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视野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探析
——以某部属大学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为例
2014-07-07辛丽清乔连全
辛丽清 乔连全
信息不对称视野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探析
——以某部属大学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为例
辛丽清 乔连全
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高校课堂教学之中,且具有难以消除的特性。它是课堂教学存在的前提,也是影响高校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障碍。通过对高校课堂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理论的解读,结合某部属院校的期中教学检查工作的案例,对高校课堂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形式、构成原因进行了探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高校课堂教学信息相对对称的措施。
信息不对称;高校课堂教学;相对对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便捷地从各种渠道获取多元化的学习信息,这给高校的课堂教学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巨大挑战,加剧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走进高校课堂,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学生上课时间玩手机、玩ipad、看课外书、做其他科目作业、睡觉、窃窃私语等现象屡见不鲜。某部属X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检查工作通过选派教学督导专家与各个院系的学生代表进行座谈,发现许多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感到不满意,不少学生反映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单调乏味,课后没有收获,只是为了修学分而上课。课堂教学是高等教育的前线阵地,是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师生之间信息传递的不对称性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探析“信息不对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表现、主要原因,提出实现师生之间信息相对对称的策略,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其中,理论意义在于以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对高校课堂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完善高校课堂教学的跨学科理论研究基础。实践意义在于以某部属大学作为具体研究对象,为实现高校课堂教学信息相对对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也供其他高校参考和借鉴。
一、高校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概念,源自于阿克洛夫(Akerlof)于1970年提出的旧汽车市场分析模型,之后被西方经济学家引入经济研究领域。〔1〕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r)、迈克尔·斯宾(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同时荣获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此后,信息不对称理论便广泛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这一理论运用到经济领域是指在不完全信息市场上,相关信息在参与人双方之间的不对称分布,即一方拥有、另一方不拥有信息及其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市场运行效率问题。〔2〕此理论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中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在课程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教学信息的不对称分布及其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
信息不对称给人们带来的风险损失主要有两个方面,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3〕不利选择又称逆向选择,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通过给学生指定与自己教参不一致的教材和参考书目,有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集,凸显信息优势。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教师利用自身教学经验和知识储备优势,在讲授过程中只讲授自己最擅长的部分,对于自己的知识“盲区”避而不言,也不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利于学生全面汲取知识。
信息不对称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普遍性表现为由于信息普遍存在,信息的传输也是普遍存在的,新的信息不断产生,新的信息不对称同样是不断存在。绝对性表现为伴随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规律,信息传递表现为由不对称向对称不断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人们掌握信息的滞后性决定了信息对称则是相对的、暂时的,人们可以通过收集信息减少信息不对称,但无法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
高校课堂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信息源的教师在既定的教学时间内传递了什么信息,传递了多少信息,以及作为信宿的学生接受了哪些信息,接受了多少信息,这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是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最终达到缩短或消除师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相对对称。
二、信息不对称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表现
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决定了其广泛存在于高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具体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一)师生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
图1 教师知识集=学生知识集
在教师知识集等于学生知识集的状态下,教师所了解、掌握并准备用于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与学生已经知道和掌握的知识信息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开展的课堂教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多余。对教师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意味着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效劳动或低效劳动。教师不仅难以体验到教学的成就感,也是一种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对学生而言,这样的课堂教学没有任何意义,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煎熬过程,是一种时间的浪费。〔4〕X大学本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中就有学生在座谈会上反映,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会念PPT,缺少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所讲的知识太过基础,有些甚至是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的内容,还拿到大学课堂里来教,希望教务部门取消开设这种含金量低,占用学生学习时间的课程。
(二)师生之间的信息完全不对称
图2 教师知识集≠学生知识集
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完全不对称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某一课程内容或专题内容方面的知识集大小差别很大且完全不重叠。从教师讲课的角度来看,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越大,教师的优势就越明显,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内容的弹性和余地就越大。但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这样一种信息完全不对称未必就好。信息交流本来就是关系到信息发送者和信息接受者双方的事情,信息交流的结果不仅取决于信息发送者发送信息的多寡优劣,还取决于信息接受者接受程度和消化程度。在某部属大学的此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中,也有学生反映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例如在大类培养阶段对文科学生讲解与理科学生同样的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本身就晦涩难懂,加之教学方式多以“填鸭式”为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即便教师再“满腹经纶”,学生也不知所云。
(三)师生之间的部分信息不对称
教师知识集部分大于学生知识集,即师生之间的信息部分不对称,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信息不对称状态。这种状态指教师的相关知识集大于学生的知识集,同时双方的知识集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重叠。师生之间的知识重叠部分是双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信息交流的基础,教师知识集与学生知识集不重叠的部分确立了课堂教学存在的意义。X大学此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显示,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到了广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和青睐,但是对于一些资优学生来说,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满意度并不高。例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班的学生和国际化班的学生提出希望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够突出拔尖和国际化特色,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等期望。这就要求教师适当扩大不重叠部分的知识集,以便于更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探究的需求。
图3 教师知识集>学生知识集
表1 课程档案归档统计表
三、高校课程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成因分析
教师和学生之间课堂教学信息的不对称主要指对于某教学主题,教师与学生双方对该主题掌握的知识在量和质上的不一致性。〔5〕从课堂教学主体和外部教学环境来看,造成高校课堂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的主要成因如下:
(一)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是探讨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有思想、有主见的青年学生群体。大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扮演的角色主要应是“引导者”和“助手”,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获取知识、思考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就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教师想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必须有一缸水,而且是活水。〔6〕然而,大学教师日趋年轻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许多教师由于教学阅历浅、知识储备不足等原因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为其提供满意的教学服务。X大学此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中就有学生反映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有限,学生提供的问题迟迟不能解答;有些教师备课很认真,准备的教学材料很详实,但学生就是难以理解讲授内容,老师只能唱“独角戏”等,这说明教师的业务素质亟需得到提高。
(二)教师教学监督机制不健全
有研究表明,教师的道德风险与不利选择程度与教学监督约束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即对教师的教学监督程度越高,其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行为就越容易被发现,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负责任和偷懒的可能性就越低。〔7〕然而,教师这个职业目前还是“铁饭碗”,大部分教师没有失业和再择业的危机感,使得一些教师不思进取、得过且过。虽然许多高校设置了一些相应的监督机构及监督措施,如教学督导员制度、各种各样的评估措施等,这些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监督作用,但从整体看,部分监督措施由于缺乏制度保障而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X大学在此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中对1110门课程档案进行了检查。
从表1可以看出,本科教学管理中的课程档案监督存在较大的完善空间,其中共有278门课程缺少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占所检查课程的25%;有212门课程缺少教材及相关辅导资料,占所检查课程的20%;有430门课程存在课程考核资料不完整问题,占所检查课程的39%;有186门课程缺少课程建设有关材料的问题,占所检查课程的17%。这样的检查结果不容乐观,教学督导专家建议学校教务部门要对以上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监督管理举措。
(三)缺乏师生互动的信息交流平台
X大学本次期中教学检查工作发现,由于缺乏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带来诸多信息不对称问题,如教师教学信息的“私有化”现象严重,具体表现为部分教师不按要求在开课前公布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考核要求。学生从选课开始到上课结束对课程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教材选用不公开,部分教师给学生选用的教材与自己使用的教材不是一个版本。在课堂教学时,完全以自己拥有而学生没有的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教学的内容随意性大,教师控制权过大。再如师生之间的“信息鸿沟”较深,具体表现为,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进程中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教学弹性差,一味地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授课,学生则找不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的途径来寻求学习帮助。这些都加深了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障碍,致使出现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服务适销不对路,教师的教学服务不收欢迎,学生的能力难以提高。
五、推动高校课堂教学信息相对对称的若干举措
(一)拓宽教师发展途径,提升业务素质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大部分信息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实现共享。因此,就特定的课堂教学内容而言,教师的知识集要与学生的知识集拉开距离变得越来越困难。要拉开与学生部分重叠的知识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指出:“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说,只有自己清楚的东西,才能给别人讲清楚。〔8〕一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即时地更新自身知识。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集,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争取始终保持与学生知识集的适度差距,避免出现由于教师的信息储备量不足而引起的师生之间的信息完全对称。另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意识,在共同知识的基础平台上,用自己独特新颖的思想、观点去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规范道德行为,正确处理个人与学生、物质与精神等诸多关系,利用网络信息媒体优势和现代化教育手段,使信息传播和交流更为快捷、准确,最大程度地遏止不利选择,降低道德风险。
(二)完善教学监督体系,加大教学监督力度
一方面,学校要建立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和教学考核的配套组织体系,并进行明确分工。教学督导机构主要通过听课、评课、反馈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监督检查。教学检查机构则对教学纪律、教学效果等进行监督检查。教学考核机构主要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非教学活动进行综合考核,然后将结果和相关建议反馈给教师本人和所在教学部门。另一方面,学校要构建由领导监督和广大师生群体监督组成的监督网络。〔9〕领导监督主要指校院两级的领导监督,要充分发挥校院两级领导在课堂教学监督中的权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监督效果。同行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可以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激励教师的成就动机和创造精神。〔10〕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直接的见证人,最具发言权,对课堂教学的评价也比较客观准确。可以通过建立教学教案评价体系让学生明确要学的内容,知道哪些教师讲到了,哪些没讲到,避免因教师个人的原因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知识。〔11〕
(三)建立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师生互动
通过建立多元化的网络教学信息交流平台,例如QQ群、微信群、公共邮箱等,实现教学信息公开和共享,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距离。一方面,教师要通过平台将教学大纲、教学教案、教学进度表等相关信息公开,不仅便于学校教学监督部门建立和实施系统、规范、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也可以通过平台获悉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在平台上获取信息,了解课程目标、课程计划、课程作业等情况,以做好课前准备,这也可以督促教师课前认真备课,查阅大量的相关教学参考资料,掌握最新相关知识,整理自己的创新思想和观点,主动创造适当的信息不对称,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力。在数字化网络教学信息平台上,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和谐、宽松、活跃的交流氛围。〔12〕师生之间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互动交流,进行学术探讨,思维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
总之,虽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客观存在,并且这种不对称性具有难以消除的特征,但只要相关教学部门、教师和学生携起手来,并肩作战,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缓解这一问题,就能实现师生之间课堂教学信息的相对对称,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从整体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学生、教师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共赢”。
〔1〕George A Akerlof.The Market for“Lemons”:Quality Uncertainty and the Market Mechanism〔J〕.The Qualit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0,84(3):400-500.
〔2〕〔4〕尚新丽.课堂信息不对称与教学效果分析〔J〕.河北科技图苑,2008(01):60-61.
〔3〕孙亮,柏静儒,蔡国伟.信息不对称与高等教育〔J〕.东北电力学院学报,2005(05):89-92.
〔5〕张炳林,杨改学.信息不对称理论之教学思考——成因、表征、模型、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10-14.
〔6〕乔旭宁,杨永菊,魏峰远.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和谐“教”“学”环境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0(06):120-122.
〔7〕〔9〕郭伟锋,林丽琳.实验教学中信息不对称研究〔J〕.管理观察,2008(17):130-132.
〔8〕栗洪武.信息不对称性在教学中的意义〔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6):130-135.
〔10〕华育涛.高校教师“道德风险”的防范与矫正〔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8),22:23.
〔11〕闫俊丽.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教与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4(05):24-25.
〔12〕胡峰,关熔珍.信息不对称环境下的“教与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02)108-109.
(责任编辑:郑芳)
辛丽清,云南保山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厦门361005);乔连全,山东德州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与高校课程论(厦门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