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2014-07-09孙春玲钱明明吴绍艳
孙春玲++钱明明++吴绍艳
摘 要: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失衡而导致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引入一种旨在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均衡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综合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从产学研联盟组织保障机制、专业认证能力标准体系理论、双证书人才就业衔接机制三个方面阐述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最后依据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的成功实践,提出一些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关键词:创新能力;就业能力;专业认证;双证书;应用型本科
一、引言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特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的一种高校。[1]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实现人才培养的宗旨,需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是一种相互加强与相互补充的关系,任何一方的衰微都会直接影响另一方教学效果。[2]但许多高校在均衡两种教学方法的过程中走入了岔路:偏重实践教学,如对实践教学涵义理解过窄[3],盲目追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在基础教学体系中大幅增加校外实践内容,仅注重与岗位对应的实践能力;过度强调实践教学的形式,对实质内容关注不够,对实践教学成果缺乏监控和评价等。[4]这种片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式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宗旨的误读,导致出现学生专业基础理论不强,专业实践能力也不高的尴尬局面,对学生后期的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
本文旨在阐述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产学研合作教育背景下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权衡了专业认证制与双证书制的内容,即以行业协会制定的能力标准体系为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认证的依据,学生修完全部专业课程并通过双证书培训和考核可以同时获得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专业认证制是指对专业质量必须达到某一标准的合格性评价[5],其目的是得到社会和同行的认可。双证书制是指学生毕业时同时取得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快速上岗就业。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专业认证是推行双证书的前提,专业认证下的双证书专业知识较单一的双证书专业知识更系统、更合理,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激发和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双证书利用其在就业方面的传统优势,增强专业认证在行业内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加强专业认证效果。总之,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兼顾学生就业与创新,毕业生不仅获得该专业领域的工作技能;而且经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概念体系而培养出的理性思维能力使毕业生具备创新能力和后期发展能力。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背景下,将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等各方主体联合在一起形成产学研联盟,可以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彼此信任和风险分担。产学研联盟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产学研联盟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二、基于产学研合作的人才培养组织保障机制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实现各自的利益目标,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合作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以及人才培养而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6]以高校、企业、行业协会、政府为主体构成的产学研合作组织为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在该组织中,各方主体各司其职,企业能够直观反映市场人才需求信息,并在与高校开展合作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行业协会负责组织专业认证、制定能力标准体系、专业人士培训和专业人士认可等工作,加快高校毕业生向行业专业人士转型的进程。行业协会制定能力标准体系是行业协会对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的表现,行业协会从市场要求出发规定专业人士资质的要求,又从专业人士资质要求出发认证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这样接受行业协会认证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人员就能直接被行业协会认可为专业人士,这是行业协会对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7]高校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地。政府为本地区的发展考虑,提供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协调各方关系,保障组织有序运行。产学研联盟组织内各主体作用如表1所示。
四方主体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四种方式加强协作。一是校企、校政合作建立校外基地,每年利用假日时间接纳学生进入企业或政府单位学习和交流。二是举办专题报告,举办方式多样,行业协会、企业、高校和政府均可担当举办方;报告内容可涉及行业发展动态、信息技术宣传、科研成果、行业法令法规变更等;报告地点可在校园、企业内部、协会内部、政府单位内部,学生可自由参加。三是举办竞赛,高校学生与企业员工及领导同台竞技,竞赛内容包括岗位技能、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企业管理手段等在内,锻炼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同时企业也能从中得到启发,进行技术、方法创新、管理手段改革等。四是企业选派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进入高校课堂授课。他们自身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够为学生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途径,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三、基于专业认证的课程体系建设保障机制
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是行业协会对高校专业教育的认证,重点考察各高校现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与能力标准体系在实质上是否匹配,以保证毕业生获得进入该专业领域从事职业工作的技能。[8]
能力标准体系对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具有指导作用。能力标准体系的指导作用由两个机制决定:首先是上文论述的行业协会的介入机制。其次是能力标准体系的形成机制。能力标准体系的设置来源于个人执业范围所需能力的考察,即直接反映了行业市场对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9]按照行业市场对从业人员能力需求层次的不同分为强制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高校依据能力标准体系设计课程体系,相应地将学生能力划分为强制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三个部分进行培养,与行业协会制定的专业认证能力标准体系匹配。
强制能力、核心能力和发展能力的界定范围不同,具有各自特色。强制能力是毕业生初次入职的能力,该部分能力旨在保证刚入职的毕业生能够迅速融入工作,并完成岗位基本任务。核心能力是毕业生能够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将掌握的专业知识用于实践并能开拓创新。人才的核心能力有三个基本特征:内在性、延展性和独特性。发展能力又称为储备能力,是毕业生从事相关工作的拓展能力。发展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服务,需要毕业生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和掌握。三层能力关系紧密,后一层能力是在前一层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兼顾理论与实践,兼顾就业能力与创新、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联动机制下三层能力培养特色如表2所示。
四、基于“双证书”设计的毕业就业衔接机制
目前,“双证书”制度主要应用于高职教育,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作用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
所谓“双证书”制是指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通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融合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合,达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接轨。[11]
“双证书”不仅仅局限于高校自身教育,还包含行业协会(政府)、企业、高校针对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的合作教育。它不仅仅是学位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形式上的结合,还通过多方合作改革学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模式,直接面向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提升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双证书”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体系、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的客观证明和外在体现[12],架设起高校与企业间人才无阻碍流通的桥梁。“双证书”制度为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能够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的难题。
五、工程造价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实践
国内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创办于2002年,截止到2012年年底,设立工程造价专业本科的院校已达到91所。①2011年,第八次全国工程造价专业高等教育协作组会议上,由天津理工大学牵头宣告成立了工程造价专业产学研联盟,作为联系协会、行业、企业和高等教育机构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的基础上,2012年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以下简称“中价协”)整体上推动了“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2012年首批试点院校为天津理工大学、西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又新增了沈阳建筑大学、山东建筑大学、重庆大学3所院校。
(一)“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的规划
2011年11月,“中价协”决定开展“专业认证+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实践,即通过专业认证的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除学校颁发毕业证外,另由“中价协”统一颁发《全国建设工程造价员资格证书》。
“专业认证+双证书”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对工程造价课程体系的研究和实践基础上的,“中价协”自2004年以来一直与天津理工大学合作开展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所形成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不仅为国内相关院校广泛学习和借鉴,而且得到了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Royal Institute of Chartered Surveyors, RICS)的认证。在此基础上,在开展试点工作之前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普通高等学校造价员资格认证办法(试行)》。其中提出了工程造价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标准,给出了核心课程的框架和内容,规定只有符合要求的工程造价本科专业才能开展“专业认证+双证书”工作,先在全国范围内挑选具有代表性和带头作用的院校开展试点工作,然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最终实现在全国范围内工程造价本科专业的专业认证和双证书认证。
(二)“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的开展
根据“中价协”的整体部署,各试点单位结合各自的优势分别开展了试点工作。以天津地区的试点工作为例,自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天津造价协会与天津理工大学经过了反复多次协商,从“专业认证+双证书”的课程安排、师资安排、时间安排、教室安排等方面对培训工作进行了规划,创造性地设计了双证书培训与毕业实习结合到一起的“二合一模式”。具体规划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双证书培训与毕业实习二合一“模式”规划
借助产学研联盟平台,集合一批技术精湛、理论深厚的专家为学生开展培训,帮助学生整合知识架构并顺利通过考核。
总之,天津造价协会与天津理工大学积极协作,创造性地提出“二合一模式”,解决了试点工作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问题,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是针对工程造价专业本科院校开展的,由协会和高校共同牵头充分调动协会、企业和高校的力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协作的培训模式,成功地将培训与学生的在校学习结合起来。
(三)“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的成效
针对所有的培训课程,考试分为三部分:基础综合试卷(笔试)、专业综合试卷(笔试)和上机考试。其中基础综合试卷涵盖工程造价管理理论、工程造价经济理论和工程造价法律法规3门培训课程;专业综合试卷涉及的培训课程涵盖工程造价技术基础、计量与计价实务(土建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综合能力提升3门培训课;上机考试针对相关软件的具体操作和应用进行考核。考试难度不低于社会上的造价员考试。2013年参加考试人数近百人,绝大部分学生能考试合格并取得毕业证和造价员证书。
通过培训和考核,提高了学生对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在保证学生基本理论学习和创新能力养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满足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增强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四)“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
1.产学研协作的培训模式
借鉴国际上工料测量师学生会员制度的有关做法和国内一些职业资格培训的做法,天津地区的试点工作由协会和高校共同牵头,形成了协会、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协作的培训模式,利用应届毕业生毕业实习的2个月时间请工程造价行业专家入校培训,成绩合格者不仅可以获得毕业实习学分,同时可获得造价员资格证书。
2.基于应届毕业生能力素养的“专业认证+双证书”培训课程设计
培训课程的设计是建立在天津理工大学工程造价专业本科培养计划的基础上,同时结合社会上造价员考试的要求。从协会方考虑,有利于提升本行业人才素质,有利于培育和提高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高校方考虑,有利于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这样的培训课程设计既能在知识技能方面满足毕业生与造价员的对接,也能满足提升毕业生与造价员知识技能水平的战略目标,对工程造价行业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做出贡献。
(五)“专业认证+双证书”试点工作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试点工作的开展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体现为培训考核通过率的问题。在探寻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情况: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培训考核的那一学期是决定毕业后去向的关键时期,因此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找工作方面,以致于很多学生经常以参加招聘、面试、公务员考试以及参加签约公司实习为理由旷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正常的授课,极大地影响了考试成绩。从授课教师的角度来看,培训拖延时间较长、占用时间较多。
对以上情况,经学校、行业的相关领导研究,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调整培训时间,将“双证书”培训的时间向前调整,在学生修完主要专业课程后就可以开展“双证书”培训工作。二是提高培训课程计划设置的灵活性:可以采取学校普通课程设置的方式,将“双证书”培训课程分散在一段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的学习、吸收。
六、结论
培养创新人才的大学必须有自己的魂灵,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引领社会进步——通过生产知识与培养人才而引领社会进步。[13]因此大学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不仅是满足社会的要求,更应该是期望创新人才能够为社会带来进步。应用型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的学生既具有基本岗位能力又具有复合型专业知识,应积极引导他们进入相关行业,提升后备人员的整体水平,并最终引领整个行业进步;行业协会作为行业组织的产物,应该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善专业认证工作,更精准、更全面地贴合市场人才需求,将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培养衔接起来,促进行业的发展。应用型高等院校本科专业应坚持围绕创新、就业并重的人才培养宗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加强多方合作,为地方、为行业、为社会服务。
注释:① 根据教育部2003-2012年度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有关数据统计。
参考文献:
[1]李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3(3):63-65.
[2]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4):81-84.
[3]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2006(2):86-88.
[4]张力.财经类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税务与经济,2007(2):109-112.
[5]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9.
[6]左健民.产学研合作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教育发展研究,2013(1):76-80.
[7]孙春玲.专业协会对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78-81.
[8][9]严玲.应用型本科专业认证制度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以工程管理类专业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04):81-88.
[10]李维维,唐旭东,吕全忠.应用型工程院校学生专业核心能力的构建与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10-112.
[11]洪永铿.“三方联动,双证融合”:高职人才培养的新模式[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118-120.
[12]向辉.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困境及措施[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22(03):1-3.
[13]吴康宁.创新人才培养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1-15.
(责任编辑 于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