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敏C反应蛋白和超敏肌钙蛋白T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应用
2014-07-07刘建修朱晓东
刘建修+朱晓东
【摘要】 目的 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 试验对象为本院于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收治后的1 d内, 对患者进行血液hs-CRP、TnT-hs水平的检测。根据TnT-hs浓度水平, 将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 分别对患者行心电图(ECG)检测。规范治疗后, 对各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 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血管病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进行统计。结果 行ECG后, 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结论 利用hs-CRP、TnT-hs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高敏C反应蛋白;超敏肌钙蛋白T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s-CRP and TnT-h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LIU Jian-xiu, ZHU Xiao-dong. Peoples Hospital of Huidong County, Huizhou 516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hs CRP and TnT-h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of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guidance for the clinical practice application. Methods From Feburary 2011 to July 2012, The 170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accepted in our hospital. Within 1 day after admission, the hs-CRP of patients in blood and the TnT-hs level was detected. According to TnT-hs concentration level, they could be divided into negative group (108 cases) and the positive group (62 cases); before patients go through the standard therapy. Results The ECG and the negative group (0%), elevated ST segment 0 people, 47 (43.5%), ST segment and/or T wave inversion; positive group of three people (4.8%) in the elevated ST segment, 38 (61.3%), ST segment and/or T wave inversion. Conclusion Using the hs CRP, TnT-hs level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is crucial for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the disease. The application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hs-CRP; TnT-hs目前, 冠心病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又危重的疾病之一, 不稳定型心绞痛又是冠心病中相对常见重症之一, 随着病情的进展, 可能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使用传统的心肌酶学方法进行检查时, 有一些较小范围的坏死病灶难以被发现。而近些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超敏肌钙蛋白T(TnT-hs)进行检查来反映心肌受损伤的程度[2]。本试验旨在对hs-CRP、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 具体试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将本院于2011年2月~2012年7月收治的1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ECG检查及Q波心肌梗死有无的检测。排除Q波心肌梗死的患者, 根据检验的TnT-hs浓度水平将1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阴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1.3±14.2)岁, 包括67例男性患者, 41例女性患者;阳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4.7±15.3)岁, 包括26例男性患者, 36例女性患者;两组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及吸烟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 2 方法
1. 2. 1 血液hs-CRP、TnT-hs检测方法 ①血液的采集:在患者入院1 d内, 对患者入院后0、3、6、12、18、24 h时刻进行血液的采集;②TnT-hs和CK-MB浓度的检测:使用美国Beckman Coulter Unicel DXI 800型号的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患者各时刻血液中TnT-hs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浓度进行测定及记录;③hs-CRP浓度的检测:使用型号为Olympus AU-2700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hs-CRP浓度进行检测;④浓度参考:当TnT-hs浓度低于0.2 μg/L时, 定义为TnT-hs阴性;反之为阳性。hs-CRP的临界浓度为2.0 mg/L;CK-MB的临界浓度为5.0 mg/L。endprint
1. 2. 2 ECG检测 在收治患者后, 对患者行ECG检查;检查过程中, 对ST段的升高及降低、T波倒置情况等进行分析及记录。
1. 2. 3 规范治疗后随访 对各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 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进行统计。
1. 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ECG检测结果 对患者行ECG后, 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具体ECG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ECG检测结果[n(%)]
项目 阴性组 阳性组
ST段升高 0 3(4.8)
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 47(43.5) 38(61.3)
2. 2 治疗后随访情况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2;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2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TnT-hs阴性组
<0.20 μg/L 102 3 6.2 0.020
TnT-hs阳性组
0.20~0.30 μg/L 26 3 7.9 0.003
0.31~0.40 μg/L 22 5 11.7 <0.001
>0.40 μg/L 20 5 17.3 <0.001
表3 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2.0 mg/L 96 1 7.9 0.015
2.1~3.0 mg/L 34 2 10.6 0.001
3.1~4.0 mg/L 19 3 11.9 <0.001
4.1~5.0 mg/L 11 2 14.8 0.001
>5.0 mg/L 8 8 16.3 <0.00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来说,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对不稳定, 且纤维帽较容易破裂, 因此可以释放出较多活性物质, 进而引发血小板发生聚集, 这就导致了血栓的形成[3]。因此, 如何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有效的预测, 一直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问题[4]。
有临床研究表明, TnT-hs作为心肌细胞内的调节收缩蛋白, 是一种更加敏感的心肌坏死标志性物质。使用TnT-hs水平对心肌的损伤情况进行判定, 较使用CK-MB更优, 因此可用来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否有微梗死的发生[5, 6]。当心肌细胞受损后, TnT-hs浓度在发病后的4~12 h内会有一定的增高, 甚至可以持续10 d时间[7]。因此有研究人员建议将TnT-hs定为检验心肌损伤的一个金标准[8]。
hs-CRP的产生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产生、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hs-CRP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时, 即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敏性[9, 10]。在本次试验过程中发现, 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含量升高时, 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这和以往研究结果[11]相一致。
本次试验旨在对hs-CRP、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根据检测的TnT-hs浓度水平, 将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 并行ECG检测;行ECG后发现: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因此可以认为, 利用hs-CRP、TnT-hs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行之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文辉,周小梅,曲敬来, 等.心肌肌钙蛋白T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27(2):595-602.
[2] 王兰兰.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5):385-386.
[3] 郭智,张波.以血小板减少为早期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4):850.
[4] 闫晓英,赵喜娟.不稳定心绞痛cT nT 和hs-CRP 联合检测的临床评价.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20):4799-4800.
[5] 张翠玲,姜艳梅,高霞,等. h- FABP、hs- CRP、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临床价值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0(2): 170-173.
[6] 敬华,李丹,王晓非,等.几种心脏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率.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3):258-261.
[7] 张利民,石运生.血浆Hs-CRP、cTn I 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37(9):772.
[8] 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3) :185-189.
[9] 罗助荣,盖晓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调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11): 977-980.
[10] 闫晓英,赵喜娟,李秀芳.肌钙蛋白T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判断.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4): 289-290.
[11] van der Meer IM, de Maat MP, Kiliaan AJ, et al. The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the Rotterdam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63(11): 1323-1328.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1. 2. 2 ECG检测 在收治患者后, 对患者行ECG检查;检查过程中, 对ST段的升高及降低、T波倒置情况等进行分析及记录。
1. 2. 3 规范治疗后随访 对各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 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进行统计。
1. 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ECG检测结果 对患者行ECG后, 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具体ECG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ECG检测结果[n(%)]
项目 阴性组 阳性组
ST段升高 0 3(4.8)
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 47(43.5) 38(61.3)
2. 2 治疗后随访情况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2;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2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TnT-hs阴性组
<0.20 μg/L 102 3 6.2 0.020
TnT-hs阳性组
0.20~0.30 μg/L 26 3 7.9 0.003
0.31~0.40 μg/L 22 5 11.7 <0.001
>0.40 μg/L 20 5 17.3 <0.001
表3 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2.0 mg/L 96 1 7.9 0.015
2.1~3.0 mg/L 34 2 10.6 0.001
3.1~4.0 mg/L 19 3 11.9 <0.001
4.1~5.0 mg/L 11 2 14.8 0.001
>5.0 mg/L 8 8 16.3 <0.00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来说,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对不稳定, 且纤维帽较容易破裂, 因此可以释放出较多活性物质, 进而引发血小板发生聚集, 这就导致了血栓的形成[3]。因此, 如何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有效的预测, 一直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问题[4]。
有临床研究表明, TnT-hs作为心肌细胞内的调节收缩蛋白, 是一种更加敏感的心肌坏死标志性物质。使用TnT-hs水平对心肌的损伤情况进行判定, 较使用CK-MB更优, 因此可用来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否有微梗死的发生[5, 6]。当心肌细胞受损后, TnT-hs浓度在发病后的4~12 h内会有一定的增高, 甚至可以持续10 d时间[7]。因此有研究人员建议将TnT-hs定为检验心肌损伤的一个金标准[8]。
hs-CRP的产生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产生、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hs-CRP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时, 即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敏性[9, 10]。在本次试验过程中发现, 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含量升高时, 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这和以往研究结果[11]相一致。
本次试验旨在对hs-CRP、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根据检测的TnT-hs浓度水平, 将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 并行ECG检测;行ECG后发现: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因此可以认为, 利用hs-CRP、TnT-hs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行之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文辉,周小梅,曲敬来, 等.心肌肌钙蛋白T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27(2):595-602.
[2] 王兰兰.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5):385-386.
[3] 郭智,张波.以血小板减少为早期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4):850.
[4] 闫晓英,赵喜娟.不稳定心绞痛cT nT 和hs-CRP 联合检测的临床评价.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20):4799-4800.
[5] 张翠玲,姜艳梅,高霞,等. h- FABP、hs- CRP、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临床价值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0(2): 170-173.
[6] 敬华,李丹,王晓非,等.几种心脏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率.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3):258-261.
[7] 张利民,石运生.血浆Hs-CRP、cTn I 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37(9):772.
[8] 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3) :185-189.
[9] 罗助荣,盖晓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调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11): 977-980.
[10] 闫晓英,赵喜娟,李秀芳.肌钙蛋白T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判断.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4): 289-290.
[11] van der Meer IM, de Maat MP, Kiliaan AJ, et al. The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the Rotterdam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63(11): 1323-1328.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
1. 2. 2 ECG检测 在收治患者后, 对患者行ECG检查;检查过程中, 对ST段的升高及降低、T波倒置情况等进行分析及记录。
1. 2. 3 规范治疗后随访 对各患者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随访, 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进行统计。
1. 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ECG检测结果 对患者行ECG后, 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具体ECG检测情况见表1。
表1 ECG检测结果[n(%)]
项目 阴性组 阳性组
ST段升高 0 3(4.8)
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 47(43.5) 38(61.3)
2. 2 治疗后随访情况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2;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如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发生的对应关系见表3。
表2 TnT-hs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TnT-hs阴性组
<0.20 μg/L 102 3 6.2 0.020
TnT-hs阳性组
0.20~0.30 μg/L 26 3 7.9 0.003
0.31~0.40 μg/L 22 5 11.7 <0.001
>0.40 μg/L 20 5 17.3 <0.001
表3 hs-CRP水平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对应关系
危险分层 n 心血管事件数 t P
<2.0 mg/L 96 1 7.9 0.015
2.1~3.0 mg/L 34 2 10.6 0.001
3.1~4.0 mg/L 19 3 11.9 <0.001
4.1~5.0 mg/L 11 2 14.8 0.001
>5.0 mg/L 8 8 16.3 <0.001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类型。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来说, 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相对不稳定, 且纤维帽较容易破裂, 因此可以释放出较多活性物质, 进而引发血小板发生聚集, 这就导致了血栓的形成[3]。因此, 如何能够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进行有效的预测, 一直是临床中一个重要的问题[4]。
有临床研究表明, TnT-hs作为心肌细胞内的调节收缩蛋白, 是一种更加敏感的心肌坏死标志性物质。使用TnT-hs水平对心肌的损伤情况进行判定, 较使用CK-MB更优, 因此可用来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是否有微梗死的发生[5, 6]。当心肌细胞受损后, TnT-hs浓度在发病后的4~12 h内会有一定的增高, 甚至可以持续10 d时间[7]。因此有研究人员建议将TnT-hs定为检验心肌损伤的一个金标准[8]。
hs-CRP的产生和冠状动脉疾病的产生、发展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使用hs-CRP预测斑块的稳定性时, 即表现出了极高的灵敏性[9, 10]。在本次试验过程中发现, 当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hs-CRP含量升高时, 其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几率也随之增加, 这和以往研究结果[11]相一致。
本次试验旨在对hs-CRP、TnT-hs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析, 以期为临床实际中应用提供一定的指导。根据检测的TnT-hs浓度水平, 将患者分为阴性组(108例)和阳性组(62例)两组, 并行ECG检测;行ECG后发现:阴性组中有0例(0)ST段升高, 47例(43.5%)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阳性组中有3例(4.8%)ST段升高, 38例(61.3%)ST段下降和(或)T波倒置;因此可以认为, 利用hs-CRP、TnT-hs水平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 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具有重要的作用, 其应用行之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余文辉,周小梅,曲敬来, 等.心肌肌钙蛋白T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不稳定型心绞痛危险分层中的作用.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06,27(2):595-602.
[2] 王兰兰.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 2004, 25(5):385-386.
[3] 郭智,张波.以血小板减少为早期表现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4):850.
[4] 闫晓英,赵喜娟.不稳定心绞痛cT nT 和hs-CRP 联合检测的临床评价.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0(20):4799-4800.
[5] 张翠玲,姜艳梅,高霞,等. h- FABP、hs- CRP、cTnT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临床价值分析.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0(2): 170-173.
[6] 敬华,李丹,王晓非,等.几种心脏损伤标志物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效率.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3):258-261.
[7] 张利民,石运生.血浆Hs-CRP、cTn I 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 2005,37(9):772.
[8] 杨振华,潘柏申,许俊堂.中华医学会检验学会文件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应用准则.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2, 25(3) :185-189.
[9] 罗助荣,盖晓波.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调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32(11): 977-980.
[10] 闫晓英,赵喜娟,李秀芳.肌钙蛋白T与超敏C反应蛋白检测对不稳定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判断.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4): 289-290.
[11] van der Meer IM, de Maat MP, Kiliaan AJ, et al. The value of C-reactive protein in cardiovascular risk prediction: the Rotterdam Study. 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3, 163(11): 1323-1328.
[收稿日期:2014-04-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