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域下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014-04-17黄侨彬茹晓冬陈少平
黄侨彬 茹晓冬 陈少平
一、中国梦的内涵与实现条件
(一)中国梦的内涵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发表讲话时提出了“中国梦”这个概念,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1〕在2013年3月17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他对中国梦的基本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即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2〕根据习近平对“中国梦”的阐发,我们可以把“中国梦”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提高社会幸福度;二是建成富强、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强国。潮平岸阔,风正帆悬,让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着我们的中国梦,展望未来。
1.“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第一要义
国家富强不仅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更是民族兴旺的首要依托。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而国家富强则是综合国力最重要的体现。国家富强包涵着国富与国强两方面。所谓国富是就经济发展程度而言,物质财富涌流。2013年,我国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为“中国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但是国强并不仅包含了国富的基本要求,而且比国富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国强是指国际社会体系中,拥有对他国施加影响所必须的军事能力、经济实力及文化、价值观、制度、生活方式等综合实力。
2.“民族振兴”是中国梦的重要目标
所谓民族振兴,是指国家角色的转变,即由世界文明的追随者转变成为引领者。泱泱中华,厚重的文化沉淀,历经百年沧桑,无尽的风雨苦楚,终于造就了今朝的幸福生活。在19世纪末西方列强疯狂地瓜分中国领土之际,孙中山先生明确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还有康有为、梁启超的“自振”等,其针对的都是中华民族排除外国入侵、自救自强。当前“民族振兴”基本要求是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更高追求提升是国际影响力。
3.“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价值原则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这些古语都统统反映了这一个共同的话题,那就是人民的重要性。党和国家带领人民经过艰苦的战争岁月,领导人民着手进行经济大开发,其最终的目标都是实现提高人民的社会地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胡锦涛同志则在科学发展观这一执政理念中,提出“以人为本”为核心。历代中央领导人均把“人民幸福”置于首位,显示了中国梦的最终落脚点和价值归宿。
(二)中国梦的实现条件
1.坚持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前提
中国道路是近现代中国经历风雨后探索出来的一条道理,那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走具有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肩负的历史使命。漫长的探索历程证明,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实现中国的强大复兴。
2.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灵魂所在
弘扬中国精神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促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而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推动力,只有弘扬这两种精神,才能使得整个中国一起走向世界,才能使整个中国朝气蓬勃。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要前提和保障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回首中国的奋斗史,一幕幕不朽的画面让我们唏嘘、让我们欢笑、更让我们自豪,让我们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凝聚中国力量是实现中国梦的必备条件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每一个人的梦想都与祖国的复兴之梦紧密相连。我们应当把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将个人梦想融入到中国梦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创造出来”。这不仅仅是对国家、民族未来的美好期许和展望,也是对社会中每个个体发展的殷切期望。有梦想是实现中国梦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实现中国梦美好蓝图的动力和基石。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必备条件,只有善于利用、把握和创造机会,才能铸就成功。机会对于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对于一个国家也当然如此。中国应把我现在的大发展机遇,才能够实现中国梦。梦想的实现离不开奋斗,机会的把握也离不开奋斗,梦想离开了奋斗成为空想,机会没有了奋斗便一文不值。
二、研究生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良性互动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人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4〕世界观是人们在处理社会关系,追求理想的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为人处世的导向。正如同人生的理想信念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命运,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也决定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方向。习近平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揭示了“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信念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良性的互动关系。研究生是优秀的学生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显成熟,其社会财富潜在创造力更为强大,所以实现研究生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良性互动具有深刻意义。
(一)研究生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
青年有梦则民族有望,青年追梦则国家昌盛。研究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优秀代表,是“中国梦”承载者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个人梦想的实现对于中华民族复兴之梦的实现至关重要。研究生是祖国和民族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关键力量,也已经是社会的生产力量,这是一个精英群体,他们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仅是他们个人命运的决定力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兴衰成败。〔5〕研究生的理想信念较之大学生,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他们不仅背负着民族未来的希望,还承担着知识创造者的重任,影响着下一代人。意识影响行为,且人都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生能够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能够成为社会的毁灭者。所以必须坚信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够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必须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把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引导到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去。
(二)中国梦是引导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方向标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习近平总书记用简单的话表达出了个人和祖国、民族之间的深刻的关系。“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每个中国人自我梦想的实现,同时,每个人包括高素质精英分子,自我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祖国的富强、民族的振兴。中国是每个华夏儿女安生立命之所在,国家的命运决定着个人的命运,祖国的强大和繁荣也与每个人发展密切相关。作为逐渐走向肩负建设祖国大任的研究生们,必须谨记历史教训,以祖国为荣,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必须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愤图强。
总之,“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集体理想,也是中华民族每个成员奋斗的最终归宿。中国梦所体现的价值观与研究生个人理想所应当具有的价值观之间有着深刻的契合性,即研究生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而中国梦是引导研究生理想信念的方向标。
三、把握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想特点
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想特点不可避免地受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和形势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握新时期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是在“中国梦”视域下增强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依据。
(一)务实功利,目标明确,政治倾向趋平稳
从总体上看,新时期我国研究生群体的政治倾向趋于稳定,大多数研究生能够坚持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他们热爱党和人民、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对重大事件的看法多能以国家大局为重,向往社会稳定,并且希望在积极的环境下实现自我发展。〔7〕
伴随着政治倾向的平稳发展,研究生的个体意识、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注重独立思考,对未来的目标明确,追求短期自我价值的实现,常常只讲实惠,避谈理想。在政治观上,由以前简单、朴素有时是狂热的政治追随逐渐转为目前的对政治降温、淡化、旁观,多数研究生群体把政治追求同自己的个人目标实现紧密结合了起来。〔8〕
(二)价值多元,理性选择,价值观日趋成熟
当今社会的发展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的并存,承认个人利益。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研究生群体比较容易但又有所选择地接受新的价值观念也是必然现象。〔9〕研究生文化层次较高,这种态势也带动了他们积极地思想、冷静地观察,一方面对从多方向来源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分析和选择,最终扬弃、兼收并蓄,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表现出了更强的理性;〔10〕另一方面由于多元化价值观导致的利益之争使他们更加谨慎地在权利与义务之间进行慎思权衡,这种理性的行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过激事态的发生。
尽管如此,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当代研究生群体的选择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价值观常常处于波动、摇摆和变化之中,他们在思想道德认识上的混乱、茫然、无所适从,是对价值观教育的严峻挑战,〔11〕如果不正确引导,研究生价值观发展难免会发生偏离正确方向的可能。
(三)视野开阔,思想活跃,网络舆论影响大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变化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当代研究生群体,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锐,易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为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
然而,一些不安定因素仍需高度重视。尤其是在新形势下,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普及,在开阔研究生视野与活跃其思想氛围的同时,研究生们的思想、价值等受网络舆论影响颇多。特别是近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进行文化传播,导致部分研究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西方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极易对西方文化产生了的认同感和亲近感。这种文化霸权势头,不仅严重影响着当代研究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以“中国梦”统领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
从目前情况看,研究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当代研究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因此我们要通过加强对研究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实现个人理想的努力汇合成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12〕
(一)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相统一
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教育,确实抽象难以理解,在结合当今的形势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生动化,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而言,首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完善理论教育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些理论成果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其次,结合当今形势政策中的典型案例充实教学内容。当前我国的社会改革处于攻坚的关键时期,部分学生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道路的前途缺乏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缺乏信心。如果教学中能够选取合适的时政资料,引导研究生们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此进行科学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另一方面可以消除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增强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信心。〔13〕
(二)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价值观培养相统一
研究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理想信念教育应当结合研究生价值观的培养。首先,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应当教育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还应当更加注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从争夺青少年、培养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认真抓好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其次,在价值观的培养上,注重强化主体价值导向,允许其在保证共同利益的首要地位基础上,肯定每个研究生依法谋取功利行为的正当性、合理性。〔14〕与此同时,也要接纳与主体价值导向相一致或并无害处的其它价值观念,使价值导向更贴近多样化的现实,更全面关照研究生各种利益主体的需求,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合力。当然,在主体价值导向中,对于那些在错误价值观念指导下的不良行为,在教育的同时,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加以阻止和矫正。尤其是在政治价值取向上,更应如此,决不允许意识形态领域的多元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思想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发挥社会主义主导价值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巨大能动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三)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舆论导向相统一
坚持研究生理想和信念教育,应当坚持从研究生自身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与网络舆论导向相结合,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15〕通常而言,应该是在满足研究生的正当利益和愿望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最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因此,作为舆论导向的引导者,首先应当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所提供的各种渠道、平台和手段,发挥网络信息交往沟通功能,主动对这一领域进行占领,为研究生群体提供全面的信息,勾勒出完整的社会图景,并进一步进行引导,使研究生们学会从中筛选出正确的、有用的信息,提高鉴别能力。其次要发挥研究生的参与热情,扩大研究生活动的参与面,对研究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和心理指导,让他们对现代信息社会的一些基本运行规则有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只有这样,在面对扑面而来的信息浪潮冲击时,才会显得比较成熟和从容。
〔1〕习近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1).
〔2〕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1).
〔3〕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4〕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67.
〔5〕赵燕,乔德阳,王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践行者〔J〕.改革与开放,2013(5):74.
〔6〕李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研究生价值观科学化教育〔J〕.北京教育,2010(7):66.
〔7〕高歌.新时期大学生的主要思想特点与教育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122.
〔8〕张兴海.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及其特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33.
〔9〕陈彦垒.研究生价值观的调查研究〔J〕.北方经贸,2010(7):114.
〔10〕吴湘韩.当代研究生价值观的主要变迁及其动因〔J〕.青年探索,1993(6):43.
〔11〕周德胜.新时期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2(11):59.
〔12〕庞桂甲.浅析以“中国梦”统领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5):68.
〔13〕李娜,张迪,王广友.新时期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其教育对策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3):73.
〔14〕李小芳,谢嘉梁.试论研究生价值观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2.
〔15〕刘海燕,江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教学需求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