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经营”:学校文化建设“睡莲模型”的建构
2014-07-10徐月新
摘要:普通高中发展“同质化”的根源在于学校特色文化的缺失。“特色经营”是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应然诉求。“特色经营”的震中文化建设,建基于“文化睡莲模型”,紧扣“晓庵天文”特色品牌,分别从显性层面的物质文化、中间层面的师生行为文化和隐性层面的理念文化予以拓深与延展。
关键词:学校文化,睡莲模型,特色经营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基于文化承创的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校本研究》(课题编号:FHB110009)的阶段性成果。
当前,普通高中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倾向:办学目标、培养模式、教育管理、课堂教学等的差异日趋模糊——本应多姿多彩的校本发展日渐“去个性化”“无特色化”。于是,当高中教育身陷“千校一面”“面孔相似”“万人同语”的窠臼而难以自拔,丧失了“灵魂”的教育也就渐渐异化为了“传声筒”与“应答器”,沦为了“工厂”制件的“技术工具”。面对教育理想的应然追求与高考应试的实然沉疴的矛盾与冲突,何以在两者的权衡与审度中寻求突破,重拾仰望教育星空的追梦激情呢?
“特色经营”: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应然诉求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是:我们的学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改革?学校,本意即“传承与缔造文化的特定机构”,学校文化建设无疑是学校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指出“人是符号的动物”,昭示人类已进入“文化人”的时代,我们的教育也诚应进入“文化发展范式”的新时代了。[1]正如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校,是具有文化品位和精神感召力的场所。”[2]由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应在于重建学校文化”。[3]而基于工具理性发展范式的学校建设中呈现出的文化保守乃至文化赤贫,无疑是学校文化亟待重建的内在动因。
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以价值观念、办学思想、教育理念、群体心理意识等精神文化为核心,由包括校园环境建设等物质文化、各类规定章程等制度文化及师生教学活动等行为文化等一系列校园文化有机体所构成的学校文化,往往或通过理性思辨而创生,或经由“历史积淀”通过“历史叙事”以重构。但无论哪种文化建设的范式,都应能使之成为一学校区别于他学校的标志之所在。简言之,普通高中的文化建设“要有自己的特色”。据此,笔者以为,“特色经营”,或许应成为普通高中文化建设的核心追求,成为普通高中张扬与升华文化个性、彰显校本文化独立性与文化自信、形成外显文化冲击力、差异感与吸引力旨归所在。
其实,旨在通过课改,促进学校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个性化发展”早已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共识之一:日本课程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即为“鼓励每所学校办出特色和标新立异”,美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带领全美中小学进行着“特色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验,德国鼓励优质中小学积极开展“自主设计”。
江苏省震泽中学,1923年创设于太湖南岸震泽古镇,九十载办学历经三迁校址、六易其名,积淀了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沾溉了以“晓庵天文”为核心,包括“诚朴”校训文化“朴实求是”教师文化、“吴头越尾”环境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极具校本特色的优秀学校文化。那么,面对普通高中发展同质化的痼疾,如何界定最具价值内涵的震中特色文化品牌呢?
按照沃泽尔文化发展阶段论的观点,“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元文化的冲突是文化实现发展与更新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发展,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接触甚或对抗中,出现冲突、调整冲突进而整合冲突、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4]由此,“特色经营”的震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树立特色文化的核心旨趣,即具有独一无二性的文化。基于此,我校紧扣“晓庵天文”文化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品牌,并据此对学校文化予以积极拓深与延展。
“晓庵天文”:学校文化“睡莲模型”的内涵解构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文化是人实践的产物。学校文化,就其范畴而言较为广泛。按照沙因(Edgar H.Schein)的“文化睡莲模型”(见图1),学校文化可以分成如下三个层级:
水面“花叶”是学校文化的外显形式,即日常所能接触与感知到的学校文化部分,包括学校围绕核心文化所开展的一系列的仪式与典礼、榜样与故事、标语与题词、建筑与图腾、语言与行为、制度与规范、禁忌与礼节等物质与制度文化;中间“枝梗”是学校文化的躯干部分,即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使命、愿景、行为规范等,主要包括学校基于核心文化所延展的使命与目的、传统与习惯、风格与气氛等师生行为文化;水下“莲根”是学校文化的隐性部分,是学校文化中最庞大、最稳固的部分,主要包括学校围绕核心文化所梳理的办学理念与哲学信条、师生心智模式与行为前提假设、学校制度背后的精神和动机、器物与仪式背后的意义和解释模式等理念文化。
按照社会系统理论,[5]较之于制度性维度,学校个体性维度才是一学校整体上区别于他学校的本质特征与精神实质。契于我校“晓庵天文研究”这一江苏省首批“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建基于沙因“睡莲模型”的学校文化“特色经营”应从以下视阈切入:
(一)显性层面:“晓庵天文”物质文化建设
学校的物质文化,直接或间接决定了教育的质量与效益,而基于“特色经营”的学校物质文化更是学校特色形成、学校文化得以彰显的重要物质基础。“特色经营”的震中“晓庵天文”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建基于:
1.“晓庵天文”主题单元式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学校创设之初,即选址于王晓庵祠堂一墙之隔,深受晓庵精神之沾溉。迁址之后,校园景观建设仍坚持秉承天文传统:坚持以“主题统摄”和“功能分割”为原则,每一个景观单元都赋予一定的文化主题,最终形成若干个具有“晓庵天文”主题思想的文化功能片区——基于天文特色的整合与晓庵课程基地的建设,统筹规划“晓庵天文”文化广场建设与劝学类题勉石刻的筛选;着眼与“晓庵天文”文化广场环境的有机整合与自然过渡,充分挖掘包括校史馆、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体育馆等在内的校园馆舍的天文文化内涵。
2.传承天文文化精粹,建构天文文化资源平台。学校文化资源平台,作为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是学校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之一。传承天文文化精粹,建构天文文化资源平台,无疑为课程教学的实施、学校文化的外显提供了重要载体与抓手:“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和“晓庵天文网站”是课程实施的物质载体,是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平台和课程实施平台。“晓庵天文台”是师生借助天文望远镜对月亮、行星、彗星、恒星等天体及有关天象进行观测、研究的平台。“晓庵天文公园”是一个全天候开放的天文主题公园,由“天文研习”“天文观测”“天文展览”“天象模拟”四大功能片区组成,是师生开展天文观测活动和天文科普教育(天文讲座、天文科教电影展映、天文科普读物推荐、天文图片展)的平台。“晓庵天文网站”是普及天文知识、传播科学观测方法、展示天文科学之美的网络平台,也是晓庵天文社团发布天象观测信息、记录活动内容、交流研究心得的互动平台。此外,通过集天文知识文化宣传、学生科技创新、艺术等成果展示于一体的“晓庵天文”文化长廊的建设凸显了校园天文文化元素。这样,在彰显“晓庵天文”校本特色的同时,更于潜移默化中以校园文化的形式对师生以认知与认同的渗透与内化。
(二)中间层面:“晓庵天文”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1.基于整合理念,培育特色课程文化。课程文化是学校行为文化的核心。基于整合理念的“晓庵天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培育特色课程文化的重要抓手。一是课程目标的整合。开发《晓庵天文》课程,其目的并不是要培养众多的天文学家或天文爱好者,而是以“天文”为切入点,引导高中学生借助已有学科知识,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领悟天文科学的无穷魅力和根本价值,从而涵养科学人文素养、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二是课程内容整合。我们突破学科边界,超越学科分界的传统框域,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旨,以某一主题为主线,跨学科遴选课程资源,以“化合”或“融合”的方式来选择安排课程内容。一方面对国家课程的各学科(含必修和选修)进行“二次开发”,从中挖掘出与“天文”相关的知识点,使之成为校本课程的“生长点”;另一方面依托各类校本天文资源(晓庵天文台、晓庵天文公园、天文景观、天文辅导老师等)以及校外天文资源(王晓庵纪念馆、南大天文系、紫金山天文台、吴江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努力寻找“天文”与国家课程的结合点。在此基础上,开发研制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分别命名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概览》《怀想诗意的天空》、《高中数学与基础天文》《天文视窗》《高中物理与天文》《宇宙化学》《宇宙与生命》《谈天说地》、《史海天文》),实现了感性与理性交融,实践与理论结合,多种学科相互渗透综合,较好地表达出了天文的探究之趣、人文之美、和谐之韵、研究之实,体现了科学与人文融合、学校与社会融合、学习与研究融合。
2.基于“晓庵精神”,革新教学行为文化。王晓庵被顾炎武誉为“学究天人”,他历学翘楚,潜心经史;守节不仕,一生清贫,却著述不辍。以“自能”与“探究”为核心的“晓庵精神”无疑极大催生着我校教学文化与社团文化的不断自省与持续革新。“自能·探究”的教学文化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方式,以自能为核心,在活动中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去感悟和体验、反思和矫正,通过自探、自悟、自得,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教育教学方式,它通过学生构建优良的素养,成为终身“自能·探究”者。“自能·发展”的教师文化生态场的建设以促进教师发展为共同愿景,以“自能”为基点,以开放、自愿、对话、归属感为核心理念,促进教师以“发展共同体”的形式实现专业成长。
(三)隐性层面:“晓庵天文”理念文化建设
1.厘清“晓庵天文”文化内核,梳理校园文化建设纲要。百年以还,震泽中学弦歌不辍,薪火相传,校园文化底蕴丰厚。结合“晓庵天文研究”课程基地建设,通过“文化定位”确立“晓庵天文”文化的基本维度,通过“文化寻根”对“晓庵天文”文化传统意蕴追溯爬梳,通过“文化自省”对“晓庵天文”文化发展现状审视诊断,通过“文化重塑”对“晓庵天文”文化创生重构之路展望规划。据此,我们制定《江苏省震泽中学“十二·五”校园文化建设与规划纲要(2011~2015年)》,实施“文化兴校,文化润校”战略,与时俱进地丰富与发展了“晓庵天文”的文化内涵,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晓庵天文”文化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富有个性特征,充分发挥学校文化“铸就品牌、树立形象、化育英才”的功能。
2.基于“晓庵天文”文化变迁,提炼升华学校理念文化。学校理念文化,作为学校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浓缩,是师生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高度概括,集中体现学校精神,是学校的灵魂与旗帜,对学校各项工作具有指导作用。江苏省震泽中学作为一所拥有九十年历史的名校,在其悠久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以“晓庵天文”文化为核心的办学传统和赋有内涵的理念文化。这是学校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从建校之初至今,学校的理念文化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了包括“养诗书大气,育济世英才”的核心理念、“朴茂弘毅,知行卓绝”的学校精神、“诚朴”的校训、“诚信守真,朴实求是”的校风、“谦爱务本,博雅持躬”的教风、“励志笃学,修德敦行”的学风等在内的理念文化体系。
综上,建基于沙因“睡莲模型”的学校文化“特色经营”,在超越对物质环境关注的同时,让师生的校园生活保有更多隽永的韵味与深刻的内涵,为其自由生存与个性发展提供更为高远的文化境界与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而这才是学校发展文化范式的根柢所在。
参考文献:
[1]黎红雷.人类管理之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5.
[2]古德莱得.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9.
[3]湛启标.课堂文化生活的发丝与重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4(6).
[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31.
[5]高宣扬.鲁曼社会系统理论与现代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56.
(徐月新,江苏省震泽中学,215200)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