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师到教育家
2014-07-05罗刚淮
罗刚淮
名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这些炫目的荣誉名号对每一位有志于教育事业的人来说,可谓是事业的顶峰,人生的骄傲——对于广大教师来说,这些常常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梦境奢想。笔者有几位朋友也都是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与他们交往倒是了解了一些名师大家们的遗闻轶事。“我都是特级教师了,还需要研究什么呢?”一位已经获誉多年的特级教师如斯说。“我已经是高级教师了,再向上,离正高太遥远了,四十多了,不想也罢。”一位小学的名师如斯说。“特级教师原来不过如此,连我也是特级了,你看这特级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一位朋友自嘲地说。“正高不算教育家吗?教育家到底又算是啥样?”一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颇为自负地质疑。与这样的朋友交往多了,笔者竟然发现名师们虽然受邀出访、演讲或者赴会也能收获些许荣耀,但显然他们有着不为人知的烦恼、失落、苦闷、彷徨和难以逾越的瓶颈。镁光灯下,光环闪耀,他们还需要成长吗?如果需要,那么,名师之后去哪里?又该如何行进呢?
能获得名师、特级教师、教授级高级教师等称号的显然已经走上人生高处,他们中除了少数人因年龄身体等因素而退出教育舞台外,绝大部分都还继续全职至少半职(指退休返聘等方式)继续活跃在教育战线上。这些教师是教育的财富,拥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智慧。相对于普通教师来说,他们已然是功成名就的大家了。然而,如果从整个教育界的视野来看,他们恰又只是教育百花园里的几朵小花,在教育的历史长河里甚至泛不出一两个浪花来,如此说倒不是贬低他们,而恰是说他们还有很广阔的发展天地。教育是实践的科学,也是理性的思维科学,他们恰是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合适的人选之一。我们总是期待教育家办学,期待教育家的思想能润泽下一代,他们恰正是培养教育家的最佳人选之一。如果他们过早地结束自己的教育生命,甚至还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就开始萎谢,那么,对于精心培养他们,为他们提供广阔舞台和上升阶梯的政府、社会和群众,该是何等的失望。
只是,名师已“名”,再出发则显然已不再是为名利奋斗,而是为理想为教育贡献毕生。自然因此而需要放下很多名利的包袱。我有一位朋友评上了特级教师后,却不再申报课题,而一心做着手中的校本课程的研究。他说,“人生有限,年轻时为了职称、荣誉等,被迫做很多形式的东西,比如研究必须做课题,上课一定要华彩,如今已经不需要了,我只做我喜欢做的事情,也不会再有过多的约束了。因为我是特级教师,我自由了。”他把教育当作了真的爱好,把爱好与研究融合在教育之中,这其实才是真的教育研究。现实中的普通教师却常常是不能实现这种专业成长和学术研究的“自由行”的。人生一辈子在追求自由,如今通过前半生的努力,实现了这种自由,“人到中年,四十不惑”,这是一个多重要的人生境地呀!不加珍惜,岂非可惜?
当然,名师的发展迥异于普通教师的发展。他们的目标应该是教育家。鉴于他们自身具有的特殊资源和条件,在发展方面也应有着特殊的维度和方向。
一、向专业精深处漫溯
对照现有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评审条件,学术性理论性的要求并不高,对于年轻的优秀教师来说,实现也并非多困难的事情。这就带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很多学科理论并不算很精通的实践型教师陆续成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了。这对于教师成长激励的角度说是好事,但实际上降低了名优教师理性发展的门槛。也因此,被评为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的教育者不必自负骄傲,而应虚心求学,学无止境。站在荣誉的高位上更应该具有前瞻的眼光,敏锐深刻地看到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尤其要借助于自己多年教育教学的成功实践,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探寻教育成功背后的奥秘,最好是以此出发,一步步探索总结,逐步抵及本学科教学的真理殿堂。教师则从探索中总结规律,提炼精华,由此建构起自身的学科教学的理论体系,甚至拓展出广阔的教育科学大厦。如李吉林老师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情境教学法研究出发,继续探索总结,提升出情境教学理论,如今更是将此列入具有中国特色的情景教育科学原则,载入教育史。又如王兰老师,从“和谐教学”出发,研究总结出和谐教育理论,逐渐为广大教育者所共认,和谐教育思想逐步被传播到各个学段各个学科中去了。他们虽早已成为特级教师,却没有停留脚步,而是孜孜以求,他们有理论有实践,且理论实践互为因果,说他们是教育家,自是当之无愧。他们也理当成为中国教师们永恒的楷模。
二、向视野广阔处延伸
名师之名常常是从某一学科出发而名扬一地一区。然而,这种教育视野毕竟是狭窄的。熟悉语文教学的未必熟悉数学学科,熟谙艺术的未必懂得科学学科,这些客观因素限制了名师们成长为教育家。如果说名师成名之前专心致志于本专业学科教学的研究是必要的,如今,作为一位在学科专业方面已经卓有成果的优秀教师来说,则不妨将目光转移扩散到其他学科上去,了解这些学科的知识体系如何建构的,教师是如何开展教学的,教学高效如何实现,这类学科的教育规律如何探知,等等。由于名师具有本学科精深的研究,这种经验和智慧可以迁移运用到对其他学科教学的观察中去,这种理性思维的方式可以推广到其他学科来,加上带有另一学科思维的独特新锐来观察这些学科,因此常会有一些独特的发现和新颖的见解,这些都是帮助和指引其他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源。名师经常从事这样的观察和指导活动,则能开阔视野,从个别到一般中,寻找到教育的本质,由此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观,充实完善自己的教育理论。名师不知不觉中实现了从教学专家到教育家的华丽转变。以邱学华老师为例,他就是从数学学科的尝试教学法实验起步,实验成功后逐渐向语文、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实验探索,获得普遍共识,因而提炼出尝试教育理论。在广泛实践基础上,他提出尝试教学思想,进而高屋建瓴,搭建起尝试教育理论大厦,尝试教育学说因而成为教育科学里的璀璨篇章。
三、从传承走向创新
名优教师的优秀常常体现在学科教学的优秀上,停留在操作层面上,停留在知识的传承上,停留在教育教学经验的复制上,当然也有创新的实践,但总体而言创新所占比例不是很高,或者说创新的含量不多。如今,作为从普通教师成长起来的优秀教师,在今后的实践中则应更多地倾向于教育创新方面,要充分利用自身富有实践经验的有利条件,寻找到一些切入口,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出新路子,总结提炼出新观点,形成新的思想理论体系来。如南京有位教师在自己擅长作文教学的基础上,专门研究绘本与写作指导如何有机结合,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绘本作文法,并总结出一系列的教学经验和案例,结集出版成个人专著。另有一位刘春生老师专心于学生作业改革的研究,他鼓励孩子把手绘、贴纸、照片放到作业本上,也允许学生在作业本上向他们问问题,说心事,提要求。通过作业这一方五彩缤纷的小天地,刘老师和孩子们成了知心朋友,学生们也把写作业看成了开心乐事。“作业的革命”在网上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被多家报纸报道。这些都是名优教师们宝贵的创新实践,让人肃然起敬。
四、从操作走向保障
名师对于教学的精深理解,和对教育规律的深刻把握,这种经验和智慧往往需要推广传播。以往人们常常习惯于让他们在本学科内进行传播,这固然重要,但其实,不少名师总结出的经验和教育规律更可以发展成普遍的教学智慧策略,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例如,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经验,其实源于蔡林森校长本身的教育理解,源于蔡校长的家庭教育和学科教学的体验,但是他有魄力,有胆略,一旦发现“先学后教”符合人的普遍的认知规律,就大胆向各学科推广。他以一学科教师甚至家长的切身体验,而毅然决然地通过行政的渠道,向全校各年级各学科推广实践,结果取得了极大成功。无独有偶,杜郎口中学崔其升校长也是从教师课堂教学低效的现实中寻找到问题的症结,从一两个学科开刀诊治进而推广到其他学科,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取得了辉煌。这种成功的模式值得我们深思和总结,说明名师的教学经验如果加以提炼总结,其规律性的经验和智慧是可以分享到其他学科教学的。中国自古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学校里教而优则仕是一种普遍现象。作为名师,很多被提拔到学校管理岗位,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了。对于一些热爱教育,愿意将教育智慧推广普及到更大范围的教师,可以借助于行政平台,从个人教学智慧的操作层面转而走向制度推广和保障层面,让更多的教师分享自身的智慧,让更多的学生受到高品质的教育。这既需要名师角色的转型,更需要名师自身思想的转变和思维的转变。
“名优教师”既是社会宝贵的教育资源和财富,也是个人难得的人生高台。在这样的基础上如果能树立新的目标,确立新的航向,常常能擎天揽月,手摘星辰,谱写人生新的辉煌篇章。作为个人,当以献身教育为使命,誓当教育家,不作“百步郎”;作为政府和学校,当为他们搭建更广阔的舞台和空间,建立成长的通道和阶梯,让他们龙腾虎跃,展翅翱翔。名优教师的高度决定着地方教育的高度,相信能培养出教育家的土壤自能为更多的人才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中江宁分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