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2014-07-08李洁

考试周刊 2014年36期
关键词:自主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

李洁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课堂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建构主义 自主探索 信息技术教学

新课标要求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信息技术课要怎么上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上充分运用“任务驱动”不仅能满足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处理内容,合理、巧妙地设计任务,把教学内容与实际任务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自主探索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用探索问题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更好地激发学习热情。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工具性很强的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展开教学,“任务”的选择与设计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因此,要正确理解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定含义,避免滥用和泛化,要坚持科学、适度的原则,注意任务的情境性、有意义性、可操作性;设计的任务,难易要适当,要求要具体,各任务不可孤立,要有一定的联系,形成从易到难的梯度,这样便于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建构知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必须设计一些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任务”。比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针对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高于教材内容的任务作为课外拓展任务。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注意点。

一、任务难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

任务驱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设计难易适当的任务,如果任务太难,大多数学生都无法完成,就失去了任务本身的意义,更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此,设计任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笔者的做法是:每届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都会让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家里是否有计算机;是否用过计算机;主要利用计算机做什么;熟练操作哪些软件;谈谈对信息技术这门课的认识,等等。从而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和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为以后的教学任务设计提供依据。

二、根据情境创设问题任务

“学则需疑”,怀疑是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思考的有效动力,教师可创设问题任务,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有意制造一些障碍,留给学生充分创造的空间,使得他们能举一反三。

【例如】在学习第四章excel表格中排序操作时,可设计一个处理班级期中考试总分排序的任务,并将其中多个关键字排序处理作为空白,从而实现任务开发和延展。也可以针对问题加以组织讨论,适时引导,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思考。另外,可以设计轻松环境任务。

【案例描述】学习使用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先教学生基本方法,然后布置任务,完成一个电子小报作品,作品要体现对生活的热爱,内容主题可自定,明确目标后,让学生自由创作,这样既有特色,又能显现个性,让他们感觉轻松,学生就会很乐意完成任务。

三、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

实践性强是信息技术课的特点,笔者认为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任务明确,学而有趣,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把学习的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模块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的“任务”最终实现教学总目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如果十分顺利就会降低热情,所以要分层定标,确定不同的目标要求,适当提高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设计的问题要由简到难,逐步提高,从而让学生既有挑战又体验到成功,唤起对信息技术课的爱好和兴趣。

【案例描述】讲制作正文一节时,文稿的修饰这个大任务可分为文字修饰、段落修饰等子任务,文字修饰子任务又可以分为:字体、字号、字形和文字颜色修饰等子任务。这样学生操作起来任务明确,难度不大。如果只是简单地下达“将文稿进行修饰”这样的任务,相信学生就会漫无目的,教学效果不好。

四、主、次任务结合应用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是一个逐步积累和提高的过程,信息技术课中很多软件的学习可结合难点多讲、次点少讲。

【例如】frontpage、word等需要讲解的要点很多,以word文档中添加图片这一功能为例,添加的图片分为剪贴画与来自文件的图片,且要注意图片的设置方法等,其中涉及一些按钮的使用,如果这些都逐到讲解,则一节课的时间都不够,学生未必有兴趣听,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可把它们的用法具体到例子中,使例子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以课堂主任务的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完成。笔者认为用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应用能力,营造生动的氛围。完成主任务后,可通过布置课堂作业检验学习情况与教学成果。可以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此时任务安排要紧扣目标,限定条件要少,资源要充足,发挥的空间要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遇到问题时请小组成员帮助,最终既能顺利完成任务,又能发挥想象,培养协作意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任务是手段,思想与方法才是任务驱动的目的,笔者提倡由点及面地设计任务,逐步介绍各知识点,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运用呈“螺旋式”上升。

【案例描述】学习“保存网页”操作时,刚开始学生对一些概念比较陌生,不必过早引入。可以先让学生把网页保存到计算机默认的文件夹中,从简单的操作开始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当学生有了进一步提高,再介绍“文件夹”等概念,让学生新建一个文件夹,把网页文件保存到新建的文件夹中。

五、任务要具有实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和教学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中关注的热点。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其他学科的内容,把要解决的相关问题通过信息技术这一手段解决。

【例如】《从因特网获取信息》的学习中,可结合语文教学中正在学习的课文或诗词引入新课,创设学生熟悉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应用网络平台查找大量有关的作者、课文的资料。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全面地、高质量地实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综合目标。

六、教师适合归纳总结

任务驱动,将知识分散到一个个具体任务中,这样会导致知识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完整性,在学生的头脑中,这些知识是零散的,一节课后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与所学旧知识相联系,帮助学生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建构。

【案例描述】在讲冯·诺依曼体系结构时,笔者采用了问题任务驱动法:在出示了电脑图片之后,提问1:这台普通的台式电脑的鼠标、键盘都有什么用途?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能输入文字,能操作图标等。通过分析,学生理解了这些属于输入设备。提问2:显示器的任务是什么?学生回答:用来显示图像,教师加以引导,学生明白这种设备称作输出设备。提问3:电脑机箱里藏有什么秘密呢?学生通过讨论,翻书,回答:有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如此提问、讨论,此时学生对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几大部件已基本掌握,但是对于整个体系还是比较模糊的,这就需要教师总结归纳,将这几大部件相互联系,使学生先按逻辑顺序逐步理解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中央处理器、存储器,再理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猜你喜欢

自主探索信息技术教学任务驱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春风化雨,“化”身多维评价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革新的探索与研究
让数学课堂成为探索能力的训练场
创新教育发现数学——以小学数学为例
运用“分层教学”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