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教学反思 促进专业成长

2014-07-05朱小燕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4年6期
关键词:橡皮泥染色体笔者

朱小燕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内省、教学体验、教学监控等方式,辩证地反思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学经验、教学行为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如果说课前设计是预设、计划和安排,那么教学反思则为总结、完善和发展,是对所发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思考与感悟,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离不开教学反思。

一、反思在平时课堂教学结束时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们应该再次聚焦《生物新课程标准》,反思教学线索是否清晰,制定的目标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流畅,逻辑推理是否严密。甚至可以反思到细微之处:课堂导入是否新颖,课堂提问是否具有说服力,多媒体使用是否恰当,课堂小结是否到位。在此基础上,及时弥补课前设计的不足,记录生成性资源,整理出更为科学与实用的教学资料,供以后备课时参考。

二、反思在专家引领同事建议时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专家引领和同事建议是我们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自己上公开课或研究课后,各位专家学者和同事的评课,是汇集众家之长,形成高水平教学反思的重要来源。例如,笔者在开设“有丝分裂”公开课时,原本教学设计中用橡皮泥捏的方式来模拟染色体数目及行为的变化,但是在开课以后,就有专家和同事建议用牛奶盒上的吸管来代替橡皮泥,因为橡皮泥要先捏成染色体的形状很费时,且活动中易变形,而吸管本身的形状就类似染色体,其中间能弯曲的点可以看作为着丝点,用双面胶可以固定两支吸管的“着丝点”,直观地表示出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的数目与行为变化。笔者及时采纳这一建议,并且反思出用牛奶盒上的吸管代表染色体来开展“减数分裂与遗传规律”的活动不也更好吗!有了必修1中有丝分裂的模型建构做基础,在必修2中指导学生分别用红、白两种颜色的吸管分别代表来自父方和母方的染色体,用剪刀改变吸管的长度来代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在吸管上贴上标签,标上基因,来模拟“基因在染色体”上,学生在直观的演示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行为后,顺利地得出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教学反思在专家引领同事建议时,要求我们要怀着虔诚的学习态度,抱着熔铸百家的胸怀,吸收借鉴他人的教学智慧,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这样就能显著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

三、反思在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生物教师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组织了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教学培训,以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实现自我完善,以推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在众多的自我完善方式中,培训反思无疑是最有效的一种。2012年暑假,笔者有幸在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江苏省高中生物骨干教师培训。在为期十天的培训期间,笔者聆听了专家教授精彩的讲座,有机会和他们就生物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零距离的交流。专家教授们的讲座和优秀教师的研讨课引起了笔者强烈的反思,使我更好地领悟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中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待生命科学中的一些观点,这对于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理论的拓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正所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生物教研组全体教师要珍惜参加各种培训的机会,及时撰写培训反思,并汇总起来,教学中将这些教学反思与培训心得及时运用于平行班或下一届的教学中,就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

四、反思在研读各级各类美文时

对于生物教师而言,《生物学通报》《生物学教学》《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以及一些综合类教育期刊都是需要认真阅读的。这些期刊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经过编辑们从大量来稿中认真筛选的,其中有的是介绍生命科学最新发展动态的,有的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理论,还有的是解决中学教师迷惑与不解的。经常研读各级各类教研美文,并及时加以归纳和反思,无论是对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还是对自身的专业成长,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读书时还做有心人,不仅在读书笔记中摘抄名人名言和教学理论,而且还摘抄能为自己所用的教学设计和优秀的谚语、诗句和口诀。摘抄的同时,笔者还积极撰写研读反思,在不断的阅读与反思中完善自己、完善教学。

“天道酬勤,勤能补拙”,生物教学中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做有心人,勤反思勤动笔,我们就不难成为生物教学上的行家里手。让我们一起用心教书育人,体会教育感受,写好教学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市石庄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橡皮泥染色体笔者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做个橡皮泥爸爸
借像皮泥
再论高等植物染色体杂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