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目标考核和督查落实。建立人才工作重点任务督查制度,定期召开人才工作督查会议,对人才政策贯彻落实、人才规划推进等情况进行重点督查[3]。endprint

2.完善人才培育体系。人才引进和培育都是人才高地建设的重要途径,既要通过引进解决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又要重视对已有人才的培育,特别要重视人才的梯队建设。要以建设学习型城市为契机,运用全社会的力量来从事人才培养工作,通过创新社会化人才培养机制,自主培养一批高端人才,以人才高地造就产业高地,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本市知名企业、大企业大集团、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研发资源,建立创新型人才培训和输送基地。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创办各种社会化培训机构,开办各类高层次人才培训班。充分发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建立“工作室”等培养平台。依托苏州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产业需求的各级各类人才。一方面要加大人才培育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从而为苏州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保障。

(1)培养创新型高层次科技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攻关等多种形式,培养掌握国际前沿技术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技术骨干,形成规模适宜、衔接有序、梯次合理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军企业走向技术和市场前沿。进一步总结分析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域“创新团队建设”的经验和不足,着力解决“创新团队建设”中的资金投入不足、配套保障有待改善、考核评估机制不健全、薪酬激励体系有待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人才梯队不合理等问题。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关注一批重大项目,在项目申请立项中提出人才团队配置要求,明确重大项目的领军人才和团队,通过人才团队推动项目实施。

(2)完善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改革高校教育模式,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和学分制度,完善课程体系,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动态需求相一致,培养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较强创造价值的能力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等途径,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建立依托大项目、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端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依托重点实验室培养高端人才的工作力度。

3.拓宽人才引进模式。利用具有国际水平的载体和项目吸引国际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研发集群的“磁场效应”。加大“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紧缺、急需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更加柔性的引才、用才措施,不断引进通晓国际经济规则、具备跨文化操作能力和世界眼光的国际性人才,重点引进一批纳米技术、电子、生物科技、新医药业等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围绕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发展需要,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1)推进人才引进渠道多样化,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方面出台一些新思路和新举措。充分利用各类人才招聘会,特别是高层次智力和技术项目洽谈会,广招博纳各类高端人才。完善网络引才功能,以网络会员制和网上人才交流会为重点,积极探索开发和推广远程面试招聘。重视和发挥苏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园、软件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吸引人才的优势,努力为博士流动站、博士工作站和博士技术创新中心拓宽人才、智力、信息通道,努力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作为吸引优秀人才的载体。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特别要加强与国际人才猎头公司合作,多渠道引进多类型人才。定期组织与召开人才国际化推进大会,推动苏州人才国际化趋势。通过“猎头公司”、人才经济人等多元化的招聘渠道,确保人才与企业面对面对接。推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站建设,加强对海外高层次人才跟踪和培育,开展人才引进“关口前移”工作。

(2)加强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积极打造跨区域横向延伸的合作平台。苏州要抓住长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据“政府引导、市场互动、优势互补、注重实效、互利互赢、共谋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卓有成效的人才合作与交流;以人才研究、人才政策、人才招聘、人才培养、人才信息、人才项目等为主要内容,建立人才资源开发区域协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多渠道、长期稳定的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关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与长三角地区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全面合作关系,提升人才平台的质量层次,形成多类型的人才合作平台。

4.打造人才乐业环境。加强政府精细化管理职能,继续发扬苏州服务型政府职能,确立人性化理念,建立市场化机制,尝试国际化模式,建立一套服务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激发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人才发展搭建平台。推进各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来苏创新创业提供服务功能齐全、服务水平专业、服务标准规范的一站式、全过程服务。在“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核心价值的指引下,为人才营造“生活乐园”、建设“工作家园”、打造“创业乐园”。

(1)进一步更新人才新观念,营造开放多元的人才使用环境和充分信任、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实践人才市场化理念、人才资本理念和制度创新理念,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促进本地人才观念的全面更新。尊重高端人才在科学领域的自由研究及个人的特殊禀赋和个性。扭转对高端人才期望值过高、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改革科研评估体系过分强调“短、平、快”的人才的评价机制。拓宽评价范围,创新评价手段,注重业内认同和社会认可,增强评价结果的公信力;将短期成果与最终成果相结合,注重过程评价;发展和规范人才评价中介组织,探索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等方式督促用人单位建立现代化人才管理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endprint

(2)营造人文环境利长远,切实增强城市文化的亲和力,倡导兼收并蓄、包容开放的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构筑人才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国际精英创业周和“赢在苏州”国际精英海外系列创新创业大赛等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与创新载体、创业资本、创业团队等要素进行多元对接,促进优质科技成果在苏州实现产业化,带动新兴产业的做强做大。通过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收入分配向国际水平靠拢,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探索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完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力量为补充的人才奖励机制,对在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实现产业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对优秀技能人才、对人才引进先进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重奖,并大力宣传其典型事迹,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不断提升苏州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丰富、多元、相融的文化氛围,提升苏州的文化融合度和文化感召力,提高高端人才对苏州的融入度和认同感,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人才的乐园、创业的乐土。

伴随着“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的深入人心,各地区纷纷掀起争夺人才的高潮。苏州市要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突出重围,就必须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地域特色,不断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着力打造特色鲜明、政策效力持久的人才工作品牌,实现优质资本和高端人才的集聚,从而推动苏州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莉萍.上海国际人才高地建设的再思考[EB/OL].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20419/userobject1ai78673.html,2012-04-19.

[2] 胡佩艳.把握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特质 努力打造浦东人才的核心优势[EB/OL].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20214/

userobject1ai75342.html,2012-02-14.

[3] 黄剑钢.履行牵头抓总职能,提升人才工作水平——谈组织部门如何在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作用[EB/OL].http://shzw.eastday.com/

shzw/G/20120424/userobject1ai78670.html,2012-04-24.

[责任编辑 王玉妹]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新人才苏州对策
“再读苏州”“石痴”顾天叙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