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载体中译制片的多元发展模式探析

2014-07-08陈曦

今传媒 2014年7期
关键词:译制片传承载体

陈曦

摘 要:中国译制片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而如今,伴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后期技术和电影画面的重视,电影的语言和配音被逐渐“冷落”,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便利下载和资源点供应促使人们对“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到了墙角。学者们对此分执对立观点,有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有认为译制片必死,即使作为特殊门类保留也会失去市场价值。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日,网络涌起了一批译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根”,且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单一的译制电影模式。笔者试图从“网配”这个角度,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译制艺术的现代转换。

关键词:译制片;网配;生存价值;载体;传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75-03

一、引 言

上海电影译制长的老厂长、译制片导演陈叙一曾对配音演员们作过如下的建言:“原片上天入地,我们要紧随不舍;她是拐弯抹角,我们要亦步亦趋。”中国电影译制事业的发展呈现山峰型的趋势,从无到有,经历了1980年代的辉煌,却逐渐在1990年代后期走向式微。

进入21世纪信息时代,外国原音原版电影直接进入市场,极大地威胁了译制片的生存空间。译制片变得可有可无,似乎很快即将淡出人们的视野。然而在网络时代的来临下,翻译站、欧美影视同好论坛、网络配音简称网配等,21世纪这些新文化类词语的出现,这些新兴产业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视野。重新审视网络这个载体,有别于之前各家对于译制片的“艺术保留论”“必然灭亡论”,笔者从外文影视翻译站、国外动画引进、网络游戏、有声书、网页广告、外语教育等各个新兴产业和新兴文化现象看到了译制片的勃勃生机。笔者试图从更为广泛层面和新的概念去理解译制片的变化潮流,对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这种语言艺术的现代转换。

二、译制片的生存现状

笔者通过询问式调查发现,对于年长者观众译制片仍然是首选,原因基本都是“语言障碍,并且眼睛难以适应字幕滚动速度,无暇顾及电影画面,影响影片欣赏”。而调查中的80后、90后、00后青少年群体绝大多数表示“更愿意看原音原版,更喜欢原滋原味”,只有极少数青少年表示“国语版和原音版都无所谓,均可以接受”。

早在1953年,在北京的一次专门研究译制片的会议上,当时的电影局局长陈荒煤指出:“只要有语言差别,就会有译制片的存在。”我们在分析中国译制片发展时,就已经注意到它的“桥梁”作用,译制片不仅仅是方便观众欣赏国外电影,它同时是在当时相对保守和后进的社会中,为国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国外世界的窗口。老一辈的著名配音演员曹雷曾说过:“我觉得现在我们这个外国电影窗口,过去是开一个小窗,后来慢慢越开越大,现在我反而觉得这个窗口小了,为什么,我们这些年回顾,配过多少国家的电影?美英法不说,我们配过瑞典的、挪威的、埃及的、土耳其、秘鲁、委内瑞拉、墨西哥、印度、阿根廷、越南、泰国、甚至偏到新西兰毛利人的电影。有那么多国家的片子进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全世界。现在呢,为了票房,基本给北美的电影垄断了,这个窗口开大了,但是又给缩小了。”我们引进的所谓的大片,基本在好莱坞只是他们的百分之二十,我们选片也就这仅仅的百分之二十。

这个现象背后,暗含着译制片兴盛的内在原因。即译制片所负载的沟通世界文化和艺术的人文内涵,而非仅仅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技术。它在一个相对保守传统的时代,打开了一个多个国家、多个民族的了解之窗。它的教育性、人文性潜在于电影画面故事的欣赏之中。

而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时代的来临,多样化娱乐丰富起来。人们了解世界的渠道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报纸,或是走进电影院欣赏外国电影,互联网这个庞大的信息库所给于的冲击力远远大于译制片。数量庞大的视频网站还有网络自由翻译团体的配合,伴随着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根本无需通过译制片来欣赏国外电影。基本上,译制片的兴衰与市场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审美角度出发,更多的人认为经过译制的电影损害了原声语言的神韵和意味,“轻易地用本国语言去表达另一种语言传达出的意思时,在故事层面的损耗不大,但在文化意蕴上却是必然有所损失的。[1]”

著名学者、画家陈丹青就在记者采访时指出,“当年的中国人只能通过有限的译制片了解世界,所以当时的译制片是全民热爱的,但随着时代变迁,今天的年轻人不会满足于看配音片,就今天的审美来看,译制片很难成为大众追捧的热点。”他认为,“译制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并断言,“译制片一定是要死的”。

即使是在认为译制片不会消失的学者观点中,也不过是认为译制片也在随科技发展,在声音技术的处理上更进一步,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被保留是必然的,但是也可以预见译制片也再难创80年代的辉煌了,无疑走向了没落。译制真的式微了吗?

三、新兴的网络译制文化

互联网的出现,启动了一场传媒的革命,它和随后出现的免费视频网站、资源下载站点、微博、人人网等影音传播平台,形成了电影院电视机之外的又一个庞大的影音世界。这个影音世界以其资源快捷方便、消费低廉、全球覆盖等特点,包围着我们,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和思维方式。译制片的生存价值究竟在何处?译制的发展空间前景如何?译制配音是否将会后继无人?我们应在这一背景下思考。

从2000年起,宽带的大量普及使得网络上传输的信息流暴涨,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都是以往所无法想象的,网络配音便应运而生。自2010年起,网配正式成为一种新兴产业,一种新文化现象。参与网络配音的网友们,多以年轻的学生群体为主,绝大多数没有专业背景,仅仅凭借对配音艺术的热情而参与,网配就像一场人人可为的大众娱乐风暴,你只需要一个话筒,就能录下自己的配音片段,只需要下载一个简单的音频编辑软件,就能把自己的声音编辑为华丽的短片,甚至与视频剪辑组合,生成自己的作品,由此也逐渐形成了“网配圈”。

其中不乏形成规模社团的佼佼者,以成立于2010年5月的淮秀帮为例,作为华人网络界第一支形成规模的创意配音团队,正是从对经典配音声音的热爱与怀恋,由网友自发组织从草根发展成专业团队的一个网配家族。他们以抓人的创意、搞笑的台词通过高仿原声的配音发表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出品恶搞配音上百个,网络点击率破亿。作品很多例如《爆笑新闻联播——暑期荧屏大盘点》、奥运犀利吐槽——我靠 伦敦!》等恶搞配音,一经发布便跃居各大网站收视之首,并引起全民大讨论,获得多方认可。此后又拓展向影视,淮秀帮是国内最早承接大制作电影网络宣传的团队,除国内电影也与译制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云图》等电影合作,成为网络视频于电影宣传相结合的经典范例。其间在《金星撞火星》脱口秀节目中于老一辈配音艺术家苏秀、曹雷、童自荣的交流中也获得了极大地肯定。

除了电影的译制,在动漫方面的后起之秀也层出不穷,早年有流传网络的《猫和老鼠》等经典动画配音的各地方言版,到现今由声优爱好者论坛出品,如X-ZONE最早尝试进行日文配音的模仿,后发展到中文网络配音社团,如星之声配音组,其制作配音的日本动漫《全金属狂潮》是网络配音界的代表之作,是最早树立起中文配音大旗的社团之一,曾被国内多家动漫和网络媒体报道过,可以说掀起第一个中文网络配音的高潮,极具意义。此后2010年个人配音组“cucn201”制作的《搞笑漫画日和》的网络配音版风靡一时,先后兴起“不给力”“挺带感”“坑爹”等网络流行词热潮。

这些小到个人大到专业社团的网配们,很大部分都属于无盈利性质,他们的制作动力仅仅是对配音和译制的热爱及网友的支持,由此,我们都可以看出网络译制的新的生存方式和新生充沛潜能。

上海电影译制厂厂长刘风曾解释说:“并不是配音片才是译制片,字幕片也是译制片的一种。”虽然现在精通外语的观众越来越多,但大多数人还不能观看原版。原版片的确是原汁原味,但它们引进时通常没有字幕,中文字幕是译制片厂制作的,也属于译制片的一种[2]。

我们不妨打破传统定义,狭隘的理解译制片就是“让外国人说中国话”的电影,将字幕片也算译制片的一种来解读,诞生于互联网时代的新事物——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 ,毫无疑问是网络译制的中流砥柱之一。Fansub group,正如字面意思所说,是由爱好者们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并且不以盈利为目的,很大一部分字幕组都是专门制作外语中字的爱好者团体。

早期的字幕组发展以论坛模式为主,逐渐演化为论坛兼站点的模式。很多国内大型外语电影输出字幕组基本都是向站点模式发展,例如人人影视、悠悠鸟、伊甸园、极影、破烂熊等,外国动漫译制就有猪猪动漫、枫雪、漫游、恶魔岛、华盟字幕社、动音漫影等等十分庞大的翻译圈。以主攻欧美影视的字幕组为例,除了人人影视、破烂熊乐园、伊甸园论坛、风软字幕组这几大综合性大型译制团体之外,幻翔字幕组主翻科幻剧,夏末组主翻纪录片,五音字幕组主翻泰剧,稍偏门的英剧可以找冰冰字幕组,稍偏门的美剧可以找深影字幕组,还有不提供片源,仅提供字幕的射手网。可见,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翻译团体的扩大,这个文化圈正如树根一样更广泛化、深入化、细分化的成长。

站点与论坛的维护都需要资金支持,不能只靠管理员自掏腰包或是用户捐助。以人人影视为例,人人影视于2012年夏天改版之后,大大削弱了论坛的功能,转而向站点模式发展。同时看到其与广告商和大型视频站的合作,比如优酷、奇艺、搜狐,由此以字幕片为主的译制走向市场模式。除去这些由公益性走向盈利性的民间团体,网络电视(IPTV)更是异军突起,2005年,IPTV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国内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开始了IPTV的相关测试。实践证明网络电视已是极有发展潜力的新兴行业,其产业链已初步形成,它的涌现无疑转变了人们的观影体验和观影方式。结合互联网,开放的网络视频客户端层出不穷:PPTV网络电视,PPS网络电视,风云网络电视,QQLIVE,迅雷看看等,这些网络视频软件已是绝大部分网民观看电影的主流选择。同时,这些网络影视平台开放了外国影视窗口,并且基本以原音中字为主,不得不说这也是译制片存在的一片天地。通过互联网,译制片拥有以青少年为主的十分可观的市场,互联网译制片的出产者、运营者、销费者都在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壮大。

字幕片的译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影视,网络时代一大译制输出点便在游戏上,ACG、蒹葭、游民星空等等外文游戏译制字幕组的存在模式与影视字幕组相似。游戏字幕组多是翻译游戏说明、过场对话和过场视频,并将其制作成插件,安装于原版游戏,为本国玩家解决了语言障碍,十分受到游戏玩家的喜爱,游戏译制也同时在近5年内不断的发展壮大。

除开影视和游戏的网络译制, 网络时代也给译制片提供了更多的新渠道,如广播剧、有声书,外文drama等等。人们常常在呼唤经典的同时,批判译制片的创作现状和窘境,笔者的认识恰恰相反,译制片并没有走向没落,而是从影院这个单一媒介走向了多元化,是在打破传统的狭隘观点中破后而立,在互联网的新媒体环境中以更为广泛且多层次的发展方式而默默的壮大着,并于新技术的掌握者新一代的年轻人中酝酿着勃勃生机。正如分流而行的河流,最后将汇聚成译制片的大海。

学者顾铁军指出,掌握电影的不是艺术家,而是市场。市场是一只无形的巨大的手,在左右着电影,也左右着人们的收视习惯。译制片是否该退出历史的舞台,不是谁说了算,市场才是第一位。[3]”

参考文献:

郦苏元,胡克,杨远婴.新中国电影50年[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李国顺.十七年中国电影译制片创作历史研究再思考.艺术百家[J].艺术百家,2010(S1).

电影界人士回应网友质疑:译制片不会退出历史舞台[EB/OL].http://yule.sohu.com/20090511/n263898611.shtml.

杨和平,麻争旗.当代中国译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曹雷.远去的回响——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杜志峰.论影响配音译制片制作的主要因素[J].电影文学,2010(21).

高辉.影视译制的困境与出路[J].新西部(下旬刊·理论版),2011(8).

刘太燕.中国影视翻译研究14年发展及现状分析[J].外国语文,2011(1).

董海雅.论意识形态对影视译制的影响[J].山东外语教学,2010(6).

麻争旗,高长力.广播影视译制与国家文化安全——译制文化产业发展新思维[J].现代传播,2010(6).

[责任编辑:东子]

猜你喜欢

译制片传承载体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译制片录音师的艺术修养及艺术素质
译制片剧本编辑的特殊性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译制片的录音师具备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