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俗文化》课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

2014-07-07王芳

关键词:课外实践民俗文化有效教学

王芳

摘要: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要上好一门课有很多的因素和环节。但无论这些“因素和环节”有多少、是什么,它们所指向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学生在教师教学过程中有无兴趣,在教学结束后有无收获、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关键词:有效教学 民俗文化 兴趣 课外实践

0 引言

文化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关键环节,任何一个教学者和学习者都不应该忽视其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实现文化课教学的最大效益化呢?本文就以一堂留学生的文化课作为案例,对“文化课的有效教学”作进一步的分析。

1 案例描述

案例选择的是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汉语中级班的《中国民俗文化》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一课。

1.1 案例背景。该班学生共15人。其中14人来自老挝,1人来自泰国;9名女生,6名男生;13人最终学历为高中,2人具有大专以上教育背景。在上该堂课以前,所有学生均接受过13个月的汉语学习,学习科目包括汉语阅读、精读、听力、口语,已经完成汉语初级班的学习任务,具备一定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中国民俗文化》课为第二学年课程,每周2个课时,已经上课3个月,学生已接受并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春节》是这一阶段当中的一个教学子阶段,分3次课,前两次课每次2课时,每课时45分钟,教师连堂授课,每次课90分钟,一共4课时,180分钟;第3次为课外文化实践。全部教学环节在三周内完成。

1.2 具体案例描述。第一次课(2课时,90分钟):课堂PPT教学。教师用讲解、提问、展示相关教学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如下:

导课(8分钟):教师先以提问的方式对上一堂课《中国传统节日概述》进行复习和回顾;学生作相应回答。

PPT教学环节——上半段(45分钟):PPT依次展示春节的含义、起源和历史、“年”的传说、节前大扫除、贴春联、年画和窗花、购买年货、“饺子”的文化寓意、准备年夜饭及菜式的文化意义(如:年年有“鱼”)、守岁、“除夕”的意义、大年初一拜亲友、压岁钱,等等。

PPT教学环节——下半段(10分钟):教师提炼出春节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作重点讲解,即“包饺子”。在上一段教学过程中,已对“饺子”的文化寓意进行了教学,所以在下半段的时间里,教师主要安排了包饺子整个操作步骤的教学。PPT依次以图文并茂、先文后图的方式展示了和面、拌馅儿、擀皮、包饺子、煮饺子的整个过程。

视频欣赏环节(25分钟):依次播放与教学相关的视频让学生欣赏、学习,必要部分,教师作适当讲解。

作业布置与结语环节(2分钟):教师要求学生课后通过老师、朋友、书刊、网络、影视等途径收集与春节和春节期间中国传统活动有关的素材,每人准备一份《我了解的春节习俗(文化)》的讨论稿,不要求形成书面稿,下一次课作话题讨论。

第二次课(2课时,90分钟):课堂话题讨论。

讨论围绕“春节文化”而展开,主题《我了解的春节习俗(文化)》为上一次课所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必需围绕主题发言,每个学生发言时长在2-5分钟之间。学生发言的相关内容有:中国红、吃年夜饭的文化、春节庙会、春晚、春节穿新衣、放鞭炮、包饺子、舞龙和舞狮、压岁钱、老挝华侨过春节,等等。当所有学生发言结束后,开始讨论环节,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针对之前的话题互相提问。

第三次课:课外文化实践。实践内容——包饺子,实践地点——超市和教师家,实践时间——半天。

教师先带领全班学生一起到超市购买包饺子所需的材料之后到教师家去包餃子。包完、吃完饺子后,有学生询问现成饺子皮的保质期。他们想买了回国包饺子给亲朋好友吃。教师告知学生,现成饺子皮经不起长途跋涉,最好是根据课堂上教授的“和面”和“擀面皮”的方法回去自己做饺子皮。

最后,教师布置作业:课后每人写一篇《我们学包饺子》的作文,于下次上课时交给老师。

2 案例分析

2.1 优点:①文化教学中不丢语言技能的训练。《中国民俗文化》是留学生汉语语言班的课程之一,其设置的主要宗旨还是为语言教学服务。所以在文化课的教学过程中,语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同样也是不能忽视的。该案例中,教师在“PPT教学”、“话题讨论”和“文化实践”三个环节分别运用了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学生作话题发言、课堂讨论、文化实践后写作文等多种形式,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穿插了汉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言技能训练。②多种教学方法交叉使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运用了问答、讲解、图示、举例、“以已学带动新知”、类比、图译、讨论、实作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图、文、声、影并茂,实作性强,深入浅出。如:多媒体教学材料(图片、音频、视频)的使用和举例法使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知识点;“以已学带动新知”、类比、图译法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生词;话题讨论法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深度认知和感悟。③向教学要“质”,而非盲目追求“量”。教学只一味追求“量多”,而不顾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会导致无效教学的产生。特别针对课时量少,内容又比较艰涩的文化课教学更是如此。在此案例中,教师首先选择了放弃教材——北语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文化》。因为经过一年的使用,教师认为该教材难度偏高,不适合该校学生的学情。④留意反馈信息,并以之指导教学。教师注意在每个教学环节接收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及时作应对处理,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益化。⑤注重文化教学与环境的有效结合。首先,教师亲自带学生到超市购买包饺子的相关材料,而不是列出清单让学生自己去购买,是为了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汲取更丰富的文化养料,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识。其次,教师带学生到自己家里去包饺子,既能让学生更直接地融入中国人的家庭,感受中国文化,也能让学生在真正的中国文化氛围中,体验“包饺子”这一中国文化活动。⑥语言教学时不“即时”纠错,而文化实践时则及时纠错。案例中,在PPT教学环节,当学生朗读文章有发音不准或读错现象时,教师没有打断学生,而是在学生朗读完毕后进行纠正,并注意纠错方法。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朗读的连贯性,又照顾到了学生的自尊心。而在文化实践环节,在学生包饺子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学生,当发现不对的地方及时为学生纠正”。这样能有效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和正确性,能确保学生真正学到、并学好“包饺子”这一文化手艺。

2.2 缺点:①没有教材。虽然教师根据学情自编了相关的文字内容,并通过PPT呈现,但这样的教学效果毕竟不能与教材教学相提并论。仅依赖PPT的无教材式教学,缺少了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多揣摩、课后复习的必要学习阶段,势必会对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②教学时间过长。《春节》作为一个教学内容,耗时三周才完成,每次课之间间隔一周的时间,容易使学生造成知识结构的断层,导致学生遗忘率的升高,直接影响教学效果。③教学空间跨度过大。由于教学场地本身存在的缺陷,几个教学环节不得不分开进行。理论教学和讨论环节在教室里进行,文化实践环节就转战到了超市和教师的家中。这样,不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拖长了教学时间,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④文化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不完整。在文化实践环节,教师没有完全教授包饺子的全过程,之中省略了“和面”、“擀皮”和“拌馅儿”的步骤,使学生不能完整了解到饺子的文化和学习到包饺子的技能。由于缺少了这三个步骤的教授,也连带忽略了一些细节问题,如包饺子时面粉的种类。试想,如果学生希望回国以后包饺子给家人品尝(案例中,学生已有这样的需求),而当地又没有现成的面皮和肉馅,学生将很难做出正在真正的饺子;如若学生要自己和面,在选择面粉时可能也会出现问题。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

3 改进对策

3.1 保证教学中有合适的书面材料,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找不到适合的教材,教师(或教研室)应尽量“量身”编著符合自己学校校情和学生学情的校本教材。倘若受到时间、经费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实施,退而求其次,也应该编撰出相关教学内容的文字材料,并以纸制形式印发给学生。这些都能方便于学生预习、学习、复习,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教学过程是在学生人手一台电脑的多媒体教室进行,那么,不用纸制文字材料也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布置合理的课后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学习任务,有效衔接间隔较长的两次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课程课时少,教学时间间隔过长,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尽量减少由此而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更有效地衔接同一个教学主题前后两次的教学内容,教师因根据已上过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并结合下一次课的教学布置合理的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温故知新”,并为下一次课做准备。

3.3 针对文化课教学,应配备专门的教学场地。文化课涉及面非常广,特别是中国民俗文化,不仅包括书法、国画、剪纸、中国象棋等相对文静的部分,还包括武术、京剧等动作比较大的活动,更有诸如包饺子、包粽子、做中国菜等需要一些特殊用具的教学。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和经费开支,同时更有效地利用教学设备,同一个教学主题应在一段相对持续的教学时间内,在同一个场地完成。如:前半段为理论知识教学,后半段为实践教学。这就对文化课教学的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一个相对宽敞的空间;其间应配有一套完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最基本的厨房设备、仓储柜等;课桌椅应易于搬动,教学时呈U形摆放……这样势必会带来文化课教学的最大效益。

3.4 文化课教学的教师,在尊重文化本身的同时,应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于文化实践环节教学过程的不完整,可能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教师了解文化活动的全部过程(如:包饺子的整个过程),但在教学时有意避开了比较麻烦的步骤(如:包饺子中的“和面”、“擀皮”和“拌馅儿”)。这是对文化本身不尊重的表现。其二,教师对文化活动的整个过程了解得不清楚。这是教师自身文化积累不够的表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必将给学生学习和了解相关文化形成阻碍。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文化课的教学效果,教师不仅需要尊重所要教授的文化,更要努力提高相关的文化素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整个《春节》的教学过程,教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教学在轻松、愉悦的节奏下进行。学生训练到了汉语听、说、读、写、理解等方面的语言技能,学习并了解了有关春节各种文化背景和文化现象,还掌握了春节中一个重要的文化活动“包饺子”的方法。虽然尚存需要改进之处,但总体而言,《春节》一课符合有效教学的理论,应该可以纳为《中国民俗文化》课有效教学的范例。

参考文献:

[1]臧胜楠.论语文课堂中的民俗文化教学策略[J].教育文化论坛,2013(1).

[2]徐韵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教学[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3).

[3]史健.从传统民俗文化中汲取语文教学营养的有效途径[J].科学大眾(科学教育),2011(4).

[4]江玲娜.浅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

基金项目: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基金项目(XZY1203)。

猜你喜欢

课外实践民俗文化有效教学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升的几点措施
略谈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浅谈高中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加快中职会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有效性研究
听障生课外生活实践探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