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激发兴趣,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2014-07-09黄秀祖
黄秀祖
历史高效课堂是指教学中学生如何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意义的、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教与学的有效统一与共振。然而,大量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甚至还存在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突出问题。因此,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打造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高效课堂。
一、当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
首先,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一直被认为是“副科”,学校、家长、学生都不重视,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没有保证。就拿每年的中考来说,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各占120分,物理和化学也各占100分,而历史科的卷面总分才占区区的50分。这样,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科就被冷落于一旁,导致很多历史教师因为肩无重任,业绩荣誉也无从谈起,从而缺少了奋斗的动力。
其次,学习历史需要记忆很多涉及年代、事件、人物、地点等纷繁复杂的知识点,而且这些知识距离今天的学生比较遥远,这使学生感觉到上历史课像是参观尘封了千年之久的文物,既没有语文课文里的鸟语花香,也不像数理化那样能够让学生迅速获得成就感,从而使这门本来蕴涵人类智慧的学科被遗忘在角落。
再次,历史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手段简单,加剧了历史学科的困境。计算机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崭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条件,但许多教师教学观念滞后,还停留在靠“三个一”打天下(一本教材、一纸教案、一支粉笔)的填鸭式教学阶段,这就使得历史课堂死气沉沉,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热情的策略
基于以上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不良现状,那么,历史教师应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从而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呢?
1.精心准备,巧设导语,激趣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如此。要使新课一开始就能扣住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导入、复习导入、提问导入、情景导入等。比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时,我采用了讲故事和设置悬念的导入方法,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痛打章宗祥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欲望,然后提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做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由于他们迫切希望解答上述疑问,上课就认真听讲,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豹尾”结课,意味无穷,升华思维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不仅要有良好的开端,还要有一个成功的收尾,“虎头蛇尾”不算好课。历史课堂收尾的技巧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引入竞争,激励全体”“运用机智,调控氛围”“组织讨论,升华思维”“渲染气氛,激起共鸣”“照应课题,揭示本质”等。例如讲完《日本明治维新》一课后,我们可以用幻灯机打出纲要图表,并辅之以必要的说明。这种“着眼整体,构建体系”的方式简明扼要,能使教材中复杂的知识简约化,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联系实际,引发思考,培养兴趣
一些学生对历史课产生厌烦情绪,总觉得历史课本上的东西是陈年旧帐。受时空的阻隔,许多历史问题初中学生很难理解。其实,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尽力挖掘历史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和时事政治的联系,增长学生的生活智慧,帮助学生知古鉴今,拓展思维,追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把近年的黄岩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等时事政治引入课堂,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教材中的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关联。
4.结合乡土历史,激发兴趣,提升动力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学生对此有亲切感、认同感,对优秀的地方文化遗产有自豪感。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直观感受和学史能力。比如在讲到《中国历史》第一册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我简要补充了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建设历史。对乡土史资源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有选择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会使学生对历史产生亲近感和探索兴趣。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应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出发,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激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内驱力,教活历史课,真正提升历史教学效能,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责任编辑 庞丹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