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及防范

2014-07-07郭亚东沈世强杨康贤

关键词:风险防范信贷商业银行

郭亚东+沈世强+杨康贤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一直以来以存、贷业务为主,信贷业务是主要收益来源,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已成为目前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商业银行如何做好信贷风险防范,使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是一个紧迫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 信贷 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活动日趋多样化、普遍化,信贷风险伴随着信贷业务的发展逐渐成为焦点问题。银行放出去的贷款,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而形成逾期或呆账,使银行蒙受损失层出不穷。在金融市场不断对外开放的今天,商业银行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确保信贷业务健康发展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

1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现状

据统计,2010年年末我国境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保持“双降”,由上一年年末的4973.3亿元降至4293亿元,不良贷款率由上一年年末的1.58%降至1.14%,到2013年12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5921亿元,比年初增加993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巨额不良贷款不仅使信贷资金循环严重受阻,而且成为我国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障碍,这种状况不仅威胁到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及信贷业务的稳定运行产生了巨大威胁,且银行业务的高负债经营,也存在着加大风险和危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可能性。

本文从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成因着手,提出了防范信贷风险防范措施。

2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所在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几乎是与信贷业务相生相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商业银行自身风险

2.1.1 银行员工素质风险。银行信贷人员因个人原因导致的风险。信贷人员个人素质包括业务素质和品德素质两个方面。业务素质方面存在信贷人员包袱过重,常常为了完成贷款任务,对一笔贷款大多只是审查企业的合格性、合法性,并不对其贷款信用做科学的评价和预判,从而造成不良放贷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次,信贷人员在信贷业务审查、办理、放贷过程中难免存在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造成银行利益受损的可能性。且银行品德素质较差的信贷人员为了一时的私利,如:拿回扣等以贷谋私的道德风险造成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2.1.2 银行管理风险。我国商业银行起步晚,信贷风险操作程序、管理方法和信用评价机制都不够成熟和规范,尤其是银行在贷款管理业务技能与方法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风险管理和贷后风险处理方面较为薄弱。如:信贷授信评价体制不健全、操作程序不规范等都容易给不良借款人钻了空子,造成银行遭受损失;其次,商业银行由于内部缺少监督部门,信贷权力集中,对一些高风险、低信用的“关系户”来说贷款程序的权威性难以坚持,造成银行受损的可能性;第三,银行向借款人放贷后期管理大多走过程、流于形式,对放出去的贷款没有专门的部门进行定期风险评估,对已经存在风险的借款人和款项没有应急预案和措施,甚至包庇、隐瞒,处理不良贷款不及时给贷款的回收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2.2 商业银行外部风险

2.2.1 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包括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和经济市场风险。自然风险是指借款人因自然的原因,如:自然灾害等导致经营失败、自然人受害无力偿还贷款的可能性;政策性风险是指每一种信贷业务的开办和发展都以相应的信贷政策作为前提,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贷业务有时很难与信贷政策的变化相适应,一些信息不对称,造成银行存在信贷风险的可能性;经济市场风险是指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因经济市场体制变化造成生产经营亏损、被市场淘汰等造成无力偿还贷款给银行受损的可能性。

2.2.2 借款人风险。借款人作为银行贷款的主体,由于自身素质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一方面,借款人从银行放贷开始就对贷款不考虑偿还或逾期偿还;另一方面,借款人在经营过程中由于自身管理、决策因素以及员工个人业务素质等方面造成企业生产亏损或是国家限令停产、关闭和撤并以及生产经营给他人造成损失而承担了经济赔偿等原因使借款人受到经济损失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给银行使银行受损的可能性。

2.2.3 金融监管和银行间联动机制不健全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金融监管力度和法制都不健全,人民信用度较低、法律意识淡薄,且银行与银行间、银行各部门间缺乏整体的联动机制,各银行、各部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地办理信贷业务,对一些不良借款人没有形成统一的信息互通,借款人存在多家银行投贷或透支加大银行风险的可能。

3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策略

信贷风险防范是信贷业务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做好信贷风险防范有助于我国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

3.1 完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部管理机制

3.1.1 加强信贷人员业务培训和岗位稽查制

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存在业务素质和道德风险,应采取对信贷人员,特别是岗位、部门负责人实行定期业务技能培训和岗位评定,并将贷款的每一环节的责任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严格划分各级信贷人员的工作职责。实行分级管理、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原则,各级行长负责人应对本级银行的贷款和收回负全部责任。各级行长贷款资产经营质量的好坏,应作为判断其绩效的重要依据之一。对于业务技能不熟练,评定不合格的信贷人员、负责人、行长应及时调岗,对于调离信贷岗位的人员必须进行离任稽查,堵住浑水摸鱼、捞一把走人的可能。

3.1.2 实行信贷人员岗位轮换制

商业银行信贷部门负责人、信贷人员岗位要定期轮换,因银行贷款任务重,潜在道德风险大,为防止一手遮天,长期隐瞒、掩盖问题,甚至贷款经营自己“自留地”、以权谋私的情况出现,应采取岗位轮换制,对岗位轮换的人员同时进行上述所说的离岗稽查,对稽查出有信贷风险的款项及时进行处理和追回。岗位轮换制能有效杜绝信贷人员、负责人或是行长在信贷过程中牟取私利的风险。

3.1.3 建立审贷分离和分级审批制度endprint

商业银行信贷权力集中,存在着大量信息干扰和“关系户”风险存在。因此,商业银行应实行审贷分离制度和分级审批制度。银行应将信用贷款的审查权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部门,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同时,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根据贷款业务量的大小、贷款风险度状况确定所属分行、支行的贷款审批、发放权限。对超过授信额或限额的贷款要求支行、分行必须上报上级银行进行审批,或对大额、疑难贷款成立专门的信贷委员会,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使贷款决策更加科学化。这种制度的建立会促进银行降低贷款风险,提高贷款质量。

3.2 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机制

商业银行应建立科学信用评价机制,放贷前根据借款人以往的经营、贷款、还贷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选择不同的贷款方式规避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可对不同的借款人采取不同的授贷方式。如:对资信可靠,偿还能力强,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充足的可考虑以信用贷款方式放贷;对资信和偿债能力一般,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一般的要考虑以担保、抵押贷款的形式放贷;对资信和偿债能力差,现金净流量和现金流量比率不充足的则要慎重考虑是否放贷,可采取风险性定价,即向借款人收取的贷款价格中加入风险损失补偿因素,适当提高贷款价格,用收取的风险价格来抵补发生风险的损失,或者果断拒绝贷款来规避银行风险。

3.3 进一步完善贷款担保制度

商业银行应结合我国出台的《担保法》,进一步完善信贷的担保制度,将信贷业务与担保结合起来。如:对一定额度以上、授信度低的贷款采取强制抵押、担保方式进行放贷,借款人所提供的抵押品合法且能够及时、顺利地变现;其次,对于一些长期、大额贷款可由信用度高的政府或政府组建的担保公司出面担保,这样能有效规避风险,降低银行受损可能。

3.4 实行贷款和保险相结合的贷款方式

在我国保险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商业银行可采取信贷与保险结合起来的贷款方式。可以将大额、长期的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某些险种、产品结合起来运作,或根据特定的大额、长期的贷款或授信度低的借款人制定专门的保险产品,要求借款人购买这种特定的保险产品后方可向银行申请贷款。实行这种贷款方式,有效规避了借款人发生意外、经营失败或连带责任等原因遭受损失造成无力偿还银行贷款时,保险公司可对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赔偿金,而这笔保险赔偿金又能足以偿还银行贷款的本息。

参考文献:

[1]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01.

[2]孙艳蕊.浅析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2011.02.

[3]李青.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J].2012.05.

[4]王洁.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研究[J].2011.02.endprint

猜你喜欢

风险防范信贷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融资融券业务对券商盈利及风险的影响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