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2014-07-09张燕
摘 要:高铁作为一种快速便捷的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极大地缩短了传统的时空距离,对沿线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应该认识到,高铁效应具有正负两面性,需要政府科学引导以强化高铁正效应发挥。国内外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应当立足城市比较优势,深化推进城际合作,依托高铁站点区域,积极主动对接高铁通道经济,促进产业优化提升,助推城市转型升级。
关键词:高铁效应;经验启示;城市发展
1 高铁效应的主要表现
高铁效应,即高铁对沿线城市或地区带来的影响。高铁通过对于城市发展而言,传统的时空概念被改变,特别是拉近了沿线城市间的时空距离,社会分工重新调整,城市要素随着发生相应改变,对城市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1.1 有利于高铁城市之间要素快速交换流动
高铁作为大密度、高流量、公交化的运输组织方式,首先是带动客流在城市之间规模化、快速化往来,随后相应地带动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在沿线城市之间交换。间接地,由于人流、信息流、技术流和资金流的快速运动,会驱动高铁沿线城市各类经济活动的发生,从而催生通过其他交通运输方式带来的物流的增长。
1.2 扩大高铁城市的商旅活动辐射范围
高铁具备时效性、便捷性,其运输的客流群体呈现以高知识、高休闲、高商务等特点为主,也即高铁乘客活动内容主要以商务办公活动、休闲旅游活动、信息交流活动为主。为此,高铁通过有利于扩大城市商旅活动的范围;从消费经济角度看,也将促进高铁城市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及相关配套的零售、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经济的发展。
1.3 改变高铁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形态
一般地,高速铁路建设会使高铁客运站周边地区快速成为城市新的增长极,高铁客运站区往往既是城市的交通枢纽中心,也是生活消费活动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大多成为一个城市中功能最为多样化、经济活动频繁、人口高度集聚、土地开发密度较高的地区。显然,高速铁路会带动站点区块加快发展甚至催生城市新经济中心的形成,而利用高速铁路站点区域开发,可以进一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新的产业引擎和综合功能区,从而引发城市空间形态和发展格局的相应变化和调整。
1.4 引起区域发展格局发生不同程度变化
高铁带来区域要素发生巨大改变:一是交通的便捷化和低成本化,城市功能、产业分工和资源整合将在更大的区域中进行细化;二是要素跨行政区流动加速,行政区划对经济贸易的壁垒作用将减弱。高铁城市进入接轨融入、差异化、专业化发展新格局,最为明显的就是产生同城效应,沿线城市功能将重组;同时,高铁沿线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将以强大的平台功能吸引中小城市及沿线城市的要素集聚,形成虹吸现象。由于高铁沿线城市在更大范围内开展经济竞争与合作,从而引起区域格局发展新变化。
1.5 部分城市存在高铁过道离心效应
对于功能性不强、比较优势不突出的中小城市而言,高铁效应是把“双刃剑”。由于这类中小城市在高铁沿线区域中替代性强、互补性弱;同时,经济要素具有向更高回报率地区流动的先天性。各类经济活动主体为了获得更有利、更高端的资源,在高铁快速通勤下往往更愿意向环境更优越、经济效能更高的大城市流动,随之带动中小城市的资金、人才、信息等更多地外流,导致中小城市面临要素流失与空心化的风险。
2 高铁沿线城市应对通道经济的发展策略
由于高铁沿线城市的功能、规模、特色以及发展阶段等差异很大,国内外高铁沿线城市应对高铁效应的发展策略也各不相同。
2.1 日本新干线沿线城市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发展战略
新干线沿线城市立足自身区位条件和发展基础,因地制宜走出差异化的发展路子。例如,名古屋实施与东京产业错位发展战略。日本新干线开通之初,名古屋还是一个小城,进入东京1小时都市圈后,积极与东京联动实现错位发展,东京打造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名古屋则着力发展汽车制造、电子、商贸等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最终借助高铁以及与东京实现优势互补,实现了快速崛起。再如,大阪实施站点地区与城市中心连片发展策略。政府在规划建设新干线车站时将车站与城市中心的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将大阪北站和南站之间通过环行地铁联系,把该区域打造成城市的CBD,着力发展服务经济,打造成城市的经济发展核心。又如,横滨依托高铁站强化交通枢纽连线建设,特别注重保持新建车站地区与城市之间良好的可达性,新干线与其他交通方式共同构成立体交通使横滨快速融入“新干线经济带”,成为新干线上典型的因高速铁路客运枢纽建设而兴起的地区。
2.2 法国里尔借助高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里尔长期以来是法国北部最大的传统工业城市,主导产业为纺织和污染排放较为严重的重工业,197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城市转型升级压力大。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巴黎至里尔高速铁路建成,里尔抓住机遇,加快促进里尔高铁站点区域发展高科技、高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吸引的城市功能包括商业、酒店、商务办公、会展、娱乐业、文化、居住、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开放空间等,推进城市空间结构由单一向复合型转变、有低容量向高密度提升,通过城市新空间的建造和带动,促进里尔由传统的交通枢纽转换为经济活动中心,加快城市实现转型升级。
2.3 德国卡塞尔借势高铁站区发展提升城市的服务功能
卡赛尔利用高铁通过条件,一方面加快交通枢纽通道建设,确保高铁车站与市内交通实现无缝连接,实现高铁站点区域与市区之间实现高效、快捷地人流交换;另一方面,不断改善高铁站区的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建设资金以及企业入驻,大力发展各类服务业,包括零售、服务、居住、商务、商业、公共服务、休闲旅游等,极大提升高铁站点区域的城市服务功能,与市中心和老火车站区的服务业发展形成互动,极大提升了城市的整体综合服务功能,繁荣了城市经济,增加了城市活力。
2.4 苏州高标准建设高铁新城引领助推新型城镇化
苏州市委市政府把建设高铁新城作为全面拉开城市空间格局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举措。按照2012年概念规划,将以“国际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总体要求为导向,以“高铁枢纽、创智枢纽”为产业引擎,以“苏州新门户、城市新家园、产业新高地”为发展定位,以“区域服务总部基地、高端非银创新金融服务中心、枢纽型商业旅游服务中心、数据科技研发培训基地、商务外包服务基地、创智文化交流中心”为功能驱动,全力打造“苏州风格现代都市城区、枢纽型高端服务业态区、低碳生态可持续示范区”,把高铁新城建设成为“新枢纽、新功能、新城市”。
2.5 韶关高铁时代借助区位条件改善积极融入武广经济带
随着武广高铁开通,韶关南下广州和北上武汉都只要一两个小时,区位条件大大改善。客观上,韶关成为了粤港澳拓展内陆市场、内陆城市南下珠三角的“桥头堡”,在区域经济融合中“左右逢源”。韶关作为“武广经济带”上重要城市之一,近年来积极谋划融入武广经济带,抢抓发展机遇:一是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韶关与珠三角、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加快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二是发挥生态环境优势,吸引珠三角及港澳的商务人士北上购房休闲,推动房地产业和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加快吸引华中地区人才向韶关流动。应该说,借助高铁通道“南通北达”的快速通勤效应作用,目前韶关正在加快谋划全面融入武广经济带,全面促进城市的转型升级。
3 高铁沿线城市发展的经验启示
从国内外实践经验看,借助高铁通道作用,沿线城市大多以发展高铁新区为契机,重新谋划空间开发格局、大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城市综合价值,促进城市转型升级。其中,一些共性的有效做法值得吸收借鉴。
3.1 把高铁站点区域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高速铁路由于其速度快,建设要求标准高,环境影响大,其站点选址多位于城市外围的城乡结合部,靠近城市未充分开发的区域,高速铁路开通将为这些地区开发带来发展新契机。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拓展,高铁站点与城市的关系不断调整完善。客货分流的高速铁路运输方式,使得高铁客运站周边区域产生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聚,商务办公、城市商业、休闲娱乐、城市居住成为高铁站点区域的主要功能,使其逐步成为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新的增长点。因此,围绕着高速铁路及其客运枢纽的建设,配套建设居住、购物、娱乐、商务办公等设施,可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功能,高铁站点区域可建设成为城市重要的对外窗口和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3.2 促进节点交通价值和城市功能价值融合
一方面,完善配套交通,积极发挥高铁节点交通价值。高铁车站建设必须确保各类换乘交通运输工具与高铁站点的高效互联互通,使得高铁站点与城市其他区域之间实现快捷联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高铁的节点交通价值,更有力地吸引客流。另一方面,要促进高铁站区实现从单一枢纽功能向综合城市功能转变,积极发展高铁站点经济特别是服务业经济等,逐步提升高铁站点区域的城市功能价值,进一步促进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规模快速集散。通过节点交通价值和城市功能价值的有效融合,促进高铁站点区域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兴经济增长极和空间开发载体。
3.3 明确城市在通道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及其定位
高铁沿线城市如果没有立足自身的比较优势、明确功能定位、主动做好通道经济文章,势必在高铁通道经济中丧失发展的主动权,加剧要素外流风险。由于高铁快速通道效应带来的发展机遇对于沿线每个城市是等同的,因此,高铁沿线城市发展抉择显得更为重要,是“被动”接受高铁通道经济辐射还是“主动”迎接,是“常规”发展还是“智慧”谋划,往往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在高铁通道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沿线城市面临着要素结构性重组和社会分工重新分配,由于沿线城市的比较优势、发展基础、规模大小等各异,为此,每个城市需要立足自身优势,明确功能定位,通过互补、错位和联动发展,促进实现高铁通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3.4 借助高铁通道经济助推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借助高铁快速通道带来的大规模客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效应以及对投资环境的提升,可积极助推城市发展商贸、旅游、文化、娱乐、房地产等服务业经济。另一方面,高铁通道经济发展态势下,沿线城市将面临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例如,企业为降低成本,总部和研发中心留在核心城市,逐渐形成总部基地集群,生产部门或环节可以转移至高铁沿线其他城市,将形成服务业与制造业集群。因此,高铁沿线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基础和特色条件,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借助沿线城市之间的新一轮产业分工与资源配置,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并推动转型升级。
3.5 政府科学引导以强化高铁正效应发挥
高铁对一个城市发展的正效应发挥离不开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引导调控。当前,在我国高铁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应该说,沿线城市政府主动对接高铁经济的热情普遍高涨,特别是竞相发展高铁新区,大规模地推进投资兴业。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沿线城市政府当客观正视高铁通道作用,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和条件,置身更大的区域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格局中,在站场选址、基础设施建设、软环境改善、产业导向等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助推高铁经济有序健康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德高,杜宝东.“寻求节点交通价值与城市功能价值的平衡——探讨国内外高铁车站与机场等交通枢纽地区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国际城市规划,2007,22(01).
[2]乔洁等.“高速铁路经济效应研究进展与前瞻”[J].经济问题探索,2012(08).
[3]吴康,方创琳等.“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影响下的跨城流动空间特征”[J].地理学报,2013,68(02).
[4]李廷智等.“高速铁路对城市和区域空间发展影响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2).
[5]骆玲,曹洪.“高速铁路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9).
[6]毛蒋兴,韦娜.“高速铁路背景下促进南宁城市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06).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2014年基本课题“高铁对沿线城市影响机理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燕(198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