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抗议中的网络考量

2014-07-08白阳

今传媒 2014年7期
关键词:青年网络政治

白阳

摘 要:数字化网络的发展,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传统革命的组织形式。在中东“街头政治”中,抗议青年利用互联网进行政治动员和集结,特别是以Facebook和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千千万万个体横向互动的搭载平台,它们为抗议青年的社会运动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政治;青年;网络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7-0023-02

一、发酵前归因:政治掌控下的青年

2011年1月4日,突尼斯失业青年穆罕默德·布瓦吉吉因无照经营,遭遇执法人员的侮辱并被查抄摊位后,在其家乡街头自焚身亡。这起事件点燃了突尼斯民众激奋地抗议,绝望的怒火随即在广大阿拉伯国家蔓延开来,共和制和君主制国家政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贫困的布瓦吉吉就是阿拉伯年轻一代的缩影,即接受过大学教育,了解西方民主思想,具有政治参与意识,对自己和祖国充满信心,但却被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昂的生活成本所困扰,并且对本国政府在经济民生、政治腐败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各项制度抱有不满。当政府不能有效解决上述矛盾时,青年们的悲观情绪就会转化为激进的行动,而街头政治就是最好的注解。

街头政治,顾名思义,即广大民众为了某一目的走上街头,通过游行示威向政府施压,甚至冲击政府部门。街头政治的启动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干柴”,即广大民众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积累已经达到了爆发的临界点。比如,突尼斯家族统治僵化,经济增长缓慢,就业形势严峻,民众一直挣扎于贫困边缘,怨声载道;埃及受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业持续低迷,政治独裁肆虐,两级分化严重,民声鼎沸。二是“导火索”,即一个偶发事件点燃了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突尼斯青年布瓦吉吉因执法人员的粗暴对待而自焚,这起事件随即引爆了民众的抗议浪潮;埃及青年萨伊德在网吧被警察殴打致死,触动了社会敏感神经。三是“众矢之的”,即广大民众的不满情绪所指向的目标,如突尼斯举国斥责总统,埃及万人跪求穆巴拉克下台[1]。从那些被推翻的政权来看,它们都存在着政治高度集权和经济管理不善的弊端。

二、突变中推力:青年背后的网络

在中东抗议浪潮中,“占阿拉伯世界人口的60%的青年构成了变革的推动力量。[2]”为什么中东“街头政治”的主角会是青年?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项报告显示:“中东地区的青年失业率平均维持在20%~25%之间。[3]”阿拉伯青年的生存状况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在偶发事件的催燃下,青年必然成为抗议的先锋。抗争是他们唯一的政治资源。

网络传播悄然改变了中东国家相对封闭的社会结构,它所构建的平台成为民意生长的新空间。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阿拉伯青年,他们习惯于通过新媒体获知新闻,了解国家现状;习惯于在社交网站里相互沟通,满足情感需求;习惯于在网络上抱怨生活的不满,寻求心理安慰。他们看似是一个个原子般的布瓦吉吉,却在某一时刻的情感共识燃爆后团结在一起,而磁铁般吸引他们的正是互联网。正如波斯特所言:“这个世界日益被不断加厚的传播系统的网络连结,它通过一种像毛细血管的结构延伸到这个行星的每一个隐蔽处与裂缝之中。[4]”

尽管互联网是由语言符号建构起来的虚拟世界,但是参与到网络中的人们却有着真实的需要和心理感受。抗议青年们无论是对本国政府的愤恨还是对生活状况的不满,他们的诉愿并未得到政府部门应有的重视。由于在线下的无助,他们转而通过网上进行交流,这种互动酝酿了舆论,通过扩散,继而产生舆论圈,舆论圈又促成了群体动员和集体行为。

当互联网被应用于连线政治后,它就成为青年们确立主体意识、实现自身价值的行动场域。例如,埃及广大青年在社交媒体——推特和脸谱上,以约定“愤怒日”进行集结。他们先是确定议题,然后通过动员同情者变为支持者来建立行动参与者。查尔斯·蒂利的资源动员理论强调“具有同样背景、同时彼此之间存在各种形式互动的人群是集体行动的一个主要来源。[5]”该方式在极短时间内获得广泛关注,其高效、快捷地组织“友人”,为随后的抗议运动奠定了基础。当抗议青年因相同的身份地位、相仿的年龄和相似的诉求而形成一股无形的凝聚力时,这种群体认同会吸引更多的旁观者参与进来,而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者就越相信能够通过集体努力改变目前所处的劣势地位。从反向看,阿拉伯青年之所以选择网络作为抗议活动的辅助平台,是由于公众舆论未能通过传统媒体来影响政府决策。传统媒体所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线性传播,它们是政治集团直接控制的宣传工具,政府或通过控制媒体,运用单一的信息内容引导舆论,影响公众的认知;或按照官方意识形态,对信息进行筛选过滤,防止不利于政治安全的信息向社会扩散。而互联网却向政治控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新途径。它便捷地传递各种政治消息,开阔了公众政治视野,提高了公众政治觉悟。在网络空间里,每个人都拥有话语权,拥有自由表达政治意愿的权利,他们消解了政治中心和强权态势,垄断的舆论机制被网络技术机制所瓦解。这正是体现了“遍布全球的互联网向用户提供普遍、可靠、方便地进入途径和打不烂、堵不住的设计原则。[6]”网络与青年的携手,有效突破了政府对于传统抗议动员与组织的监管与钳制。

三、趋同后指向:网络参与中的政治

传媒和政治在现代社会中相互独立地履行各自的职责,“政治固执地、坚定地从事属于它地关涉全社会的决策工作,而传媒则从旁以批评的眼光对政治行为及其后果进行观察,并且以尽可能公允、客观、恰当和务实的方式传达给广大公众。[7]”作为新媒体的互联网,却拢合了传媒与政治相互闭锁的局面,推动二者走向融合。

以互联网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引发了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还带来了政治活动方式的变化。以Facebook、Twitter和YouTube为代表的社交网站,为当代青年提供了一种先进的信息传输手段和独特的网络生存空间,特别是为阿拉伯青年们走上街头、抗议政治提供了机遇。不同于以往革命运动组织,互联网在鼓动青年游行示威来抗议政府不作为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虚拟的“运动指挥部”。以突尼斯为例,“全国总人口1100万,其中有200万是新媒体用户。[8]”而这些用户大多是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的青年,在推特和脸谱网上,他们每个人都是组织者和领导者,通过网络发布图片和视频,能够在很短时间内赢得其他用户成几何级递增的支持和认同,网络的迅速聚合能力将素不相识的青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以手机为例,它是线下活动的可靠联系工具,每一个手机号码对应一个人,手机短信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实现了人与人之间随时随地地沟通,这种沟通具有真实感、精准性和紧密性。在持续地信息复制和转发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青年积极关注抗议动态,进一步聚焦于抗议活动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中,普通民众一般认为政治是神秘的,属于政治家的议题,自己不懂,也与自己无关。而在网络媒体时代,每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施政方针、执政理念和决策人物都趋于公开和透明。虽然突尼斯传统媒体受到强权政治的高压,称布瓦吉吉自焚是一个孤立事件,但“维基解密”却揭露了突尼斯总统阿里家族的腐败,该信息在网络中的扩散,极大地激发了青年的愤慨。赵鼎新指出,集体行动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中是否存在一个可供运动参加者可利用的话语体系,包括运动的组织者将动员对象的利益和怨恨联系起来。网络媒体促使本来毫无关联的不满情绪转变为有组织的运动,这个过程打破了现实生活中青年所处边缘的窘境,有效推动了游行示威的爆发。在抗议爆发后,广大青年通过社交网站传播形式各异的讯息,及时掌握游行示威的最新进展,转发并且评论运动中出现的近况,并将国家暴乱的图景公之于世。网络为民众赢得了全新的政治参与,使他们收获了前所未有的淋漓痛快。可以说,互联网对政治成功实施了“趋魅”。

尽管阿拉伯各个国家青年的抗议强度和烈度不同,但他们都以推翻“政治老人”的专制独裁为目标,以发展民主和改善民生为诉求。网络时代的政治参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参与,它在形式上更加直接化,公民政治身份的主体性可以在网络中得到更好体现,网民能够在平等的网络权力中实现平等的政治权力。随着网络技术以“指数级”速度发展,政治参与不再依赖人为组织,而是依靠网络行使民主权利。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销蚀了金字塔式的权力等级结构,为平民的政治参与带来了根本性变革。

四、结 语

这种群集式的“街头政治”不同于建立政党、纲领和组织的革命,阿拉伯青年在社交网站中达成了共识,实现了串联,但在群集行动中,他们并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对行为方式的选择也不确定,只是聚集在一起的“事实”,成全了他们革命行动的集体心理。当这种群集式的革命完成打破旧秩序,推翻老人政治后,“街头政治”的抗议群体立刻解散,他们并没有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参与国家管理,更不要提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可以说,基于互联网“快餐式”的运动形式,无法驾驭政治运动的走向和结果。但是,无论是君主制国家还是共和制国家,在经过抗议浪潮的洗礼后,其政治社会变革的力度必将大幅增加。

参考文献:

潘志平.北非中东动乱及中亚:何如、何为与何去[J].新疆大学学报,2011(4).

(西班牙)哈维尔·巴仑苏埃拉.阿拉伯革命的七个关键问题[J].国防杂志,2011(4).

尹陆克.什么撬动了阿拉伯变局[N].青年参考,2011-02-24.

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美)裴宜理.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J].东南学术,2008(3).

唐杰.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德)托马斯·梅耶著.刘宁译.传媒殖民政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马丽雅.阿拉伯的“布瓦吉吉”们——青年在阿拉伯剧变中的影响和启示[J].当代青年研究,2012(3).

[责任编辑:传馨]

猜你喜欢

青年网络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