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作文教学现状 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2014-07-09金国华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4年5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教学

金国华

初中学生正处在自我觉醒阶段,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世事,尝试着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怀。作文应该成为这个年龄段孩子倾诉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但是在实际作文教学中,学生往往谈“文”色变,常常会出现观点层出不穷、话语滔滔不绝、落笔华而不实的现象。如何破解初中作文教学的难题?如何使学生下笔如有神助,字字吐真情?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一、作文教学现状

1.作文内容贫乏空洞,“假大空”盛行

在作文中,“假”就是假生活,指的是内容无中生有,胡编乱造,肆意而为,毫无逻辑可言;“大”就是大道理,指的是文风浮夸,夸夸其谈,不切实际,说的都是成人的话,对是非的判断超越了孩子道德认知的实际水平;“空”就是空感受,指的是内容空洞,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不能从中得到真实的教益启示。例如初中生写作时,经常会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堆砌一些华丽的辞藻,故作深沉,以博得他人赏识,且喜欢在文末使用一些喊口号、表决心的语句,比如:“愿祖国国运昌盛,海晏河清!”这一类的句子就是“假大空”的典型体现,此现象横行很大程度上是学生的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独生子女的家庭,孩子缺少了与同龄伙伴之间的嬉戏生活,没有成长的体验,再加上长辈无微不至的关爱、面面俱到的呵护、事无巨细的包办,孩子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都没有,哪有什么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呢?

2.学生表达能力欠缺,词不达意居多

现代科技的高歌猛进,电子产品的日新月异,在给人们生活提供便利之时,也不免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害便是涉世未深的学生。学生醉心于包罗万象的多媒体,此君俨然成为学生闲暇的莫逆之交,学生视听皆由它掌控,经典名著便束之高阁、少有问津,因此学生的语言积累不甚了了。这种贫乏的积累极易彰显在文章上,比如经常出现一些词不达意的现象。从学生行文的现况来看,这种现象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语句不通顺,句子不连贯,这是由于学生对长句子的逻辑认识不到位而造成的;另一种原因是学生不解词意而错用乱用,比如成语“惨淡经营”,很多学生都用这个成语表示店铺或家境惨淡萧条,殊不知此成语原意却是努力操持,好好经营的意思,词意不清就乱用,这在初中生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教师指导作文僵化,思路模式固定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作文基本分,确保不跑题,一般不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地进行自主创造。教师往往会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煞有介事地为学生炮制一套所谓的写作框架,让学生从选题、立意、行文都要按这个框架来进行,殊不知此举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遏制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例如,大多数教师都会为学生提供一种议论文的作文模式,即开头总起立论,中间几段提出若干个分论点论述,结尾收束总结。这种中规中矩、千篇一律的行文模式,只能让学生的作文流于中庸,很难出彩。学生的创造性被扼杀了,高质量的创意作文也就难以呈现了,这是教师对孩子不信任的表现。缺少对学生生活状况的了解,指导起来便不能有的放矢,两眼抓瞎,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二、提高初中作文教学效率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注重实践活动,打开写作源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有的艺术都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写作是一种最基本的艺术形式,因此,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天马行空,无中生有。否则,无论写得如何天花乱坠,也是毫无意义可言的。必须身临其境,情由心生,有感而发,作品方彰显魅力,才能打动人。

上文提到的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就是学生写作脱离实际生活的表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便是应试教育下“好孩子”的典范。初中生因课业繁重、升学压力大,很少关注时事新闻。远足旅游、祭祖扫墓、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寥寥无几,这是应试教育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提倡孩子多亲近自然、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把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深切感悟组织成文,惟其如此,作文时才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有思可辨,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命力、才有价值。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人都是诗人,关键在于打开创作的源泉,而打开源泉关键在于说真话,抒真情。”

2.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写作兴趣

孔子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且释疑过程,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须用好教材,对于文本中的行文框架、写作技巧等特点须用心引导“此中真意”,切勿走马观花。例如,教学泰格特的《窗》,可启发学生体会结尾的妙处;分析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可引导学生体会情节安排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特点。鼓励学生就文本结构安排、情节特点、人物描写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疑问,随着疑问的一个个释然,学生就能摸索到行文的一些门径。

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底子的厚薄,唯有在作文上才能真切地体现出来,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句意流畅、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等处要不吝赞美之词进行鼓励,并且提供一定的奖励。这种奖励不仅包括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比如文质优美的作文,可当作范文全班朗读,可张贴上墙,可投校刊登载,让学生产生一定的自豪感和羡慕感,这样就能够以点带面,营造一个全班力争写好作文的氛围。

3.培养感悟能力,构建良好习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章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文章中的生活感悟、人生箴言都是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初中生思想懵懂、情感多变,对于契合他们思想的文章往往是爱不释手,兴趣盎然,教师借此稍加引导,便可化腐朽为神奇。其卓有成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学生挑选自己爱读的作品,在班里进行演讲、朗诵比赛。学生激情澎湃地演讲,声情并茂地朗诵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作品的方式。通过演绎作品、共享作品,能够使全班学生汲取到文章中的精华:优美的表达、深刻的思想、经典的结构。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使读书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

“语言的积累和应用正如存钱和花钱。如果不是平时积攒得多,到用的时候怎么会‘囊中取物一样拿出来花呢?”教育专家于永正的这句话表明,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方能写出美妙绝伦、耐人寻味的佳作。虽然中学生并不需要达到如此目标,但是培养学生积累文章、感悟文本的能力,却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

4.进行仿写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王勃仿庾信的诗翻出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李白仿崔颢的《黄鹤楼》而赋《登金陵凤凰台》,仿作无疑强化了课本范文对练笔的指导作用。仿写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六百字以上的大作,可以根据范文的选材、立意、写法等特点单纯地从某一方面练笔,也可以综合地全方位仿写,两三百字、四五百字视情况而定,切勿操练过渡,增加课业负担,使学生产生厌写情绪。

除仿写外,还可以选择另外一种开放的形式,比如两天出一个小题目,这些题目不必过于具象,可以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温暖、黑白、领悟等,然后让学生写出这些题目的自我理解,篇幅不一定长,一两百字就足够,但一定要有出彩的地方,适当的时候可在全班进行交流评议。这种训练长期延续下去,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5.夯实文学素养,提高教学水平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引学生用一双慧眼观察大千世界,引领学生用一支神笔描绘世俗民情,教会学生用一根彩线组织结构全文。教师学识的多与寡、能力的高与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执教能力,并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教师平时应大量涉阅文学作品及相关的写作教材,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这样才有可能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独树一帜。循规蹈矩,亦步亦趋,学生的作文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只有源源不断地给自己的桶内注入新鲜“活”水,学生方能从中舀得一碗灵动之水。

同时,教师要有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走进他们的心灵,融入他们的生活,这样,师生才能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教师找出学生作文中的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教师平时应做个有心人,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总结教学规律,反思教学行为,完善教学设计,借鉴名优教师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执教能力,这样才能在指导学生写作时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境界。

总之,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着它是一门非常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学科,而作文便是学生思想情感在社会实践中的反映。现行的语文作文教学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教学实践中集思广益,运用智慧与经验,努力开辟出一条高效提高作文教学的捷径,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作文能力。

参考文献

[1]次仁旺旦.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中学,2013(4).

[2]陈国华.注重语文作文教学现状与提高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

[3]吕少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探讨[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3(4).

(责任编辑 韦淑红)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