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昌九一体双核”模式与江西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调整构想

2014-07-09刘耀彬

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九江南昌长江

刘耀彬 杨 洋

(南昌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南昌 330031)

1 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历程和趋势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历程

1.1.1 以沿海开放城市为代表的以点带面模式

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同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1],由此拉开了沿海开放的序幕。首先批准开放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都是东部沿海港口城市,交通方便、工业基础好[1]、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较高,科研文教事业比较发达,既有开展对外贸易的经验,又有进行对内协作的网络、经济效益较好,并且立足于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这种区域发展的模式属于增长极带动模式,是一种“点状开发、以点带面”的做法。这种发展政策对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各个城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迅速[2],形成了相应的经济开发区,取得了很好的功效。但受限于带动能力,辐射范围比较有限。

1.1.2 以三大城市圈为代表的以圈带面模式 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最主要的经济圈。这些经济地带基础条件优越,经济实力雄厚,城市网络结构合理,科技水平领先,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依托大型核心城市,区域内部城市合理分工,在内生发展产生合力的基础上形成稳定的经济圈,成为了引领中国发展的三个增长极。发展三大经济圈符合大区域开发的梯度理论,按照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经济圈的辐射效应使得东部地区成为我国经济水平领先的地区。以经济圈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以圈带面”模式不但动力上更有优势,而且辐射带动范围比单纯城市带动更广。

1.1.3 以三个区域开发为代表的整体全面发展模式

针对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或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国家计划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部崛起战略和振兴东北战略,以整体全面的方式对占国土面积比例非常大的大型区域进行发展规划,以求加快调整、改造,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西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这种以一个较大整体为规划格局的区域发展模式需要区域内部各自针对自身发展的要求进行规划,因此这种整体面发展的模式的区域影响力和辐射范围是很大的,在实施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细化的措施。虽然这种以大区域整体面为目的开发模式也属于梯度开发理论,在发展的效率与公平中侧重于公平,但是开发过程中产生了效率不高、缺乏抓手等实际的问题。

1.1.4 以各地区开发为代表的特色区域带动模式针对不同区域各异的发展基础与现状,国家近几年来批复了许多地区的区域发展规划。在地方区域发展的理念上由平衡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发展区域指向上由行政区向功能区转变、重点发展区域由经济开发区向改革试验区转变、考核方式有经济发展指标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这些区域的规划与发展在各自区域内和领域内起着推动地方社会进步、促进经济产业发展的作用,对于全面推进改革来说起着“先行先试”模范试点的带头作用 (见表1)。

表1 近期我国重要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1.1.5 以沿长江流域经济区的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和是在增长极理论、中心地理论和生长轴理论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点轴”开发模式中的“点”是各级中心城市,是各级区域的集聚点;“轴”是在一定的方向上连接若干不同级别的中心城市而形成的相对密集的社会经济密集带。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横贯我国大陆东中西部,造就了沿长江一带的重要经济轴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1990年完成的《全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提出,“2000年前后,我国生产力布局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发展轴线”。2013年1月,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11-203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以陇海、沿江和沿海、京哈-京广、包昆为主体的“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横四纵”轴带为主干的多中心网络型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目前,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中国在沿江部署了六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两型社会、成都重庆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前不久,在上海又成立了中国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已经在向长江流域转移,本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重在一体化发展、特色发展、绿色发展和转型发展,强调跨江融合、江海联动和创新驱动。这种以点带面、轴向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方式,将成为新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极。

1.2 我国区域空间发展趋势分析

1.2.1 城市群在区域中带动作用愈加明显 城市群是推进城市化的主体形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我国各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的着力点和核心都是打造区域城市集群。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把背景下,城市群模式已经取代了单一的大都市模式成为新的空间支配形式。对经济区域来说,城市群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城市群构成的经济圈有着在一定范围内集聚和扩散商品和各类生产要素的能力,打破了行政分割,拥有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并且大多拥有区域内最高水平的科研、技术、资本优势,具备发展高层次产业条件,可以创新产生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发展。城市群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支柱。

图1 近期我国重要的城市群规划

1.2.2 国土功能分区效果凸显 2010年底,国务院就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四个区域。随着地方版功能分区规划的出台,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地方进入实质性阶段。功能区域划分以后,依据各功能分区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公共服务水平,确保公共服务与生态保护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以达成“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格局”。这种国土资源梯度开发的模式使得区域开发不但有重点,还能在基础上形成集群效应,让区域经济发展高效而生态。

1.2.3 依托长江新支撑带形成东西贯通经济带 长江流域已成为我国农业、工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方面最发达的地区之一[3]。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腹心地带,经济腹地广阔,不仅把东、中、西三大地带连接起来,而且还与京沪、京九、京广等南北铁路干线交汇,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3]。长江沿线是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集中了一大批现代工业和特大型企业。农业基础方面沿江九省市的粮棉油产量占全国40%以上。长江经济带是整个长江流域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全国除沿海开放地区以外,经济密度最大的经济地带,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是其它经济带所无可比拟的[3]。与沿海和其它经济带相比,长江经济带的七省二市土地面积占全国15%,人口占38%,GDP占46%,拥有我国最广阔的腹地和发展空间。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促进我国开放发展从沿海向内陆的梯度推进,是我国区域空间格局调整的必然趋势。

2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构建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2.1 “双核”模式的理论基础

双核模式是指在某一区域中,由区域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及其连线所组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或是由区域中心城市与边缘城市组合而成的一种空间结构现象。由于“双核”结构实现了区域中心城市的趋中性与港口城市的边缘性的有机结合,使港口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空间组合可以实现区位上和功能上的互补,所以成为区域发展中的一种比较高效的空间结构形态。双核模式在地理上要求:两城市规模足够、体量相当、地区相邻、交通便捷。在经济上要求:两城市发展基础优越、集聚能力强、共同经济腹地、要素快速流动、资源共享、合作密切、共同发展。

双核模式在区域开发中的应用是广泛的,在我国双核结构不仅存在于沿海地区,如北京-天津、沈阳-大连、青岛-济南、广州-深圳等,也存在与沿江的合肥-芜湖、南昌-九江、成都-重庆、长沙-岳阳等。

图2 中国沿海及沿江地区的双核结构城市

2.2 昌九一体双核发展模式的现实依据

2.2.1 初显成效的建设基础 昌九工业走廊的构建,为构建双核一体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江西省委、省政府在1992年作出了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战略决策,以工业为主[2],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五个县。进入21世纪,为充分发挥九江港口城市优势,开发利用宝贵的长江岸线资源,昌九工业走廊的内涵从沿路开发,拓展到沿路和沿江开发并重[2],把交通优势和临江优势很好地利用起来。经过十多年建设,昌九工业走廊的产业基础、发展环境、经济实力均跃上新台阶,具备了综合经济实力优、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化水平高、产业集聚较强、基础设施完善、开放型经济水平好、第三产品繁荣的特征,在全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2]。

2.2.2 两城市自身发展水平突出 南昌和九江分别是江西省最大的和第二大的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省内处于突出地位。南昌和九江发展势头强劲、地缘南北相接。南昌是全省行政中心城市,集政治、经济、文化功能于一体;九江是赣北门户,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的天然优势。两者很好的符合了“中心城市加港口城市”类型的双核模式基本构架。而在体量上,对比其他省域的双核发展经验,在江西省内,省会城市南昌和港口城市九江体量比例相当,规模合适,具有较好的匹配基础。

表2 昌九双核结构端点城市规模比较 (2012年)

2012年,南昌和九江两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34.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32.5%,财政总收入占全省的30.8%。南昌、九江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省重要的商品棉和渔业生产基地,农业基础地位稳固;工业上形成了昌九工业走廊,形成航空制造、汽车、LED、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软件等优势产业以及重化工业、船舶制造、钢铁、新能源等临港产业;服务业以商贸、金融、物流、旅游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2013年前三季度,昌九经济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976家,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26.9%。昌九经济体实现工业增加值1354.13亿元,占全省工业比重达34.2%。交通运输方面,南昌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以及国际航空枢纽,是连接三大重要经济圈 (长三角、珠三角、海西区)的省际交通廊道,京九等5条骨干铁路在南昌交汇。九江港是东西水运、南北水陆中转的主要枢纽港。昌九城际铁路贯穿两市,多种通信手段完备,全省以南昌和九江为中心的快捷信息传输网络已经形成[2]。昌九经济体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教育优势突出,是全省科技、人才和高中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省2/3的高等院校聚集在此,科技、卫生、文体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良好。

2.2.3 顺应国家发展政策趋势 当前昌九一体化发展迎来了最好的历史机遇,一方面,再造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已上升到国家层面。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已成为赣鄂皖湘四省共识,这是提升江西在全国战略地位、推动发展升级的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推进昌九一体化,有利于加快两市资源整合、要素互补,赋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经济发展方面的更大平台,发挥国家战略的最大效应。

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加快构建“沿长江中游经济带”,鼓励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2012年8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2年底李克强总理在江西九江召开长江沿线部分省份及城市负责人参加的区域发展和改革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形成了“九江会议”精神。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提出“建设黄金水道”。2013年9月23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交通运输部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将从综合交通、产业转型、新型城镇化、对外开放、生态廊道和协调机制六个方面再造长江经济带。江西省作为沿江9省之一,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提出将给我省发展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江西对昌九一体化发展的战略认识来看,2006年12月,我省就提出要把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成为特色鲜明、技术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密集区和城市群落密集区、开放型经济密集区,使走廊地区成为江西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2012年6月,江西支持南昌打造核心增长极,以及南昌纳入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提出“昌九一体化”,签订了《昌九战略合作协议》。突破区划限制,先行先试、抱团发展,是南昌与九江推进昌九一体化进程的核心思路。2013年7月,省委提出构建“做强南昌、做大九江、昌九一体、龙头昂起”的发展局面,进而带动其他区域腾飞发展。其中“龙头昂起”的重中之重是集中力量加快推进昌九一体化。而昌九一体化战略,“做强南昌、做大九江”形成“双核”结构,是在大背景下江西主动对接融入长江经济新支撑带的重要发展战略。

3 江西省区域空间发展战略调整构想

3.1 江西省目前的空间发展战略

江西省正在着力构建“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的国土开发总体战略格局。“龙头昂起”即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快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建设昌九工业走廊,带动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两翼齐飞”即以沪昆线、京九线为轴线,发展以上饶、鹰潭为复合中心的赣东北区域经济增长板块,和以萍乡、宜春、新余为复合中心的赣西区域经济增长板块,将上述两板块作为江西经济腾飞的羽翼。 “苏区振兴”即实现以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绿色崛起”即构建以鄱阳湖和赣南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赣东及赣东北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赣西及赣西北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的“一湖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详见图3)。

然而与整个国家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的发展趋势和对外开发动力来看,江西省当前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当前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更倾向内部发展战略。无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还是赣南原中央苏区规划都是省域内的区域发展规划,属于国家特色域战略的一部分,对江西省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带动的动力不足。第二,对外开放流通不足。现有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更多考虑内部的合作交流,而对外开放不够,不能使得产品价值快速升值,产品的产业链也不够长。第三,主动对接长江经济新支撑带国家战略不够。现有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没有考虑到长江新支撑带的强大带动作用。

图3 江西省当前区域空间发展战略

3.2 江西省抱月形模式的沿革与发展构想

江西省的区域发展大致上是以区域城市群为发展基础、以铁路交通为基本架构、以省会城市为核心增长极的基本模式。城市群形态形成“一群两带三区”状态,一群是指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两带分别为沪昆 (浙赣)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三区是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江西省城市群的分布和交通干线尤其是铁路的分布是紧密相关的,其中上饶、鹰潭、抚州、南昌、新余、宜春、萍乡处于东西向的沪昆线上,九江、南昌、吉安、赣州处于南北向的京九线上,南昌居于两条主要干线的交汇点,九江居于京九线和长江的交汇点。

笔者基于现有的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提出了抱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依托江西省北半部分原有的区域发展规划和城市分布情况,从区域图形上来看,江西省北部沿沪昆线呈带状分布的城市集群形成了一个弓型的抱月汇聚形状,天然具有聚集的优势,可以在此优势下强化城市之间与港口枢纽的联系,作为一条联系紧密的圆弧,串联起江西省自己的经济带。中心部的主城市南昌将成为这把“弓”的发力点,不但要将省内的力量进行汇聚,更要成为江西省的增长极辐射周边,凸显出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与地位。处于长江最前沿的九江将要作为拉开的弓上的箭头,作为长江经济带和江西经济带的交汇点,发挥自身港口城市的地理优势和区位优势,引领着全省的经济由此外向发展,射向长江 (详见图4)。

图4 江西省“抱月型”区域空间发展战略构想

4 江西省实施抱月型空间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4.1 成立协调领导组织

江西省政府可以成立相关协调组织机构如经济发展合作促进会,共同制定城际合作的发展战略、发展策略与组织规则,建立相应的契约机制,使区域合作呈现统一性与互补性,并在良好机制的引导下,形成区域一体化组织,形成综合合理,累积循环向上发展。机构履行定期信息发布与共享,和公报向相关方面情况及其重大问题,组织编制区域合作框架和有关规划,出面组织对区域内重大经济社会活动的预评估,帮助协调跨地区投资者利益保障和非法律性利益纠纷等职能。在具体项目促进上可以成立省发改委、交通厅牵头的规划协调组织,负责规划领导。

4.2 主动对接长江经济新支撑带,构建大交通网络

4.2.1 优化江西省高速公路网 布局形成以南昌为中心,九江为出口,连通各市县,通向相邻省份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实现省内4小时、省际8小时经济圈,县 (市)基本半小时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实现纵贯南北、承东启西、覆盖全省、通达四邻的高速公路网。

4.2.2 强化南昌市交通核心地位和辐射能力范围南昌作为全省的联结中心,重点建设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和重要站场,加快建设干线铁路电气化改造和支专线;打造为居于长三角、珠三角、海峡西岸、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经济带之中的快速通道枢纽,逐步完善全省铁路网;将南昌作为省内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辐射极,在发展的过程中基于便利的物流交通优势,全面激活“弓”上的每一个城市发展活力。

4.2.3 加快建设昌九一体化快速通道 加快九江港和南昌港一体化进程,构建便捷、大能力的港运通道,作为江西经济发展的“利箭”,强化九江和其他地区市的交通联系,加强自身港口建设,编制具体港口建设规划,寻求破解港口发展和项目建设难题的方法;设计新修建九江到萍乡、宜春、新余、抚州、鹰潭、上饶、景德镇的省级高速公路,加强交通通道建设,强化城市之间联系,将九江与其他城市通过构建省内公路交通网的大通道建设联结起来,使得“箭在弦上”,张弛有度,发射有力。

4.3 建设昌九一体航空港,形成“昌-九-景”临空经济区

4.3.1 先期建设昌九一体航空港 将航空交通与基础交通有机连结,形成以南昌为客运、九江为货运合理分工的航空港。航空港区内部各同区之间是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需要打通交通联结的结点,构建区内完备的交通系统,保证昌九航空港和区域内城市联动发展。

4.3.2 远期打造临空经济三角区 合理规划南昌-九江-景德镇临空经济三角区,协调临空区内城市发展,在合理分工基础上配置资源。吸引有潜力的新型产业进驻,提升区域内产业发展结构水平。最大程度发挥出临空经济区交通通达性优势,发展航空业、物流业等。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4.4 建立抱月型产业承接带

4.4.1 完善抱月型产业承接带的交通信息网络建设

要建立现代化物流业,形成社会化供应链,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满足转移企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还要以加强互联网为载体的现代信息通讯网络建设,各级政府机关在电子信息方面及时提供企业所需要的各类信息,破解制约产业向承接带转移的瓶颈。

4.4.2 加强综合配套能力建设 在承接带建设上要着力打造具有规模的块状区和特色产业带,产生明显的集聚效应。在产业承接带工业园的基础上,引进和培养有强劲市场领导能力的龙头企业,并形成支持龙头企业的中小企业群,提升中小企业素质。促进产业间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提升集约化、专业化程度水平,增强江西产业的配套能力,进而吸引部分企业向承接带转移。

4.4.3 提高政府服务职能 地方政府要转变管理职能,解决管理越位、错位、缺位的问题,加强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杜绝形式主义,加快审批效率,创新服务手段,提升专业素质,做好发展规划。要优化对外招商的服务体系,实现与沿海地区经济规则的快速对接。

4.5 强化九江沿江开发建设和自由贸易区建设

4.5.1 做好九江沿江开发区建设 要重点打造临江主要产业集中区,包括城西临港产业区、码头临港产业区等。推动沿江昌九联动发展,加快昌九工业走廊发展,打造南昌—九江“工”字型产业带。强化沿江昌九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形成各具特色、产业聚集的工业园区,昂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龙头”。

4.5.2 打造跨江自由贸易区 依托江西九江沿江开发区和湖北沿江开发区,联合申报跨江自由贸易区,进一步将两省沿江地区衍生为自由港或自由贸易区,并且与其他内河港空形成互动,作为长江经济带上外向发展的结点。

[1]哈哈爹.开放 30年纪念 [EB/OL].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f98d10100b0tf.html,2008 -11 -14.

[2]昌九工业走廊 [EB/OL].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e6%98%8c%e4%b9%9d%e5%b7%a5%e4%b8%9a%e8%b5%b0%e5%bb%8a.

[3]高鸿丽.长江三角洲地区港口与区域经济关系及港口群合理定位的研究 [D].上海:上海海运学院,2002.

猜你喜欢

九江南昌长江
我在南昌 你在哪
南昌是我 南昌是你
九江学院建筑设计作品选登
长江之头
长干曲四首(其二)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南昌护桥记
鹭鸟如诗
永远跟党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