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
2014-07-07张耀文
张耀文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教师原有的一些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受到了新的冲击和新的挑战。如何更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总结,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学习效果 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动脑筋、下工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对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体会。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时,一上课,我便向学生提出该堂课的三个学习目标,也就是学习卡上的三个部分:1.了解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2.熟练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3.熟练运用公式简化运算。这样,上课开始学生心里便有了数,这节课如果把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就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事实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能力尚未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学生是没有能力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的,当然更无法确定学习重点,如果没有给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在学习时就没有目的、没有重点,更谈不上通过学习达到预定的目标了。因此,为了使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目的,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必须给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
二、情境引入,贴近生活,增强趣味性,提高学习兴趣。
我在新授“平方差公式”一节时是这样引入的:用影片描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狡猾的庄园主,把一块边长为x的正方形土地租给老实巴交的张老汉种植。一年后,庄主对老汉说:“我把这块地一边增加5米,另一边减少5米继续租给你,你也没吃亏,如何?”老汉一听,觉得是没吃亏,就答应了,回到家中,就把这事对邻居讲了,邻居却叹了口气,告诉他说:“你吃亏了!”老汉很吃惊,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认为老汉有没有吃亏呢?为什么?这样引入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很顺利地导入新课。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高于现实”,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如果脱离生活现实谈数学,数学给人感觉往往是枯燥、抽象的。因此,在新课引入时,要注意把知识内容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精心设问,一方面是学生关心的话题,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想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趣味性的知识总能吸引人,趣味性的问题总能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和深层次的思考。在新课引入时,多为学生提供一些数学史或其他有趣的知识,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创造动手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
现在的学生大都不喜欢死记硬背,也不喜欢乖乖地听老师讲授,他们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探索。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平台,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做一做,从中探索发现规律,并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的目的。这样,探索、合作交流、表达的能力就能更快地得到培养与提高,而且给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七年级下《等腰三角形》的教学时,我提供了这样的动手实践平台:将学生按每组4人分组,以组为单位按要求动手实践:1.制作等腰三角形纸片,并标上顶角、底角、腰、底边。2.把纸片对折,让两腰重叠在一起。3.提出问题;你们能发现什么?4.讨论你们的发现,写出结论。此要求提出后,学生有做纸片的、折纸片的、度量的、议论的……汇集成一片,课堂教学都呈现出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热烈气氛。他们纷纷展示各自的成果:1.两个底角相等,2.两腰相等,3.折痕是对称轴,4.折痕是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5.折痕把底边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但能对“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知识探索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都积极参与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亲身获得数学知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就会更深入,数学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有效课堂教学必须致力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笔者讲授《展开与折叠》一课,离下课还有5分钟,学生都在独立做作业,这时有一位智力一般,平时最不爱问问题的女学生举手请教我:“老师,您讲授的《展开与折叠》这一节内容我不太明白,尤其是正方体展开后的平面图形的一些规律我还是搞不清楚?”当时,我没有责怪她,而是耐心地给她讲解,并用制作成的正方体模型再让她动手操作。最后她懂了,我适时表扬了她,鼓励她以后有问题及时问。后来她成了个勤学好问的好学生,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师应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使学生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被批评,而是坚信自己的观点是受欢迎的。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心无疑虑,才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发展。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沟通交流。
五、开展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力与创造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如果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则要使学生确信有关的数学公式和定理,只要通过教师的计算与推理,便可向学生提供有力的证明,而不必像物理、化学、生物教学那样,非得花费较大精力做实验。然而,数学教学的目的绝非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数学实验通过学生操作、实验或试验,可培养动手能力、建模能力和应用意识,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在数学实验中,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旁观者和听众变成参与者、实践者,因此更容易对实验结果、产生结果的原因和新的知识、方法等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笔者从以上方面探讨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但是教学策略具有动态生成性、选择性、综合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等特点,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实际、学校条件等因素,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才能充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方国才主编.怎样教得精彩.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