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在思品教学中对教材的再创造
2014-07-09潘建国
潘建国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的劳动表现在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上。教学必须依据教材,但并不排斥教师在此基础上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匠心构思,处理教材,精心安排,既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作用,又使教学再添科学性与艺术性。教师在思品教学中应如何处理教材呢?笔者认为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再创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重组整合教材,使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有序。教材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教师在具体施教过程中,科学处理教材是无法回避的。这就要求教师重组优化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苏教版九年级《笑对生活》的第二框《勤奋学习 善于学习》就可安排在第三框《战胜挫折 开拓进取》后进行教学,因为第一、第二框都围绕“挫折”话题,而第二框是围绕“学习”展开的,人生难免有挫折,唯有学习,才能战胜挫折,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的顺序不等于教学的顺序。打破教材体系,重组教材,使教学更有条理,层次更清楚,使学生课后复习更有逻辑性,这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二是结合教材内容,展开学习过程。苏教版的每课教学内容逻辑层次清楚,基本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而展开的,并把它分成若干版块,活动的主题同时也是内容的主题。苏教版九年级第四课第一框《生活处处有合作》,学习内容分两个层次,首先了解合作的含义,然后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并相应设计了三个活动版块。教材每个活动版块,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了“交流”“探究”“讨论”“感悟”“演讲”等活动,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出问题,开展探究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学习品质。但学生认知水平有限、教学时间紧张,若每一节课都安排大量的课堂活动,且有些活动内容明显滞后,势必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这就需要教师全盘考虑,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组织活动。
三是处理好教材的实例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思品教材以课为单位,提供了一定的资料,如名人名言、故事、图片、漫画、知识链接、信息点击及与本课相关的文字资料,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分别加以处理。有些是学生比较熟悉,课本上又讲得比较具体,学生自己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或提示,让学生自己看,在课堂上不讲或少讲;有些资料性的实例,写得具体明白,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有些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时代的发展、地方的实际、学生的情况等举出一些新颖、现实、恰当的实例加以论证。
四是补充教材的理论内容。思品教材在编写使用后,便相对稳定,不可能把一些最新素材、最新理论立即吸收到教材中来,这就需要教师作必要的补充。
五是合理选取热点问题,丰富教学内容。所谓热点问题就是时政热点和社会焦点。历年扬州的思品中考都不回避热点问题,试题大部分以热点问题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基础、能力、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关注热点问题。
六是精心设计题型,选择典题练习。不论设计哪种题型都必须紧扣教材,而不是随便从教材、教辅资料中搬出来,设计试题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创造。至于教材中“课外实践活动”的教学,教师要深入研读活动目的、建议,根据师生情况、教学需要和当时当地的情况设计方案,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七是关注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新教材淡化纯理论,以生活实例体现概念、原理,这种编写思路无可厚非。但教师要使学生做到理论掌握于心,在考场上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就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系统化的知识。
用教材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一是教教材。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字句不离教材,甚至照本宣科;有的教师自己读一遍,挑出考点让学生画一遍,然后学生再读一遍;还有的教师无视新旧教材的差别,把课程标准的要求丢一边。在这些做法中,教材没有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二是抛教材。新课程一大亮点是,课堂要以活动为载体,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基础知识一句带过,弱化了基础知识的教学;有些课堂上学生开展的活动是“假动”,名为讨论,实则浪费时间,学生没有真正参与进来;课本剧表演过于简单,学生没有情感变化;课堂提问浅显,学生没有思考的迹象……这样的课堂没有共同讨论的话题,没有学生亲身体验的过程,是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三维教学目标的。
总之,教师要真正依据教材,读懂教材,活用教材,才有望取得“减负高效”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