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014-07-07吴美玲
吴美玲
摘 要: 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是一切以学生为核心,强调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对于学生主动分析历史现象,探究历史事件背后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促进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高中历史 主导性 探究式学习
一、引言
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导性能的发挥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吸收和接受,而是主动发现问题,在与老师互动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历史的兴趣,逐渐发现历史学习的规律对于当前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摆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通过增进学生之间的讨论,以问题教学为纽带,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营造浓厚的课堂氛围。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在教师的引导下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串联在一起,把历史学习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同时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和兴趣。
二、以问题为核心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近年来为了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思想,我校提出了“三问三学”的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我认为符合学生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式学习转变的教学原则,尤其是自问促学阶段,学生主动参与性表现得更加突出。通过提出与探究问题,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历史是过去发生的社会事实,历史与我们的生活实际存在密切联系,长期以来历史教学集中在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记忆上,很少通过历史知识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在实际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导致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过于肤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式的问题自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历史课堂变成学生的乐学平台。
三、自问促学阶段的实施及意义
(一)创设生活化、故事化情境,引发学生自问。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教学过程的生活化,贴近现实的案例和教学语言,让学生们更容易理解与接受。在故事化和生活化的情境中,学生变得更加放松,去掉了课堂的紧张感,让学生敢于大胆思考问题,敢想敢说,尤其是根据新的历史教材,以提供史料为主,结论观点较少,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和探讨。例如在教学《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这一课中,通过很多有趣的故事化案例,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情境引发思考和提出问题。例如在学习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的演变时候的案例:“古罗马大将恺撒进兵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当恺撒归国执政后(前49年),克里奥佩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向罗马法庭为自己和儿子申请罗马籍。”根据这一案例,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出问题,根据当时的罗马法这种情况能够通过申请,法律是如何规定的,随着历史的发展,这一法律规定是否是切实可行的。学生经过主动发问和思考,结合历史知识发现,罗马法规定了罗马公民的身份而不属于罗马公民的人自然不能申请这一国籍,但在法律层面上,在实际需求层面上随着领土和疆域的扩大,这一法律规定非常不适合对区域内的人口管理。在这一基础上引出了罗马法的从公民法到万民法的改革。通过创设故事化的情境,将罗马法这一枯燥的法律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深入了解了罗马法的内容。
教学《古希腊的民主政治》这一课时,我讲述了一个带有漫画的生动故事,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生动故事情节中思考和解决问题。故事是:“帕帕迪是雅典郊区的农民,今年30岁,是家中的男主人。今天他要雅典参加公民大会,虽然影响干农活,可是他还是愿意去。帕帕迪和妻子来到会场门口,会场门口的执勤人员冲着他喊道:‘喂!你的妻子不能进入会场!这天会议的第一个议程是投票选出民主妨碍者。帕帕迪有权投票,但他不识字,只好请旁边一个贵族代写,写了谁也不知道。最后里克听到大会宣布:贵族李维被放逐。公民大会结束后,帕帕迪通过抽签很幸运地成为五百人议事会中的一员。”故事结束之后,学生自然产生了疑问,首先男主人公为什么非常愿意参加这个公民大会,而为什么妻子不能参加,对于不识字的男主人让人帮助代写投票行使自己的权利,在雅典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这在法典当中是否有记载,代表怎样的政治变革。不识字的男主人为什么也可以作为议事人员被选举。通过生动的故事引发问题,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印象深刻。
(二)在对比和联系中展开对历史知识的质疑。
不仅要让学生敢于发问,还要善于发问,把握问题提出的具体时机,在理论分析环节让学生随时提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抓住有利时机提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通过对比和联系引发质疑,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问题的本质,掌握历史学习规律。如教学《辛亥革命》时,提到了孙中山在建立中华民国之后,制定了第一部法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我引导学生将这部法律与1787年美国的宪法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发问:通过两部法律的对比和分析了解临时约法的先进性和积极意义,熟知法律的内容,同时记住法律的核心思想。
(三)现场模拟,创新自问方式。
通过在模拟情景中应用历史知识,学生能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抽象和概括能力。高中生历史思考能力的高度和深刻性主要表现在,能够在复杂的历史问题当中抓住本质,并且能够以史为鉴,灵活运用知识。在课堂上模拟情景是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最佳平台,在教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让学生扮演法国总统富尔和法国议员,提问:你是通过怎样的程序担任这样的职务的?在担任这一职务的过程中,你拥有哪些权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深入到法律条文当中了解法国的权力架构和产生过程,分析共和整体的魅力。
(四)组织小组进行问题讨论。
随着历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历史教育更注重历史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思辨思维的发展,因此教材中多提供历史材料,而很少给学生固定的结论,不追求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教材和问题讨论过程中打开思维空间,期待学生碰撞出火花。标准答案对于学生而言反而是一种束缚,我在课堂上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和分辩,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拓展思路。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学生就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失败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以问题为核心,自己组织不同的论据证明这一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提高了历史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对于历史知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加深了对辛亥革命的记忆。
(五)以开放性问题为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同时树立历史观念,学会利用全局观念把握和评价历史事件,借古喻今,对现在生活学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设问测学阶段提出的问题都是以开放性为主。例如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中,“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是义和团运动当中曾经流传的一句话,学生通过材料中问题的分析自己找到原因,利用历史思维和分析方式,对每一句话中的主体进行分析,主观原因是合约,客观原因是鬼子闹中原,内外因共同作用导致民不聊生,从而引发了义和团运动。
(六)通过矛盾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矛盾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对矛盾观点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大胆表达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例如在教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时,提出:“有人认为:‘光荣革命是一场妥协,是历史的倒退。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场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那么,你认为该如何评价‘光荣革命呢?”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各抒己见,在争论过程中表达对此次革命的观点,同时举出很多例证材料证明论点,从辩论当中逐渐学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和分析历史。
四、结语
在历史课堂上贯彻实施三问三学的教学方式,根据调查咨询现实,学生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大大提高,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在问题回答方面从原来的不敢回答和不知道怎么回答,到有了思路,敢于对固有的历史问题提出不同观点,逐渐树立全局观,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分析判断能力。但是当前问题教学方法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尤其是在自问促学环节表现得非常强烈,老师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结合问题教学方式,注重问题设计的创新性和灵活性,让学生从问题中发现知识,提升自我。注重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梳理,实现问题教学与历史学习的最佳融合。
参考文献:
[1]朱汉国等.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s].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2.
[3]周小山主编.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M].上海:三联书店,1999:230.
[6]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人学出版社,2003.
[7]王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对比分析·高中历史[z].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