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014-07-09刘红斌杨志群陈丽冰
刘红斌++杨志群++陈丽冰
摘 要:研究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研究生创业表现为创业总数少、科技创业比例低、创业经验不足。其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晚、国家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高校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研究生创业热情缺乏。从政府、高校、研究生等三个层面提出促进研究生创业的建议。
关键词:研究生;创业;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就业是民生之本,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支持力量,如何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辟出新的渠道,发挥研究生在社会发展中应有的作用的问题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在总结我国近年来就业工作的实践,深入认识扩大就业的规律,科学分析我国就业形势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研究生创业问题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应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和总结我国研究生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 创业及研究生创业的含义
学术界对创业的定义大致可分为3类:一类将创业定义为一种经济功能,另一类根据创业者个人特质而定义,第三类则认为创业是一种方法或方式。 本文认为,创业是一个有目标、有规划的制造变革和发挥创造性的动态过程。它要求运用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激情来把握和实施创意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创业的必要要素包括承担可预测风险的意愿;组建一个高效的创业团队的能力;创造性地掌握所需资源的技能;建立完善的商业计划的基本技能;以及当一般人只能看到矛盾和混乱时,具有识别机会的洞察力。
在当下研究生就业环境日趋严峻的情势下,研究生创业是指发现和捕获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或服务的经济行为,它以个体价值实现为目标,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它是带有强烈的个体性特征的经济活动。具体而言,它是指研究生通过个人的努力,利用自身现有能力、资源为了获取利润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建新企业,以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本文所论及的创业研究生特指放弃就业,而以“自我雇佣、自我谋职”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的硕士毕业研究生。尽管创业概念的本质是机会型创业,但本研究认为研究生的创业多数应被界定为生存型创业。我国研究生创业以生存型创业为主这一事实,并不是创业者主观选择的结果,而是由研究生所面临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决定的。
二、我国研究生创业的现状
(一)研究生创业总数少
2003年以前,研究生就业情况非常好,就业的单位也比较理想,研究生自主创业的人数少。2003年以来,随着毕业研究生人数的大量增加,就业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就业的岗位大不如前,加上国家和学校也出台政策宣传和鼓励毕业研究生自主创业,使得自主创业的人数有所上升,有自主创业意向的人数有所增多。
2005年毕业的研究生有创业意向的占到毕业生总数的60%~70%左右,但真正能够实现自主创业的人数仅占1%~2%左右。[2]据教育部“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课题组2009年的调研数据,在所有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创业经历(开办企业)的人数只占总人数的1.94%,说明真正投人创业实践的大学生绝对人数很少。但是,在已有创业经历的学生群体中,学历层次较为分明,其中博士生人数最多,比例达到38.19%,其次是硕士生和本科生,分别为30.42%和19.09%。[3]与国外相比,我国研究生创业的比例仍然很低。
(二)研究生科技创业比例低
多数创业研究生并未将其专业知识应用于创业实践中。在1.94%的创业学生中,真正参与高科技创业(指创业项目中拥有专利权、商标权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业者并不多,仅占创业人数的17.11%。同时,在已创业的博士生群体中,仅有26.42%选择了高科技创业,硕士生则更少,仅为17.58%,而且以技术门槛较低的创业项目为主。[4]
(三)研究生创业经验不足、资金缺乏
创业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方法。研究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由于在校期间缺乏创业实践,他们普遍眼高手低,在创业过程中对具体的市场开拓缺乏经验。资金缺乏是当前研究生创业的最大障碍。因为只有极少数研究生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大部分研究生迫切需要资金扶持。由于研究生刚创立的公司或企业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倒闭率高,加上不能找到担保或其他抵押资产,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或其他方式的借款。
三、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开创性的个人,它与拿薪水同样重要。狭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创办企业的教育或者企业家速成教育。本文对创业教育的界定为:它是对学习者进行知识传授和创业技能训练,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创业实践能力以及帮助他们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教育形式。
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内涵界定,需要注意三方面的原则:第一,教育对象的高层次性。研究生(专指硕士研究生,不包括博士研究生)本身在知识、心理素养、科研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比大学生要强。第二,教育目的的多样性。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提高科研能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将创意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在合适的时候抓住机会创业——不是简单的为了实现就业的教育,也不是完全为了提高综合素质的素质教育。第三,教育途径的体系化。为保证创业教育的效果,课程、模拟实践活动的开展要体系化和制度化。既要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又要抓住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定义是面向所有硕士研究生开展的一种整合了素质教育、就业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理念而形成的研究生教育形式。
(一)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晚
我国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且侧重于对本科生的创业教育。1997年由清华大学发起的“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在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机构的支持和配合下,逐渐发展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商业计划大赛,创业教育由此在全国高校中展开,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浙江大学是国内开始进行研究生创业教育较早的高校之一,早在1996年其就开始了研究生挂职锻炼计划。2005年10月,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研究生创业基地“教育部华东地区直属高校研究生创业基地”在余姚市正式成立,这为各高校研究生创业基地的建设做出了表率。2008年10月,我国首届研究生技术创业计划大赛决赛在清华大学举行,这对激发研究生的创业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创业具有重要作用。
(二)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经验,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经济学院、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目前,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主要有四种模式。[5]
1.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并最终形成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
2.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授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以及咨询服务。学校成立了创业管理学院,专门负责与学生创业有关的事务,学校还设立400万元的创业基金,在学生的创业计划书评估后对其进行“种子期”的融资。
3.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一方面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学校投入8000多万元建立了若干个实验中心和创新基地,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放,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由该校研究生成立的学子创业有限公司,己经入驻上海慧谷科技创业基地。
4.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培养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创业教育学院为依托,面向部分大学生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训练,使学生全面了解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进行相关创业实践体验,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的。该学院最大的特色是“以赛促学”,学生将通过参加诸如“挑战杯”、CIS大赛、商务策划大赛等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存在问题的分析
1.国家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但支持的力度仍不够。一是政策和措施的可操作性差,对受助对象的要求过高。二是宣传力度不够,未形成崇尚创业的氛围。
2.高校对研究生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
多数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注重学科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创业教育,未把创业型人才培养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之中。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功利主义价值倾向较为普遍。[6]没有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部分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剥离开来,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
3.研究生创业热情缺乏
社会和高校对研究生的价值评价单一,评价一名研究生是否优秀,就是简单地看他是否能够找到社会地位高、认同度高的工作。当前我国高校对研究生的创业教育呈现出两极化的管理态势。一部分高校持放任自流的态度,学校对此不闻不问,对一些指导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导师也没有任何激励机制,任其发展;另一部分高校则实施严格管理,这种硬性管理只有原则性而缺乏灵活性,只有一致性而缺乏多样性,只有严格性而缺乏宽松性。研究生普遍生存就业危机感偏弱,心理安逸性较强,创业意识较为淡薄。[7]
四、我国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国家和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由于国家制定的政策有较强的宏观性和指导性,不便于具体的操作,各级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鼓励研究生创业,如根据研究生申报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经济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择优给予资助,确保鼓励研究生创业的政策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要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宣传媒介大力宣传各级政府出台的支持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大力宣传成功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将他们作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转变社会对研究生创业的看法,转变家庭、研究生本人的传统择业观念,鼓励研究生大胆创业。
(二)高校要重视研究生创业教育
高校是研究生创业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起着重要作用。美国高校为创业教育配备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建立了创业指导机构、形成了完善的课程体系等[8],这值得我们借鉴。
1.建立和完善研究生创业教育体系
高校要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提高对研究生创业教育的认识,始终把研究生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内容,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纳入研究生培养目标体系,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培养研究生的创业素养,提高研究生的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
2.加强创业教育师资建设
美国高校十分重视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建设,他们的教师专兼职结构合理,人员构成多样化,既有学术专家,又有知名企业家,还有社会知名人士等。我国高校研究生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可以设立研究生创业导师制度,发挥创业导师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在师资培养过程中,一方面加强对本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使其具备一定的创业指导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外聘请一部分有创业经历或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或者公司负责人指导研究生创业,协助解决研究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其提供全方位的咨询和支持。实行既有校内专业理论的指导教师,又有校外实战操作经验的指导教师的“双导师”指导模式,能更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从而提高研究生的创业实践探索能力。
(三)研究生要努力提高创业能力
1.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
创新精神对研究生的创业具有重要作用。创业本身就是对原有状况的创新,创业过程中也时刻需要创新,只有不断地去创新、去超越,自己的创业活动才能永不止步,否则,创业终将失败。研究生要在日常学习中注意培养创新精神,平时多观察和思考,不断去探索和创新。
树立较强的创业意识是研究生进行自主创业的基础,是高校对研究生进行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研究生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业意识,可以通过参加创业论坛、创业计划大赛等方式了解创业、认同创业,在参与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2.增强实践体验
积极参与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有利于改变研究生“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研究生可以通过两种途径积累实践经验:一是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了解创业的团队组建、公司管理、市场竞争、风险分析等各个环节;二是积极到各类产学研基地或创新创业基地,了解企业的管理运营模式,从而增加创业实践体验。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蔡克勇.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新视点[N].科技日报, 2005-08-09.
[3][4]吴薇.构建促进研究生自主创业支持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19):75-78.
[5]王桂荣,黄君玲.高校对主动型创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石油教育,2011(1):81-85.
[6]雷家骕.中国高校需要怎样的创新创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1-13.
[7]钱广,汤富荣.高校开展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9):20-23.
[8]申恒运,陈福生.美国研究生科技创业能力培养机制及其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4):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