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及功能性腹泻的阶梯治疗回顾性分析
2014-07-07张小河韩秋丽张优惕
张小河+韩秋丽+张优惕
【摘要】 目的 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和功能性腹泻的腹泻情况进行程度分级, 并按分级程度进行阶梯治疗, 观察疗效。 方法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D-IBS和功能性腹泻病例19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与对照组(96例), 按腹泻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度, 治疗组进行四段阶梯式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止泻药蒙脱石散、洛哌丁胺, 并视有无上消化道功能障碍予以伊托必利等, 且不加用抗抑郁剂。所有病例至少随访半年。结果 阶梯式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药物治疗者, 两组比较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并非每位腹泻的患者都需止泻药物治疗, 相当多患者只需治疗腹泻以外的症状, 仅少部分严重患者需要止泻药物和较长疗程的抗焦虑/抑郁治疗。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 按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是治疗本病的原则。
【关键词】 腹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腹泻;阶梯治疗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diarre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stepped-care of functional diarrhea ZHANG Xiao-he, HAN Qiu-li, ZHANG You-ti. Peoples Hospital of Jiexi county, Jieyang 515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lassify the severity degrees of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D-IBS) and functional diarrhea and perform the stepped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and observe the efficacy. Methods From June 2008 to November 2013, 195 cases of patients with D-IBS and functional diarrhea received clinical service and hospitalized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divided randomly into treatment group (99 cases) and control group (96 cases). They were classified into mild degree, moderate degree and severe degree according to the diarrhea severity. The escalation therapy was applied in treatment group for 4 stag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only treated with antidiarrheal drugs such as montmorillonite powder and loperamide with itopride provided as if they ha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And no antidepressant was added. Follow-ups were carried out for all patients for more than half a year. Results The effect of escalation therapy was obviously superior to drug therapy alone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reatment of antidiarrheal drug is not needed by every diarrhea patient, and a great number of patients only need treatment for symptoms other than diarrhea. Just a few patients of serious degree need the treatment of antidiarrheal drug combined with longer course of anti-anxiety/depression therapy.Grading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everity classification of the disease and symptomatic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main symptoms are the principles for treating the disease.
【Key words】 Diarrhea; 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Functional diarrhea; Stepped treatment腹泻是D-IBS和功能性腹泻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在这两种功能性胃肠病中腹泻的严重程度多有不同, 有的较重并影响患者日常工作与生活, 有的很轻, 甚至无需治疗。收集2008年6月~2013年11月揭西县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D-IBS和功能性腹泻病例195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与对照组(96例), 对全部病例的腹泻症状进行严重度分级。对治疗组按不同分级程度进行四段阶梯式治疗, 对照组仅予以止泻药蒙脱石散、洛派丁胺, 并视有无上消化道功能障碍予以伊托必利等, 且不加用抗抑郁剂。所有病例至少随访半年。现总结并对比两组的效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11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患者中D-IBS和功能性腹泻病例195例, 其中男性94例, 女性101例, 年龄19~54岁, 平均年龄(41±3.2)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中的D-IBS和功能性腹泻诊断标准[1], 所有病例均进行了血常规、生化、甲功、结肠镜、胃镜、B超等检查, 已严格排除可以引起腹泻的器质性病变。
1. 2 入选病例疾病类别分组 所有两组病例按功能性罗马Ⅲ诊断标准分为D-IBS和功能性腹泻两组。其中前者150例, 占76.9%, 后者45例, 占23.1%。
1. 3 入选病例“腹泻”程度的分级 腹泻的医学定义是:排便次数增多, 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 粪质稀薄, 容量或重量增多, 或排脓血便, 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2]。但当患者被问及是否“腹泻”时, 答案却并不一致, 大部分人认为是稀粪或水样粪, 少数回答便次增多、排便费力和(或)排便急迫感。但试图将“腹泻”按严重度进行分级时, 却不外乎按照这三个方面去衡量, 即大便性状, 便次的多少, 排便不适感。而排便不适感又有三方面内容:是否排便费力, 是否有排便急迫感, 是否有便意不尽或者里急后重感。根据这几个方面结合Bristol分级[1]把“腹泻”分为轻、中、重三度, 见表1。
1. 4 不同程度“腹泻”的分布情况 全部两组病例, 按表1腹泻程度分级, 轻度腹泻者52例, 占27%;中度腹泻者118例, 占60%;重度腹泻者25例, 占13%。其中功能性腹泻者中轻度腹泻有40例, 其余的5例为中度, 无重度腹泻者。D-IBS中轻度腹泻为14例, 重度腹泻25例均为该型患者, 其余111例为中度腹泻。由此可以看出, 功能性腹泻者多为轻至中度腹泻, 而D-IBS者则分布着不同程度的腹泻情况, 重度腹泻全部都是D-IBS患者。
1. 5 消化道其他症状及焦虑/抑郁障碍分析
1. 5. 1 消化道其他症状的分布情况 按照罗马Ⅲ诊断标准功能性腹泻无其他腹部症状, 因此消化道其他症状仅存在于D-IBS中。D-IBS经常与其他功能性胃肠病相互重叠[3], 本研究中所有D-IBS病例中合并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居多, 有86例, 占全部病例的44.1%。腹泻程度越严重, 则合并下消化道功能性疾病者也越多, 在伴随间歇便秘、肛门或直肠痛者中有30例为重度腹泻者, 占15.3%, 轻度腹泻则无, 中度腹泻仅4例。而在中度腹泻者中则几乎全部合并有不同的上消化道功能性疾病, 其中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者居多, 有62例, 占全部病例的31.8%。轻度腹泻者合并其他功能性胃肠病者较少, 占12例, 6.2%。
1. 5. 2 合并焦虑/抑郁障碍情况 这两种疾病多有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及失眠等[3, 4]。本组病例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抑郁量表(17项)进行测评, 焦虑量分>16分者评为合并焦虑状态, 抑郁量分>20分者评为合并抑郁状态。合并焦虑/抑郁障碍者123例, 占82%。腹泻程度较轻者评分较低, 排便不适感越明显者评分越高。
1. 6 治疗 所有195例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99例)与对照组(96例), 两组D-IBS和功能性腹泻患者随机平均分配, 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分级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至少随访半年。
1. 6. 1 对治疗组按“腹泻”严重度进行阶梯治疗。阶梯治疗的核心内容是按照功能性胃肠病的类别及腹泻的程度进行个体化治疗。
阶梯一:疾病类别为功能性腹泻, 程度属轻度腹泻者共22例, 首先评估其消化道外症状。如无, 则耐心、科学地解释病情, 无需治疗。解释着重于两方面:①排便每于餐后发生, 不超过3次/d左右, 大便性状为稀烂糊状或软便, 且无排便不适感。多数患者大便总量亦不多, 因此绝不至于导致脱水等病理性腹泻常见的对身体的损害。多数也不伴有其他症状。②无需使用止泻药或其他药物, 因为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恢复所谓“正常排便” 较难。并请患者本人评价这种“腹泻”是否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多数患者经解释后均认为该症状不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 可以放弃药物治疗。本组病例22例, 经以上解释, 全部可以接受, 随访半年以上, 多数患者腹泻仍存在(约18例), 但并不加重, 不对生活工作造成影响。另4例排便恢复正常。
阶梯二:疾病类别为D-IBS, 程度属轻度腹泻者共7例。首先评价重叠症情况, 多数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应先对其进行预后良好的承诺, 对其“腹泻”症状按“阶梯一”进行解释, 并劝其放弃所谓的止泻药物治疗。然后按功能性消化不良对其投予胃肠动力药, 如伊托必利、曲美布汀等。对焦虑/抑郁障碍进行评分, 并直截了当地向患者说明其有焦虑/抑郁障碍, 希望其接受相应的心理及必要的药物治疗。本组病例中4例患者经解释及用胃肠动力药后, 不需要抗焦虑药即获得好转。另3例需用抗焦虑药, 另加黛力新 1片 b.i.d.口服, 连续半年, 效果良好。
阶梯三:疾病类别为D-IBS, 程度属中度腹泻, 共57例。该类患者的排便次数并不很多, 每于餐后排便, 排便费力程度无或很轻, 有轻至中度的排便急迫和便意不尽感, 绝大多数此类患者均感觉此种排便不适感对日常工作和生活影响不大或无影响。此类患者的上消化道重叠症较多, 如功能性消化不良、嗳气、食管源性胸痛等。而焦虑/抑郁障碍及其合并的自主神经症状则较多。因此治疗着重于:①解释腹泻症状较轻, 无需止泻(如阶梯一);②针对上消化道症状投予胃肠动力药(如阶梯二);③对焦虑/抑郁障碍予以解释, 并给予黛力新或西酞普兰等。51例效果良好, 另6例效果差, 则转入阶梯四治疗。
阶梯四:疾病类别为D-IBS, 程度属重度腹泻者。本组患者13例, 加上阶梯三治疗效果差的6例, 共19例。本组患者为此类疾病中最严重的患者。粪便性状分级程度严重, 便次增加影响日常工作与生活, 排便不适感严重, 患者极其烦恼, 焦虑、抑郁情绪明显, 失眠情况普遍, 甚至夜间亦需起床排便。多数患者伴随明显的肛门、肛周、会阴、直肠痛。相反地, 正如表1所述, 此类患者上消化道症状却较少。此时的治疗重点应着重于:①向患者保证目前的症状不是严重症状如癌症的信号, 即便症状一时不能缓解, 也不至于有严重后果, 应学会与疾病或症状共存。当然, 必要的肠镜或其他客观检查应定期进行, 但不应滥做。②积极的抗焦虑/抑郁药物治疗, 短期内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是必要的, 如阿普唑仑0.8 mg晚睡前服, 并应联合使用抗焦虑/抑郁药如黛力新1片 b.i.d., 并西酞普兰20 mg b.i.d. 口服, 效果较好。③止泻药, 如蒙脱石散、洛哌丁胺等可以在较短时间使大便性状向固体化转变, 并减少便次, 减轻患者排便不适感[5, 6], 这样可使患者不良情绪好转。经上述治疗连续1个月, 效果良好者9例, 便次减少至1~3次/d, 排便不适感明显减轻;效果中等者7例, 便次减少至1~3次/d, 排便不适感有所减轻, 但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肛门、肛周痛, 便意不尽、肛门坠胀感有所减轻;效果较差者3例, 但便次均可减少至患者能耐受的程度, 排便不适感无减轻。经半年以上随访, 所有患者均无发生其他病变。
1. 6. 2 对照组仅予以止泻药蒙脱石散1袋(3 g), 3次/d口服、洛派丁胺2 mg, 1次/d口服, 并视有无上消化道功能障碍予以伊托必利等, 且不加用抗抑郁剂。本组病例中功能性腹泻者23例, 经治疗1周后腹泻症状常迅速好转, 但所有病例于停药均不到3周又复发, 常反复用药, 随访半年内均不能彻底解决, 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73例D-IBS患者中, 轻度腹泻者12例与中度腹泻者50例, 治疗效果与功能性腹泻者相同, 停药后3周内复发率较高, 随访半年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所加重;对重度腹泻者效果均差, 除排便次数有所减少外, 排便不适感均不能减轻。
1. 7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两组患者均于6个月时依据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三方面及是否复发评介疗效。无效: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均无改变。有效:排便次数较前减少、大便性状较治疗前水分减少、排便不适感减轻, 复发于半年内少于2次。显效:排便次数基本1次/d、大便性状成形、排便不适感消失, 无复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8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2 0 4(18.1) 18(81.8) 22(100.0)a
对照组 23 15(65.2) 6(26.1) 0 6(26.1)
注:a, P<0.05
2. 2 两组D-IBS 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D-IBS 6个月时总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7 3(3.9) 54(70.1) 20(26.0) 74(96.1)a
对照组 73 60(82.2) 13(17.8) 0 13(17.8)
注:a, P<0.05
3 讨论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 粪质稀薄, 粪便含水量>80%, 容量或重量增多, 或排脓血便, 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2]。但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异、家庭影响等因素, 不同患者对“腹泻”的理解不同, 主诉“腹泻”者不一定符合医学概念上的“腹泻”[1]。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轻度, 以至许多中度腹泻并不都需要治疗。而在基层医院, 或者是非消化科医生则往往未加仔细研判就下了“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的诊断, 给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和不正确的治疗。
本症多有精神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 甚至在长期就医过程中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 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按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仍然是治疗D-IBS的主要原则[7]。“腹泻”症状影响和困扰患者。而这种影响和困扰很大方面决定于患者对此症状的认知。3次/d左右的排便, 且于餐后发生, 大便性状稍稀烂。如完全排除器质性病变, 那么程度不严重的、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的排便不适感, 是否药物治疗也应该取决于患者的认知程度, 也就是患者自己对这些症状的评价。多数学者主张对D-IBS实行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原则, 而决不应简单地、一刀切地服用一些止泻药、消炎药即可。加强疾病教育, 使医患共同面对疾病, 使患者对自身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症状出现有正确的认知, 对疾病本身良性过程的认知, 有助于化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利于缓解症状[8, 9]。
本研究对该类疾病的腹泻首先进行程度分级, 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次按照分级进行个体化治疗, 也就是按照腹泻程度分级进行阶梯治疗。如上所述, 在本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患者(20%)是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的, 只需科学充分地解释和沟通即可。仅少部分患者需要服用止泻药以及较长疗程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占大多数的患者无需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药物治疗(这一点需明确向患者和家属说明), 而只需要治疗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肛门或肛周痛, 和焦虑/抑郁障碍及其引起的自主神经症状等。随访的结果也说明相当部分这样的患者当腹泻以外的症状好转时, 腹泻也会不同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 Douglas A.Drossman, MD.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柯美云, 方秀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35-436, 463-464.
[2] 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
[3] 柯美云, 方秀才.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临床实践和难点.胃肠病学, 2010, 15(4):197-199.
[4] 陈爱锦, 王承党.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胃肠病学, 2012, 17(10):630-631.
[5] 董卫国, 姚萍, 梁列新,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循征治疗.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4):68-71.
[6] 王玮, 王天.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临床荟萃, 2009, 24(3):266-268.
[7] 孙涛.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1, 17(14):2143-2145.
[8] 刘新光.关于肠易激综合征概念的几点认识.胃肠病学, 2009, 14(5):258-259.
[9] 柯美云.积极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胃肠病学, 2012, 17(2):258-259.
[收稿日期:2014-03-14]
1. 6. 2 对照组仅予以止泻药蒙脱石散1袋(3 g), 3次/d口服、洛派丁胺2 mg, 1次/d口服, 并视有无上消化道功能障碍予以伊托必利等, 且不加用抗抑郁剂。本组病例中功能性腹泻者23例, 经治疗1周后腹泻症状常迅速好转, 但所有病例于停药均不到3周又复发, 常反复用药, 随访半年内均不能彻底解决, 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73例D-IBS患者中, 轻度腹泻者12例与中度腹泻者50例, 治疗效果与功能性腹泻者相同, 停药后3周内复发率较高, 随访半年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所加重;对重度腹泻者效果均差, 除排便次数有所减少外, 排便不适感均不能减轻。
1. 7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两组患者均于6个月时依据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三方面及是否复发评介疗效。无效: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均无改变。有效:排便次数较前减少、大便性状较治疗前水分减少、排便不适感减轻, 复发于半年内少于2次。显效:排便次数基本1次/d、大便性状成形、排便不适感消失, 无复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8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2 0 4(18.1) 18(81.8) 22(100.0)a
对照组 23 15(65.2) 6(26.1) 0 6(26.1)
注:a, P<0.05
2. 2 两组D-IBS 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D-IBS 6个月时总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7 3(3.9) 54(70.1) 20(26.0) 74(96.1)a
对照组 73 60(82.2) 13(17.8) 0 13(17.8)
注:a, P<0.05
3 讨论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 粪质稀薄, 粪便含水量>80%, 容量或重量增多, 或排脓血便, 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2]。但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异、家庭影响等因素, 不同患者对“腹泻”的理解不同, 主诉“腹泻”者不一定符合医学概念上的“腹泻”[1]。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轻度, 以至许多中度腹泻并不都需要治疗。而在基层医院, 或者是非消化科医生则往往未加仔细研判就下了“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的诊断, 给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和不正确的治疗。
本症多有精神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 甚至在长期就医过程中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 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按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仍然是治疗D-IBS的主要原则[7]。“腹泻”症状影响和困扰患者。而这种影响和困扰很大方面决定于患者对此症状的认知。3次/d左右的排便, 且于餐后发生, 大便性状稍稀烂。如完全排除器质性病变, 那么程度不严重的、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的排便不适感, 是否药物治疗也应该取决于患者的认知程度, 也就是患者自己对这些症状的评价。多数学者主张对D-IBS实行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原则, 而决不应简单地、一刀切地服用一些止泻药、消炎药即可。加强疾病教育, 使医患共同面对疾病, 使患者对自身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症状出现有正确的认知, 对疾病本身良性过程的认知, 有助于化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利于缓解症状[8, 9]。
本研究对该类疾病的腹泻首先进行程度分级, 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次按照分级进行个体化治疗, 也就是按照腹泻程度分级进行阶梯治疗。如上所述, 在本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患者(20%)是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的, 只需科学充分地解释和沟通即可。仅少部分患者需要服用止泻药以及较长疗程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占大多数的患者无需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药物治疗(这一点需明确向患者和家属说明), 而只需要治疗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肛门或肛周痛, 和焦虑/抑郁障碍及其引起的自主神经症状等。随访的结果也说明相当部分这样的患者当腹泻以外的症状好转时, 腹泻也会不同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 Douglas A.Drossman, MD.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柯美云, 方秀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35-436, 463-464.
[2] 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
[3] 柯美云, 方秀才.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临床实践和难点.胃肠病学, 2010, 15(4):197-199.
[4] 陈爱锦, 王承党.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胃肠病学, 2012, 17(10):630-631.
[5] 董卫国, 姚萍, 梁列新,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循征治疗.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4):68-71.
[6] 王玮, 王天.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临床荟萃, 2009, 24(3):266-268.
[7] 孙涛.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1, 17(14):2143-2145.
[8] 刘新光.关于肠易激综合征概念的几点认识.胃肠病学, 2009, 14(5):258-259.
[9] 柯美云.积极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胃肠病学, 2012, 17(2):258-259.
[收稿日期:2014-03-14]
1. 6. 2 对照组仅予以止泻药蒙脱石散1袋(3 g), 3次/d口服、洛派丁胺2 mg, 1次/d口服, 并视有无上消化道功能障碍予以伊托必利等, 且不加用抗抑郁剂。本组病例中功能性腹泻者23例, 经治疗1周后腹泻症状常迅速好转, 但所有病例于停药均不到3周又复发, 常反复用药, 随访半年内均不能彻底解决, 且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有所增加。73例D-IBS患者中, 轻度腹泻者12例与中度腹泻者50例, 治疗效果与功能性腹泻者相同, 停药后3周内复发率较高, 随访半年焦虑/抑郁情绪均有所加重;对重度腹泻者效果均差, 除排便次数有所减少外, 排便不适感均不能减轻。
1. 7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两组患者均于6个月时依据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三方面及是否复发评介疗效。无效:排便次数、大便性状、排便不适感均无改变。有效:排便次数较前减少、大便性状较治疗前水分减少、排便不适感减轻, 复发于半年内少于2次。显效:排便次数基本1次/d、大便性状成形、排便不适感消失, 无复发。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8 统计学方法 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两组功能性腹泻6个月时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22 0 4(18.1) 18(81.8) 22(100.0)a
对照组 23 15(65.2) 6(26.1) 0 6(26.1)
注:a, P<0.05
2. 2 两组D-IBS 6个月时疗效对比, 见表3。
表3 两组D-IBS 6个月时总疗效对比[n(%)]
组别 n 无效 有效 显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77 3(3.9) 54(70.1) 20(26.0) 74(96.1)a
对照组 73 60(82.2) 13(17.8) 0 13(17.8)
注:a, P<0.05
3 讨论
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 超出原有的习惯频率, 粪质稀薄, 粪便含水量>80%, 容量或重量增多, 或排脓血便, 病程在2个月以上者称为慢性腹泻[2]。但由于文化背景、地域差异、家庭影响等因素, 不同患者对“腹泻”的理解不同, 主诉“腹泻”者不一定符合医学概念上的“腹泻”[1]。功能性胃肠病中的轻度, 以至许多中度腹泻并不都需要治疗。而在基层医院, 或者是非消化科医生则往往未加仔细研判就下了“结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的诊断, 给患者造成了心理负担和不正确的治疗。
本症多有精神心理障碍, 如焦虑/抑郁, 甚至在长期就医过程中有不愉快的就医经历, 因此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按疾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按主要症状进行对症治疗仍然是治疗D-IBS的主要原则[7]。“腹泻”症状影响和困扰患者。而这种影响和困扰很大方面决定于患者对此症状的认知。3次/d左右的排便, 且于餐后发生, 大便性状稍稀烂。如完全排除器质性病变, 那么程度不严重的、对工作生活影响不大的排便不适感, 是否药物治疗也应该取决于患者的认知程度, 也就是患者自己对这些症状的评价。多数学者主张对D-IBS实行个体化、综合性治疗原则, 而决不应简单地、一刀切地服用一些止泻药、消炎药即可。加强疾病教育, 使医患共同面对疾病, 使患者对自身胃肠道的生理功能、症状出现有正确的认知, 对疾病本身良性过程的认知, 有助于化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利于缓解症状[8, 9]。
本研究对该类疾病的腹泻首先进行程度分级, 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其次按照分级进行个体化治疗, 也就是按照腹泻程度分级进行阶梯治疗。如上所述, 在本组病例中有相当部分患者(20%)是不需要任何药物治疗的, 只需科学充分地解释和沟通即可。仅少部分患者需要服用止泻药以及较长疗程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占大多数的患者无需对“腹泻”这一症状进行药物治疗(这一点需明确向患者和家属说明), 而只需要治疗其他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肛门或肛周痛, 和焦虑/抑郁障碍及其引起的自主神经症状等。随访的结果也说明相当部分这样的患者当腹泻以外的症状好转时, 腹泻也会不同程度的缓解。
参考文献
[1] Douglas A.Drossman, MD.罗马Ⅲ:功能性胃肠病.柯美云, 方秀才译.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35-436, 463-464.
[2] 陈文彬, 潘祥林.诊断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43.
[3] 柯美云, 方秀才.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的临床实践和难点.胃肠病学, 2010, 15(4):197-199.
[4] 陈爱锦, 王承党.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症状重叠中的作用及其机制.胃肠病学, 2012, 17(10):630-631.
[5] 董卫国, 姚萍, 梁列新,等.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循征治疗.中国临床医生, 2013, 41(4):68-71.
[6] 王玮, 王天.肠易激综合征的药物治疗进展.临床荟萃, 2009, 24(3):266-268.
[7] 孙涛.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1, 17(14):2143-2145.
[8] 刘新光.关于肠易激综合征概念的几点认识.胃肠病学, 2009, 14(5):258-259.
[9] 柯美云.积极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胃肠病学, 2012, 17(2):258-259.
[收稿日期:2014-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