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九一体化背景下九江市的定位与发展

2014-07-09李松志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九江发展

李松志

(九江学院旅游院 江西九江 332005)

进入新世纪,我国将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的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了多方面的重大调整,先后出台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面对周边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的强劲发展态势,江西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摆脱落后,奋起赶超,仅有南昌核心增长极还不够,如何才能在激烈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竞争中赢得应有地位,实现更大作为,提升江西在全国战略地位。2013年,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 (扩大)会议作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重大决策部署。南昌、九江区域是“多重”战略的叠加区域,必须发展以南昌、九江为双核的昌九走廊城市群。只有昌九联动、一体发展,可迅速改变“各自为战”的局面,形成区域集合效应,才能应对区域竞争。

1 国外一体化战略对昌九一体化的启示

欧洲一体化进程及国外成熟的大都市圈发展都始于区域经济一体化,随后逐渐向体制、政治、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全面拓展。而无论国际还是一国范围内的区域一体化建设[1],对目前江西提出的“昌九一体化”建设都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见表1)。

表1 国外三大一体化区域主要特征与内容比较

1.1 发展理念创新

1.1.1 渐进主义理念 欧洲一体化、纽约大都市圈、东京大都市圈的发展进程都是渐进的[1]。

1.1.2 多层治理理念 一是参与行为主体的多元性和决策主体的多层级性;二是各个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是非等级的;三是多层级治理体系具有动态性[1]。

1.2 运作方式创新

(1)设立超地方政府机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

(2)重视区域规划,建立经济共同体。

(3)通过体制创新构建合理的城市利益分配机制。

2 客观评价九江现阶段的基本特征

2.1 进入“中等偏高收入水平”关键期

根据权威统计数据,2012年九江市人均GDP4800美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增长水平与中西部其他地市相比,又处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中等偏高收入水平”[2]。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突出;收入差距扩大;贫困现象依然严重;技术创新出现瓶颈;经济结构转变滞缓;社会发展滞后;社会矛盾冲突加剧;公共治理和社会管理能力薄弱;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2]。

2.2 发展转型期

根据统计公报的数据,2012年九江市GDP总量1 420亿元,低于南昌和赣州,位居全省第3位,较上年增长12%(可比价格增速),连续11年实现双位数增长,全国地级市排名114;人均GDP处于全省第6位,低于新余 (11 599元)、南昌 (9 466元)、鹰潭 (6 819元)、景德镇(6 296元)、萍乡 (6 289元),全国地级市排名188。发展要务,任重而道远。九江市第二产业占比仍在比较高,工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达49.2%。比照发达地区的经验,第三产业比重以较快的速度增加,并逐渐超过50%,是完成工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九江市仍需要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升级转型,促进工业化进程;需要走出“第二产业不强”、 “第三产业不大”的困境[2],走出依赖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三高”的行业发展。

2.3 环境规制期

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纷纷倡导发展低碳经济,把转变能源消费模式为主的经济模式视为“新的工业革命”[3]。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环境正在成为体现生活质量的一种产品,人们对环境污染的容忍度降低[3];国家实施的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在面对全球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既要满足持续较高增长的需要,又要解决好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问题,是九江市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特征[2]。

2.4 战略机遇期

2.4.1 面临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的机遇 实施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启动重大项目的产业政策、加大力度刺激消费的政策、扶持中小微企业的政策等。

2.4.2 面临着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机遇 九江在全面享受中部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政策的同时,九江可以享受沿江开发开放、昌九一体化有关政策。

2.4.3 面临着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机遇 面对经济下行可以打“时间差”,外需减弱首先影响沿海地区,然后传导到中西部地区,九江有更多的回旋余地;承接产业转移可以打“地利牌”,新一轮产业转移浪潮,使九江进一步凸显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和制高点[4]。

3 准确把握九江在昌九一体化发展中定位

城市定位是引领城市发展的核心,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确定城市定位,既要站得高、看得远,着眼时代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大势,又要看得见、摸得着,立足现实基础条件和自身比较优势。

毫无疑问,九江市的战略定位是昌九地区实现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未来10~20年内,九江的城市形态要发生巨大变化,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和周边地区扩散,经历郊区城市化过程,九江要对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重新考虑。其中包括: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布局和新城市选址,城市功能定位,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调整配套发展等问题。无论是从九江所处的地理环境看,还是从九江未来的综合经济实力看,九江都肩负着推动昌九地区和整个江西发展的历史重任。在昌九实现一体化过程中,九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明确自己的定位。九江要去做那些别人做不到、只有九江才能做的事。九江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在国家乃至国际舞台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必须跳出九江看九江,在整个昌九地区中考虑自身的定位。

3.1 定位依据

3.1.1 比较优势与共生理论使得九江找到了定位理论依据 大卫李嘉图认为每一个地区都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要实现生产目的,就必须根据优势进行地域分工,发展生产。共生理论又称竞争协和论,城镇区域空间的不断扩展,竞争力和协和力是推动其演化的根本动力[5]。协和力在空间竞争的后期有可能使不同的空间类型走向集约化和一体化。因此,加强昌九产业联合与分工,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是实现九江城市定位的关键[5]。

3.1.2 城市发展轨迹使得九江区位优势更加明显自唐代有江南西道以来,南昌的位置在江西一直如日中天无可替代。近代鸦片战争以后,沿江开放五口通商,于是传统上长江-赣江的南北轴状航运商贸体系崩溃,变成出湖口进长江的以九江为中心的放射状态势,九江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整个江西的航运码头,拥有江西最早的近代工商业。但是随着铁路的出现,风光了几十年的九江又面临新的冲击。1937年浙赣铁路通车,江西的东西向交通有了新的动脉,沿线一跃成为江西的新轴心。实际上工业时代的交通标志就是铁路,内河航运是农业时代的标志,地位已经不如以前,当时拥有盲肠般南浔铁路的九江在这一轮现代化进程中颓势渐露,一度使得九江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尴尬。随着大沙 (武九)、京九铁路、沿长江铁路的修建,昌九、九景高速、南昌到九江城际铁路的通车,九江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机,形成赣北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的空间重叠,使其联系内外两个方向,满足内外两个市场的战略优势更加突出。

3.1.3 区域经济格局日趋明朗决定了九江的责任1992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前瞻性地提出建设“昌九工业走廊”,2006年出台了《江西省昌九工业走廊十一五区域规划》;2008年提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2012年提出九江沿江开放开发战略;2013年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 (扩大)会议作出“昌九一体化”的重大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都离不开九江市的支撑,需要承担着越来越多的战略责任。

3.2 定位原则

3.2.1 坚持错位发展 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应该发挥其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职能,发挥金融、研发和第三产业的优势,集中发展航空、汽车制造、太阳能、LED、电子信息、医药、软件等优势产业;作为港口城市的九江,应该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6],加快临港产业开发,发展重化工业、船舶制造、钢铁、新能源等产业。

3.2.2 突出区位优势 通江达海、九省通衢、“桥头堡”。

3.2.3 凸显个性特色 “山江湖”、生态宜人。

3.3 区域定位

3.3.1 国际化门户城市 九江是江西唯一的外贸港口城市,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皖江城市带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连接点。九江处于珠三角,长三角和海西经济区同时辐射的缓冲地带,以及受国家层面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影响[7]。九江将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重要城市群成员(前三个分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7]。因此,是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桥头堡”,是长江中游航运枢纽之一,是通往世界的门户。

3.3.2 中部地区经济中心

(1)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利用沿江沿路以及区位交通优势,积极引进和发展大型石化、钢铁、船舶设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为主的现代制造业项目,突出重点,着力培育若干以重化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规模经济显著、专业化分工明显、竞争优势突出、区域化程度高的产业集群,构建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环境友好的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体系。围绕“现有的产业”,走“集群化”发展之路,围绕“新兴的产业”走“高端化”发展之路。

(2)中部地区商贸旅游中心:重点现代商贸、会展、物流、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九江长江黄金水道和国家一类口岸优势,以港口集装箱物流为中心,以水运为核心构成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五位一体”的连接长三角、辐射鄂、皖、湘的现代物流枢纽中心。以大庐山为旅游龙头,紧紧围绕观光在九江、体验在九江、体闲在九江、居住在九江这个主题,推动九江旅游产品从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康体、会展、商务复合型转变,打造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观光度假休闲旅游目的地。

3.3.3 世界性的特色城市——山水生态宜居的智慧城市 居住是城市的基本功能,宜居是城市的基本目标。九江“山水城林”融于一体,境内山脉丘陵起伏,河湖密布,长江滨城而去,九江作为南北交融、东西交汇的城市,多种文化交融,孕育了淳朴包容的城市文化,社会环境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前列,素为国内众多人才和投资客的青睐地。围绕九江市发展的特色产业、产业升级的战略重点和群众对公共服务的迫切要求,推进重点领域的智慧应用,包括“政务数据中心、市民卡、车辆智能卡、智慧医疗、智能交通、应急指挥”等。吴良镛院士指出“下个世纪城市间的竞争是城市特色的竞争,最终所比的是城市的综合环境质量,是比哪个城市更加舒适、宜人”[5]。九江作为拥有“名山、名湖、名江、名城”的全国优秀的旅游城市,理应在全国和世界上树立最佳的人居环境和智慧之城形象。

4 做大与提质:九江发展迫切要求

4.1 做大九江

强卫书记在十三届七次全会讲话中用广东的广州和深圳、江苏的南京和苏州、山东的济南和青岛、辽宁的沈阳和大连等例子,生动地阐释了东部地区经济发展一般是“双核”驱动,也昭示了江西发展壮大的发展之路 (见表2)。南昌和九江,一个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一个是重要的门户城市,完全有条件成为支撑江西经济崛起的“双核”。“双核”的定位,体现了省里对九江地位的重视、前景的看好、发展的厚望,能不能实现要靠所有人以实力去争、以总量去争、以速度去争。

表2 2012年昌九与广深“双核”社会经济指标比较

4.1.1 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工业 工业是九江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研究国内“双核”现象,可以发现:门户追赶中心,都是从工业开始发力;门户超越中心,都是因为工业发展更快;门户大于中心,都是因为工业总量更大。目前,九江与南昌相比,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城市体量、都存在较大差距。九江的GDP和财政都只有南昌的1/2,中心城市的面积也是南昌的1/2、人口是南昌的1/3,这些指标要赶上南昌,短期内很难实现。目前九江与南昌最接近的指标就是工业,2012年底九江的工业总量占南昌的78%,今年预计可占到89%。九江要追赶南昌、打造“双核”,就必须突出优势,找准路径,从工业上开始发力、从工业上开始追赶、从工业上开始超越。只有工业做大了、实力做强了,九江与南昌才能“并驾齐驱”,“双核”定位才能“名至实归”。

4.1.2 壮大服务业,增强城市总体实力 以引进大项目和发展新型业态为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提档升级,不断开拓与现代加工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全面提升商贸物流服务业的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环境,加快金融区和文化创意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建设,不断增强九江服务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

4.1.3 统筹城乡,激发县域发展活力 一是走特色经济发展之路,优先发展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二是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相互关联紧密的主导产业群,使园区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三是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走市场化道路,以资本为纽带,优势企业为龙头,推动产业重组,培育一批主业集中、主导产品突出、产业关联度大、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知名品牌,具有带动力和辐射力的龙头企业[8]。四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发挥龙头的带动作用,推进企业加农户、公司加农户模式的广泛实施,形成抓好一个龙头企业、牵出一个特色产业、带动一批农民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8]。

4.1.4 优化九江城市空间结构,做大城区 调整和优化九江城市空间结构,逐步把九江县、瑞昌市、星子县、湖口县区划调整为九江市辖区,由原来的两个城区扩展到六个城区,市辖区人口总规模可以达到200万,城市发展将开启“从沿湖 (甘棠湖、南湖、八里湖)时代向沿江、沿路、沿湖”的新时代,新城区建设的推进,形成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模式,将为九江发展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九江。

4.2 提升质量

4.2.1 从注重速度向注重速度质量并重转化 前一时期的九江经济呈现追赶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在经济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也消耗了过多的资源能源,带来一些环境问题。九江经济转型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是转型效果差强人意,根源在于发展理念的转变并没有与时俱进,新的发展阶段的到来将倒逼发展模式的转换。由于九江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为此,九江不但要继续采取追赶型发展模式,还要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加快淘汰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工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高新技术作为推进生产生态化的手段,推行清洁生产、绿色技术、减少生产流程中的污染排放,加强资源循环利用[6]。

4.2.2 投资拉动型向全面拉动型转化 新的发展阶段将出现投资、消费和进出口并重的发展格局。1978-2012年中国的年均投资增长率达到22%;消费平均水平为16%;出口导向和投资增加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九江从1991-2011年的年平均投资增长达到28%,GDP年均增长12%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消费需要增长呈下滑趋势,九江全社会固定投资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随着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来临,九江经济逐渐向投资依赖向投资、消费、出口增长全面转化。

4.2.3 从工业引领向四化并举转化 工业发展在前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目前九江市三次产业结构的工业的比重55%左右。中央政府提出信息化、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并举的发展战略,提出以信息化引领新型城镇化,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等发展思路。新四化的发展将极大改变九江发展面貌,促进发展模式的转型,加快九江经济的升级换代过程。

4.2.4 从强调企业规模向注重企业的集群化[9]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具有竞争力。因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将本地区的生产要素向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配置。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介于市场与企业之间的生产组织形式,是实现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有效手段。企业选择投资环境已从过去看政策环境转变为关注集群环境。江浙地区在过去的30年中,成功地依托产业集群,实现了经济的飞跃发展。江浙地区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以民营企业、家族企业、中小企业为主体,以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要产业。九江市主要产业集中在重化工业,特别是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有机硅、原材料加工等,一般而言,重工业的产品链条长,分工环节多,但企业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深度分工。因此,可以考虑对一些大型企业剥离非核心的配套业务,实现外包化和组装化生产采购。同时,应积极有选择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外来资本向优势产业积聚,以尽快形成产业集群优势。通过引进、孵化和提高原有企业创新能力三条途径,形成自主创新型企业群体。

4.2.5 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九江的中小企业以往大多集中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环节,往往地方政府认为产业升级就是用行政手段把低级产业逼走。鼓励创新与研发,走金融、科技、产业的融合,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逐步走出从早期的贴牌生产,到创造品牌,到注册专利,到制定标准,到让他人为我贴牌生产的转型之路,使得制造业从价值链低端逐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牢牢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见图1)。

图1 产业价值链“微笑”曲线图

5 九江实现“昌九一体化”发展措施探讨

5.1 实现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5.1.1 利益条块化 由于行政区和部门的利益(经济、政治)关系,呈现“各说各画”局面。

5.1.2 规划斑块化 目前各自有自己的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等。

5.1.3 产业同质化 160公里昌九工业走廊遍布24个工业园区,但两地都是以各自区域为战场,分别发展各自产业,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小,没有形成紧密的产业链,产业结构雷同。

5.1.4 政策差异化 招商引资、土地、人才引进、公共服务等方面政策

5.2 实现“一体化”的主要措施

5.2.1 建立超地方政府的协调管理机构 在不涉及南昌市、九江市行政区域调整的情况下,组建跨行政区域的昌九党委,并坚持在昌九党委领导下,不断推动昌九一体化向前发展。南昌市、九江市委依然存在,在昌九党委下设昌九党委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把发改委、规划局、国土局、招商局、财政局、环保局、旅游局等部门合署办公。这样可以实现利益一体化、规划一体化、产业一体化、市场一体化。

5.2.2 立法支持与政策保障 昌九一体化建设同样需要法律保障和行政力量来推动,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不能完全依赖市场力量。此外,针对昌九一体化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政府应组织并指导相关部门研究和制定各项政策,包括产业、土地、投资、税收等各个方面的目标、原则、内容和实施措施等[1]。

5.2.3 构建多层次、网络状的区域协调机制 为了保证昌九一体化区域政策的有效贯彻落实,以制度形式确定“共商、共建、共享”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两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昌九两地相应职能部门定期沟通协商机制;定期召开昌九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还可为整个区域的协调发展设置专门的职能机构和顾问机构。

5.2.4 重视区域规划,形成昌九共同体 昌九两市地域上紧紧相连,地缘经济关系应由过去的竞争关系逐步转向紧密的互补关系[1]。主动参与昌九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和各项专项规划的编制,及时修编九江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实现规划的无缝对接。

5.2.5 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进行整合 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要实现昌九一体化效应,基础设施对接必须先行。二是产业一体化。昌九一体化的核心是产业一体化,九江与南昌产业目前既有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同质化竞争。九江要结合自身实际,找准产业发展的坐标定位和切入点,形成与南昌错位发展、差异竞争、合作互补的产业格局。三是公共服务一体化。从探索各类“一卡通”开始,再到统一两市银行跨行存取款和跨行交易费用,放宽市民落户和户口迁移条件,实现昌九两地户籍管理一体化。四是休闲旅游一体化。南昌与九江在休闲旅游上存在较强的互补性,可以通过建立旅游合作机制,统一规划精品旅游线路,开展旅游联合促销,共同举办系列节庆活动,探索重点景区联票制等形式,逐步构建起“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昌九大旅游格局。

5.2.6 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昌九地区内部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主要强调的应该是合作、协调、统筹,而不是竞争。应建立严格的制度基础和完善的政策工具;其次可鼓励成立民间非政府组织,建立专业性的管理机构,通过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实现城市利益的有效分配。建立利益补偿机制。可设立专项基金,制定明确的利益补偿政策[1]。

[1]朱菁,张沛,张中华.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对我国区域一体化的启示 [J].现代城市研究,2010,25(10):65.

[2]邹薇.湖北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特征与战略选择 [J].政策,2012,20(5):54.

[3]全会前瞻:"十二五"时期推进我国工业化的关节点 [EB/OL].中国网,2012-08-29.

[4]湖南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N].湖南日报,2012-08-26.

[5]刘荣增,崔功豪,冯德显.新时期大都市周边地区城市定位研究——以苏州与上海关系为例 [J].地理科学,2001,21(2):158.

[6]姚宁.沈阳市新工业化战略研究 [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7]Lhzshark.对未来九江建设成区域国际化城市的设想 [EB/OL].大江网,http://bbs.jxnews.com.cn/thread-475311-1-1.html.2011-2-9.

[8]尹世洪,麻智辉.让县域经济成为壮大江西经济总量的强大支撑点 [J].企业经济,2006,27(6):5.

[9]杨志安.提升沈阳经济总量的思考 [J].辽宁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4(6):103.

猜你喜欢

九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长干曲四首(其二)
My Summer Holiday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九江寻承艺术博物馆
鹭鸟如诗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