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期农村汽车消费需求与特征分析

2014-07-11张红霞方冠群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转型期农村

张红霞 方冠群

摘 要: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汽车消费量逐渐增多,以河北省一农村为个案,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农村汽车消费的社会经济结构原因及个体原因。针对农村的汽车消费,提出科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汽车消费;转型期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2-0063-0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的道路设施有了大规模的改善,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农民改善交通工具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在农村社会,汽车消费逐渐成为一种现实。目前学界对汽车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社会。一些学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主义成为人们的生活理念,中国社会正步入汽车社会。高速增长的汽车需求使中国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1]。汽车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家庭、企业和政府相互作用的结果。汽车进入家庭可以拉动汽车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增加居民的收入,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但过度的汽车依赖,同样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2]。对于农村汽车消费的特征,很少有学者进行关注,相关的研究很少,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农村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农村社会汽车消费的特征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消费政策,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调查地点选择在河北省M村,该村近年来汽车消费快速发展。从2010年第一户购买汽车以后,到目前全村130户家庭中,有40户购买了家用汽车,并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二、研究区域与研究对象

M村是河北省东南部的典型乡村,农业生产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人均耕地2.3亩。在农闲季节,一些青壮年男性劳动力到附近的县城或做建筑工挣得一部分收入,还有一些青年人到北京、天津等城市务工。随着国家对农业政策的扶持力度逐渐增大,近年来M村的人均收入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一般的情况下,每年每亩土地的净收入在一千元左右,再加之农闲季节的务工收入,每个家庭的年收入在两万元以上。随着汽车消费的普及,一些家庭开始把消费目标转向购买家庭汽车。

截至2013年9月30日,M村130户家庭中共有40户家庭购买了家用汽车。他们购买的汽车一般属于经济实惠型的,汽车品牌大多是长城等一些国内品牌,汽车价格一般在6万元以内。

三、农村汽车消费的特征分析

(一)受传统消费习惯及收入的影响,追求经济实惠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消费从衣、食消费为主转到耐用品的消费,农民的消费方向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开始向享受型生活消费转变。消费行为是一种满足个体需求的行为,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传统农民一直处于物质收入水平比较低的阶段,勤俭节约一直是农民的传统习惯。农村的汽车消费与城市存在一定差异,农村居民在购买汽车时,受价格的影响比较大。价格实惠、经济耐用的汽车比较受欢迎。一般来说,农村居民大多数购买的是国产型的。从M村的调查来看,大多数购买的汽车价格在国内属于低档水平。M村的村民大多数农民从事的是以农业为主、兼顾在外干零工的工作,主要凭借体力劳动生存。买车主要用于下雨、下雪、天冷出门方便。从调查来看,大多数购买汽车的家庭平时汽车并不经常使用,碰到需要出门的事情会开车去,属于节约型消费。

(二)汽车消费中存在攀比心理

中国农村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世世代代在一个村庄生活,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比较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拥有汽车多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梦想,多年来,汽车也一直是大众心目中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象征。随着汽车价格的下降,收入的增高,农民买汽车也成为了现实。尤其当M村中有几户家庭购买了汽车后,大多数村民也了解到汽车消费的价格、行情。一些居民购买汽车,给其他居民带来了一种暗示与示范。购买汽车的人通过汽车消费向他人展示了个体家庭的经济能力与社会地位。长期以来,汽车的社会符号价值被大众认可。很多村民存在攀比的心理,看到其他人拥有的物品,也会整合家庭经济资源与购买。一来是为面子,不愿意生活过得比别人差,二来为了提升自己在村里的声望及地位。在目前的村庄生活实践中,汽车既是一种代步工具,同时也具有极强的符号功能。带有某种象征性,被予以“图腾化”。不仅对供应者,对使用者而言,它也以神圣的事物呈现,可充当差异表示符号[3]。熟人社会的村庄,很多人为“面子”而生活,而汽车消费具有“面子”功能,农村居民的汽车消费行为与心理具有很强的面子情节。“面子”在村庄熟人社会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4]。汽车在带给农村居民出行方便的同时,也带给拥有者极大的心理满足。

(三)中青年作为消费主体、先攒钱后消费特征明显

城市化的背景下,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通过在城市生存,很多农村青年接触到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与消费理念。与老一代农民不同,农村青壮年比较崇尚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节奏。城市的价值观的熏陶使得农村青壮年也注重物质享受。受现代消费观的影响,很多人对汽车消费持欢迎的态度。在M村通过调查发现,40户购买汽车的家庭中,90%的购买者都在20~45岁之间。很多青年属于刚刚结婚的群体,没有多少积蓄,但是购买汽车的愿望非常强烈,通过多种方式劝说父母出资帮助购买汽车。随着汽车的拥有量的增多,购买汽车也被大众认可,甚至有少数年轻人结婚时就购置汽车作为新家庭成立的必需品。

中国城市汽车消费有着国内强大的政策支持,在经济扶持力度、贷款宽松度等比较大。而农村由于多年的消费习惯,一般存在先攒钱后消费的习惯。同时由于国家对农村汽车消费的支持力度不够,贷款要求条件比较高,农村居民很难提前消费,一般是等到钱够了再去购买汽车。在M村,40户购买汽车的家庭都是付全款购买了汽车。很多农村居民从来没想过去贷款买汽车。

四、农村汽车消费特征的动因分析endprint

(一)宏观社会结构、经济水平的限制

中国农村社会的汽车消费与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价值观念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生产潜力大大解放出来。尤其是近年来城乡流动的壁垒的打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从M村调查来看,在不抛弃土地种植的情况下,土地的收入只占农民家庭收入的1/3。家庭青壮年男性农忙的时候兼顾农业生产,农闲的时候在附近的县城打零工甚至外地务工,这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也变革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农村年轻人向往城市文明,生活实际中在践行现代的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这使得农村汽车消费有了一定市场空间。但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限制,当地没有大规模的企业,零工性质的务工使得农村劳动力仍停留在体力劳动阶段。这给农村并未带来根本的转型,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意识仍占据主流地位。农村的经济还处于不发达的阶段,农村汽车的消费拓开了市场,并有了相当规模的发展,但是仅仅停留在经济实惠型汽车的水平。

(二)个体的理性选择

从M村的调查来看,农民购买经济型汽车的行为一方面是宏观社会经济条件发展的结果,另一个方面,这种消费行为也是个体经济理性的选择。个体在社会结构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在强大的销售媒体宣传与个体的生活现实面前,农民作为个体行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经济情况做出最优的选择。过去M村外出一般是骑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村村通公路项目的实施大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摩托车与电动自行车给人们出行增加了很多便利,但是受气候的条件影响比较大。而汽车作为便捷的交通方式给予了人们更多的便利,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比较小。也大大改善了人们出行的能力。在农村相对闭塞、购物、出门都需要交通工具的情况下,汽车给予了人们更多生活的便利。但是由于农业收入的限制、农民生产条件的制约,农村的经济能力比城市要差得多。农民除了基本的生活需要外,并没有完善的医疗、养老保障条件,农民的消费必须是谨慎和量入为出的。需求的满足与经济收入的制约使得农民在购买汽车时要找到一个最佳的选择,在个体理性思考下,经济实惠型汽车是农民消费的最优选择。

五、思考与建议

从长远社会发展来看,农村汽车的消费是必然的趋势,这也是现代化的必要过程。在现阶段,农民汽车消费正处于起步阶段。政府及有关经济决策部门应从农村的和谐与科学发展角度,对于农村汽车市场的发展给予科学引导。首先,引导农民建立科学的汽车消费观念。汽车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给人类出行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环境污染,从资源的角度看,也受能源的限制。从这个角度看,应该通过共同媒体舆论引导与宣传,灌输给农村合理、适度的汽车消费观念,从生活、生产需要及环保的角度,建立科学、生态的汽车消费观,去除炫耀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其次,对农村的汽车消费市场给予一定的经济政策支持。放宽农村汽车消费的贷款条件,开办多种农村汽车消费的贷款品种,促进农村汽车消费市场合理、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志云.从外部成本视角,看中国汽车消费及其政策取向[J].广东社会科学,2010,(3):46.

[2] 何玉宏.消费主义与汽车消费[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5):133-135.

[3] 孙百亮,梁飞.非理性汽车消费及其社会异化[J].人文杂志,2012,(6):164.

[4] 李巍.当前中国不和谐汽车消费的社会学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6):252.[责任编辑 陈丹丹]endprint

猜你喜欢

转型期农村
国际中文教育转型期中文教材研发出版的思考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完善我国养老服务业税收政策的思考
转型期完善公共危机管理路径浅析
从社会问题视角看转型期人的发展的失衡
转型期家庭伦理剧中婚姻观的探究
新闻娱乐化的现象与成因浅论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