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2014-07-07宣汉县种子管理站
□李 斌/宣汉县种子管理站
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李 斌/宣汉县种子管理站
宣汉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幅员面积4271km2,总人口130万人,农业人口110万人。耕地面积5.65万 hm2, 常 年 粮 食 播 种 面 积11.33万hm2以上。最低海拔277m,最高海拔2458m,平均海拔780m。年平均气温16.8℃,年均降雨量1230mm,相对湿度76%,年日照数1596.8h,无霜期296d。总体呈现出“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
近年来,宣汉县在积极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大力推进,经过几年跨越发展,食用菌产业跻身四川省五强培育县。
1 宣汉县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1.1 基地初步规模化
宣汉县食用菌产业从2007年起步,历经“五年五大步,五年五步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2012年底,现代食用菌产业园面积从2011年的13.33hm2发展到210hm2。以黄金镇为核心,规划建立黄金黑木耳生产基地800hm2,建成核心面积66.67hm2,辐射带动周边厂溪、新华、老君等乡镇大力发展黄金黑木耳种植;以老君乡为核心,规划建设高山高品质香菇基地733.33hm2,建成核心面积66.67hm2,辐射带动周边凤林、普光、峰城等乡镇大力发展高山高品质香菇。宣汉县食用菌种植规模达3.12亿袋。1.2 发展模式多样化
栽培模式从传统的椴木栽培发展为椴木栽培、袋料栽培并存,充分利用农作物副产物,节约林木资源。香菇生产创建了越夏的覆土栽培、秋冬春适用的斜插式栽培和节约空间的层架式栽培多种出菇模式,实现周年出菇。推广“稻-菇”“稻-耳”轮作、“玉-芝”“玉-菇”套作、“果-菌”套作等“千斤粮、万元钱”高效粮菌复合模式。宣汉县富力达生物有限公司占地17.33hm2,投资1.5亿元,是集工厂化、智能化于一体的食用菌生产企业,日产2万袋杏鲍菇,该公司的建成投产,标志着宣汉食用菌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1.3 生产逐步标准化
一是技术标准化。系统总结并集成了宣汉县大面积种植的香菇、木耳、大球盖菇、鹿角灵芝、双孢蘑菇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包括堆料、采菇等全过程。二是生产标准化。通过大力培训食用菌产业工人,严格执行原料采用、合格菌种、标准菌袋等,实行全过程的标准化生产。三是管理标准化。制定了科技园区规范化管理制度,把产业园区建成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休闲观光的体验区。建设了食用菌快速检测中心,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1.4 品种基本主推化
宣汉县成立食用菌产业相关专业合作社30余家。经过这几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一耳两菇”(黄金木耳、老君香菇、其他珍稀菇)为主导的10多个品种,种植数量在宣汉县食用菌种植中占有绝对优势。其中,香菇8000万袋,大球盖菇333.33hm2,双孢蘑菇200hm2,黑木耳1000万袋,鲍鱼菇500万袋,灵芝500万袋,姬菇3000万袋,杏鲍菇4000万袋,其他菇类6200万袋,食用菌年总产量(鲜品)达15万t,这种梯次发展格局为宣汉县食用菌的品种建设和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5 市场营销品牌化
方斗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成秦巴菇菌文化园、菌膳堂、观菌亭、四川旅游学院食用菌原创菜品研发(宣汉)基地,通过菜品推动产品销售。“黄金木耳”和“老君香菇”获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获西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增强了品牌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方斗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方斗”牌商标,黄金黑木耳种植合作社注册了“树肉”商标。宣汉县经济技术作物站申请注册了“宣品天下”农业公用品牌,食用菌源源不断进入重庆、达州市场。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标准化程度不高
食用菌生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标准化,但由于部分农民在生产中,标准化程度不够,生产技术掌握不熟、标准化规程执行不到位,导致食用菌质量参差不齐、价格差别大、收益不稳定的现象特别突出,种植户的积极性降低,影响了宣汉县食用菌品牌的创建、产业的正常发展和产业链后续部分的完善。
2.2 产业链条不完善
宣汉县食用菌生产起步晚、发展快,但销售、加工环节相对滞后,尤其加工业发展缓慢,初加工企业较少,精加工、深加工企业几乎没有,食用菌几乎全部靠鲜销,受技术和保鲜条件限制,难以长途运输,同时受市场、季节和周边地区影响,价格波动较大。
2.3 品牌建设力度不够
现代市场经济,品牌是资产,也是效益,还是生产力,更是竞争力。品牌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一块敲门砖。与省内外部分县比,宣汉农业品牌创建工作相对滞后,不能很好地实现依托品牌达到增值的效应。
3 主要对策及建议
3.1 认清五大优势推发展
宣汉县兼具亚热带四川气候区和亚热带秦巴气候区的气候特征,雨量充足,空气相对湿度≥80%的年平均日数达153~225d,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不到35%。高湿寡照的条件刚好满足食用菌的生长需求,秋、冬、春季均可种植食用菌,在高海拔的山区可以进行越夏栽培。宣汉县林地面积22.33万hm2,森林覆盖率56%,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近13.33万hm2,杂木资源和农作物秸秆丰富,均可作为食用菌生产原料。宣汉也是全国较少的富硒地区(全国72%的地区缺硒,硒被称为“防癌之王”“生命之火”,是人体重要的含硒酶和硒蛋白的必需组成部分),生产的食用菌含硒。
3.2 锁定三大目标不动摇
宣汉县发展食用菌的总体目标是十二五期末,成为全国食用菌产业大县,力争建成全国高品质香菇基地、西南特有的黑木耳基地、秦巴珍稀食用菌基地。大力培育食用菌生产主体、经营主体、服务主体;加强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的建设,重点在品种培育、技术创新、机制探索等方面深入研究,提升科技含量;加大对食用菌专业合作组织、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食用菌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产业链条;发掘宣汉历史悠久的传统食用菌文化(黄金黑木耳、老君香菇的传说,灵芝的传说),提升食用菌文化内涵。加快提升求变步伐,把食用菌产业真正建成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
3.3 做靓一个园区重示范
在方斗现代食用菌产业园现有基础上,新建标准化二级菌种生产区、菌渣有机肥生产区、菌料工厂化生产区、香菇层架式生产区、灵芝盆景展示区和科普观光区6个功能区。完善“粮-菌”轮作、“菇-菜”轮作、“果/菌”套作和“农民创业园”4个示范区。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大力推行“园区+单元+庭院”和“单元+合作社+标准园”发展模式,引导农民入园反租倒包生产、参与效益分成,提升园区科技支撑水平、产业发展效益,把方斗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建成“产业兴旺、设施配套、技术领先、体制机制创新”的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以此为核心,辐射双河、君塘、柳池、明月、普光、老君、黄金等乡镇的食用菌产业带。
3.4 打造三支队伍强保障
一是要依托一批省内外知名专家。深化与四川省农科院的“院县合作”、与全国食用菌产业发展大县的“县县合作”,邀请省农科院专家进行高标准规划、实地技术指导。二是引进一批食用菌紧缺适用人才。以继续通过“柔性引才”方式引进食用菌或相关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建好宣汉县食用菌研究所。目前,已引进博士研究生1名(达州、宣汉均为第一个)、硕士研究生10名。三是要培育一批产业发展主体。食用菌产业发展关键在生产者和经营者。努力培养以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为主的生产经营主体。建立技术交流平台、定期技术跟踪培训指导,建立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技术支持体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隐患和问题。3.5 建设三大基地创规模
坚持产村相融推进新农村建设理念,把食用菌产业确定为传统农业转型的核心产业、现代农业的优势产业、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突出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加快产业发展。加快黄金黑木耳基地、老君高山高品质香菇基地、庙安“果/菌”套作基地和富力达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园区带基地、基地载园区”,以“基地+农户”模式,扩大种植规模,带动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实现规模效益。
3.6 构建三大体系强支撑
建设产业园标准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和食用菌技术创新三大体系。标准化生产是保证产品品质整齐、产量稳定的有效手段,是打造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稳步拓展市场的坚实基础。从种植、加工、检测、销售、运输等多环推行标准化,才能最终保证产品的质量,进而实现宣汉县食用菌产业的规模化。通过标准化生产,培育绿色、有机产品,既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满足消费群体的需要,又促进宣汉县食用菌产业的长远发展。
3.7 主推一个品牌闯市场
一是做强“宣品天下”公用品牌。加大宣传、包装力度,做大做响做强“宣品天下”公用品牌,力争短期内把“宣品天下”创建为达州市知名品牌,最终做成全省著名、全国驰名品牌。二是大兴菌文化打造生态游。进一步打造食用菌文化园,强化食用菌菜品研发和推广,用食用菌菜品推动产业发展,多角度展示食用菌文化,把产业园区建成规范化、人文化的体验区。三是加强市场建设和开拓。迅速开拓重庆、西安等周边大市场,规划建设秦巴食用菌交易市场,内建集散交易大市场,外攻网络营销市场,建立产、供、销一体的营销网络和营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