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型大学: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
——2013年全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2014-04-17付八军龙春阳单海雁

教育与考试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术大学建设

付八军 龙春阳 单海雁

●会议综述

创业型大学: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
——2013年全国创业型大学建设高峰论坛会议综述

付八军 龙春阳 单海雁

创业型大学,即将知识的生产、传承与应用融于一体的大学,亦即在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倡导创业职能、积极推动学术资本转化的大学。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定位,既是对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有效回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人才与实现成果转化是其两个着力点。当前,国内众多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的路径上,进行了努力探索与深入实践。不过,中国要建设诸如斯坦福、麻省理工以及沃里克这样的创业型大学,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创业型大学;创造性人才;学术成果转化;创业教育

在20世纪末期,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和亨利·埃兹科维茨几乎同时提出“创业型大学”这个概念,他们被视为创业型大学理论的鼻祖。随后,创业型大学理念被引入中国,并有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不少高校曾经或者正在举起创业型大学这面大旗。2010年,浙江农林大学明确提出创建“创业型大学”,并将此作为学校的战略目标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写入大学章程。2011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第54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创业型大学建设试点的省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并确定省内7所高校作为试点高校。在此背景下,浙江农林大学于2013年10月11-13日成功举办了一次创业型大学建设高峰论坛,除了浙江省教育厅相关部门领导以及省内7所试点院校的校级领导外,还有全国关注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理论研究者以及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践工作者,共50余人参加了论坛。总体而言,代表们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一、创业型大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变革的重要走向

创建创业型大学不仅是大学内部知识创新与应用的内驱力的推动,也是大学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实现由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转变的必然要求和行动回应。由此看来,建设创业型大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创业型大学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定位,既是对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有效回应,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例如,中国高教学会副秘书长叶之红研究员指出,创业型大学的出现是对知识型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种积极回应;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教研究室主任马陆亭研究员认为,建设创业型大学具有时代的价值,它旨在解决我们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难题,即在国家的发展处于战略机遇期、社会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教育发展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还不是很适应的难题。创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实现转型和走向内涵发展的战略选择。这种新型的大学模式既成为社会的轴心,也成为大学的典范;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教授从大学分化的角度指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既包括新型的大学形态的出现,也包括在新的大学形态出现以前的一所大学或老大学的内部组织制度和机制的变化,建设创业型大学是现代大学变革的一种模式。创业型大学的出现也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现有大学内部组织制度和机制的变化,另一种就是以新形态出现的打着创业型大学旗号的新成立大学。但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重点还是应该把新的理念和新的制度放到已经有一定发展历史的大学上来。邬老师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出现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即最先从社会当中的非教育活动转向教育活动,从大学的某一项活动发展为大学的整体活动,从大学与社会的这种结合或者大学的职能上再最终落实大学人才培养上来;绍兴文理学院校长叶飞帆教授认为,创建创业型大学是大学提高对外部环境的反应性和适用性的行动反应,需要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做出敏捷反应。

二、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创业型大学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大学为培养人才而设,没有人才培养的需求,就不会出现大学。随着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密切,大学的功能走向多元化,由过去单一的人才培养职能,走向教学育人与科学研究并重,后来又在致力于利用其独特资源直接服务社会。相对于其他高校来说,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特殊之处在哪里?应该说,建设创业型大学,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要创业,而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成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无论创业型大学有几重使命,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其最为基础的使命之一。不少代表从创业教育的角度,对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许多针对性的意见。例如,叶之红研究员认为,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践是大学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创新创业精神文化的建设都应该成为重要的任务。邬大光教授认为,创业型大学的协同创新依然是以人才培养为依托的协同创新,不仅仅只把协同创新引入科学研究上。实际上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或听到的诸多新的做法大多局限在制度和操作层面,而忽视了精神和文化,无论什么大学精神和制度,或者什么新的高等教育概念最终都要体现在大学智能上。当它体现到大学智能的时候还是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职能上,包括创业型大学也是如此。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徐小洲教授指出,培养创业型人才应该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指挥棒,大学多种延伸的使命是永远不能超越大学的第一使命,即人才培养。创业型大学必须通过培养创业型人才完成大学的多重使命,创业型大学是知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当将创业教育纳入社会发展体系,纳入整个教育体系,纳入高校整体发展战略,让创业教育形成整体性的引领。创业型人才不仅仅是学生,还包括学校的教师,通过培养这些创业型人才来完成大学使命的转变。培养创业型人才不是培养一部分人,让这部分人具有特殊的能力和素质去从事某方面的创业,而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创业教育是一种广泛性的普世性的教育,不是针对一部分人,不是特殊教育。创业教育需要在整个高等教育理念、体系、组织目标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系统改革。只有高素质的创业能力资源才能占据创业时代的主动权,我们的大学都有责任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承担培养社会创业人才的新使命。徐教授还提出,创业教育需要建立三类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一类是创业型大类课程,面向所有的学生;第二类是创业实践课程,吸引一些有创业潜质的学生深入学习创业知识,开拓学生的创业能力;第三类是创业融合课程,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离开专业教育的创业教育是没有活力的。另外创业教育还需要创建一个三元复合主体(政府、大学、企业都是主体)和一个国际创业教育的合作网络。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院长应晶教授从创业教育中凸显专业精神、专业教育适应未来创业需要、创业教育嵌入到专业教育的模块之中等3个方面深入探讨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紧密融合,优化专业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通过建设开放式的学生自主设计专业实验室、校内综合性创业实训基地、优质长效的校外示范性基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训设计中心、校内大学生创业园等5类基地和依托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创业教育学院师资和其他学院所有师资与辅导员以及以社会企业家为主体的创业导师等3支队伍来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应教授进一步指出,社会责任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是一流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标志;绍兴文理学院校长叶飞帆教授认为,培养创业型人才在学术领域上要跟社会需求一致,用传统的话说就是专业对口,这个做不到,创业也难,创起来也没有什么用途。创业型大学建设就是迫切需要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随时满足社会不断变化的需求。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比其他类型的大学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要比其他类型大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社会需求和高等教育本身的发展变化,创业型大学对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尤其要注重多样性、动态性和复合型,通过提高创业型大学的敏捷性来实施敏捷高等教育。

三、推动学术成果转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重要使命

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进行学术知识资本化是提高教师社会认知、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实现大学与社会对接的最佳途径。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实现知识资本化,不仅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途径,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对于创业型大学的具体内涵,不同的学者仍然有不同的意见。但是,与会者一致认为,无论是基于社会使命还是商业需要,创业型大学的重要贡献之一在于能够推动学术成果的转化。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党委书记宣勇教授指出,创业型大学的科学研究更强调解决现实问题的取向,强调了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其资源获取从对政府的依赖为主转向以市场为主,必须高度关注市场对大学的需求。学术创业就是以学术研究的成果为基础,通过专利许可延伸联合风险投资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就是大学知识劳动链的延长,是现代大学发展的第四职能。创业型大学是大学的一种自力更生,通过知识资本化或者说学术创业,实现大学的自身发展,这是一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发展策略。学术发展与资本化是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关键,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术能力的建设与学术资本的积累为基础。

又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陈霞玲博士从美国大学路径变革的角度,肯定了创业型大学在推动学术成果上的作用与意义;武汉大学夏清华教授提出了“第三使命”的概念,第三使命是指大学知识属于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一种结果,但是这种结果的表现形式又是多样化的,包括通过产学研合作技术转移、技术转让再到大学自己创办延伸企业等各种形式,并指出:大学践行“第三使命”的过程实质上是大学自身要强化和提升一种具有创造商业价值能力的过程,是大学知识商业化的过程,也是大学强化社会服务功能的过程。在许多情况下,为了表述上的简单和通俗化,人们常用“大学知识商业化”或者“学术创业”代替大学“第三使命”。创业型大学是以知识商业化或学术创业引领为目的的大学类型,在大学职能方面特别强调以知识的应用为主,相对弱化科学研究。创业型大学跟大学的创业导向是有区别的,是归属于不同的概念范畴。后者指的是大学的理念或战略方面的一个倾向,它特别强调重视用大学自身创造的知识去创造经济价值,但并没有包含弱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职能之意。

四、建设创业型大学的政策措施与改革路径五彩纷呈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交流得较多的,还是相关高校在建设创业型大学道路上的探索与实践,不同的高校推出了不同的实践模式,在政策措施上和改革路径上体现出不同的学校特色。在实践探索的高校层次上,既有研究型大学,也有教学研究型大学,也有纯教学型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不同的层次;在学校类型上,既有综合性大学,也有行业性院校,既有公办性大学,也有民办性高校等等。这些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高校的案例蓝本,体现了创业型大学建设改革内容的丰富性和改革路径的多样性。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邹晓东教授,介绍了浙江大学服务社会的基本做法,总结了浙江大学通过知识资本化,包括创新衍生公司、技术和决策咨询、技术转移,大学、企业和政府的协同创新,形成混成组织等3种形式的学术创业来服务社会的核心路径,并提出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学术创业有借鉴意义和有利于未来实施的中国特色与发展路径,具体包括5条:第一,学术创业的理念的确立源于内外部需求的共同推动;第二,学术创业的途径选择是政府拉动下的自主选择;第三,协同发展是我国研究型大学现实路径选择的内在逻辑;第四,创业性的演变是基于学科特点的非线性路径;第五,政府主导的大学、企业、政府合作框架是中国模式形成的一个现实背景。宣勇教授总结和归纳了浙江农林大学2年多以来进行创业型大学建设的实践经验与本土化探索:建设创业型大学明确列为学校的定位和愿景,明确了学校的使命在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同时要在这个领域开展学术创业;制定出了从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到11个子规划,再到各学院发展规划和各学科发展规划的一整套规划体系,绘就了一幅创业型大学建设的精美蓝图;改革和完善体制机制的创新。

绍兴文学院校长叶飞帆教授从该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的实践,探讨了创业型大学建设的途径。他提出,实施敏捷高等教育,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反应性和适应性是建设创业型大学的重要内容。采用虚拟组织的方式来构建本科专业,以实体性的学科来支撑非实体性的本科专业,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快速地低成本的进行专业调整,满足社会的专业需求,采用大规模定制的方式来改革课程体系,就能够同时产生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能够多品种多样化,甚至个性化,又能够控制办学成本,产生规模效益,有利于创业型大学在成本受控情况下培养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在当今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阶段,改革学术资源的配置模式和学术组织的体系结构也是创业型大学建设加快转型的重要手段;应晶教授认为,通过在学生的培养方案和顶层设计中融合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来推动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学生提供一种有迁移价值的能力和态度,进而让学生在瞬息万变之未来具备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技术转化、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等方面工作的基础上,要建设形成一些技术型的创业综合体,包括推进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建设和设立创业教育学院。另外,打造优质的创业教育环境,包括建立学生技术性项目+专业指导教师指导+创业导师引导+社会资本想结合的复合型主体推动的创业孵化体系,强调二次创业,以校友的成功创业来引领院内学生创业,开拓从创业团队实践到创业实践的创业教育资源等。

浙江万里学院党委书记、执行校长陈厥祥教授从该校构建螺旋创业教育新模式的角度,探讨了中国特色创业型大学的万里样本;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校长何向荣教授、浙江农林大学创业管理处处长刘志坤教授、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学院院长朱华兵教授等,各自从本校的创业实践出发,介绍创业政策、办学成绩以及基本经验,为创业型大学的理论建设提供了许多鲜活的研究素材。

尽管经验交流非常活跃,但是,从实践来看,我国创业型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才刚刚起步,并且离理想的创业型大学还有相当距离。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的沃里克大学,亚洲的新加坡理工学院、印度理工学院等一大批成功的创业型大学,都表明我国建设创业型大学任重道远。对于我国高举创业型大学大旗的地方院校来说,或许要分步推进,首先致力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以及应用性成果的研究,然后再在技术转移办公室、大学创业园区甚至直接创办学科性公司的基础上,直接面向市场,推进学术创业。

(责任编辑:郑芳)

付八军,男,湖南岳阳人,浙江农林大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杭州311300);龙春阳,湖南凤凰人,浙江农林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杭州311300);单海雁,河北邯郸人,浙江农林大学教育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杭州311300)

猜你喜欢

学术大学建设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