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起点要设在孩子的脚下
2014-07-05车茂兰陶兴东
车茂兰 陶兴东
一、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起点
科学课上的实验是最吸引学生的,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最重视的。但以往我常常把精力放在了如何设计出科学的实验方案。但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研究如何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时,我却是这样设计的:
1、除了书上的事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合理地利用了摩擦力?指名简单举例。
2、看来,要想真正地做到“力”为我用,就要研究什么?
3、这节课我们单独研究如何减小固体间摩擦力的办法,下节课再来分别研究减小液体阻力,减小物体在空气中运动时所受的阻力。
4、根据前面对摩擦力“功”与“过”的分析,你猜想一下,改变哪些因素可以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先想一想,提出你的猜想,再说一说,你这样猜想的依据是哪种现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独立思考)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有依据地猜想,并及时把猜想到的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的因素以表格式板书在黑板上。
6、我们的猜想都是有依据的,但是不是真具有代表性呢?我们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每小组选择一个因素作为研究目标。选定好研究目标后,每个同学先独立地设计一下实验方案。
7、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完成表格的第二行。教师巡视,进行方案讨论指导。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耐心倾听,调动小组内成员的积极性,而不是直接参与。学生的方案也许不科学、不完美,但出现问题才能真正了解到学生实际上需要教师讲点什么,指导些什么。
8、全班交流实验方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的方案,引导全班同学来讨论方案的科学性,同时适时进行必要的讲解、指导。
9、每组的材料员来领取材料,其它成员再次完善实验方案。
10、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这一环节重在观察学生的动手操作是否科学、规范。小组成员的参与度。
11、整理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表的第三行。
12、全班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相机完成板书。
13、现在你知道如何才能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了吗?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了解摩擦力的“功”与“过”为引子,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摩擦力如何为我所用”。这样学生就产生了研究的动力。
在每小组选定了研究改变哪种因素可以减小固体间的摩擦力之后,我出示了以上表格,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交流。这是为了:一,让想的慢的学生也能有时间想出自己的方案。二,让想的快的学生把自己的方案想的更加完善些。
二、精选教学方案,师生共同确定教学起点
科学课上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因此常常需要做一个小实验来引出教学内容,或者展示相关的PPT把学生带入探究的情境中去。这就关系到一节课的教学起点设定。如何在三五分钟以内让学生看清本节的“起跑线”就需要我们老师从众多呈现方法中选择最贴近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最能明确指向本节课教学目标的方法。
例如,我为了参加赛课,多次试上《气候与季节》。从教学效果来看,虽然课件很精美,但学生热情不高,有点“蒙”了。老师自以为讲得精彩,但学生还不知道你这节课要干什么,有点唱“独角戏”的感觉。在小修小改都没有改观之后,我开始思考原因。《气候与季节》这节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在前几课“天气”的基础上,上升到“气候”“季节”这两个大概念。所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是“天气”,也就是说我的教学起点也必须设定在“天气”概念上,要引导学生从“天气”迁移到“气候”。这样学生才能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可以从哪儿着手思考问题。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聊聊天气这个话题。
(PPT:出示当天的天气预报)谁当小小气象预报员为大家来播报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2、(PPT:出示未来两天的天气预报)这是未来两天的天气预报,仔细看看这三天的天气,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不能也从这几方面大致地来预报一下第四天的天气情况。
3、那第4天的天气又会是什么情况呢?(PPT出示三份天气情况)这三份中,你认为哪一份最有可能是第4天的天气情况?
(1)说说你的依据?的确,第2份正是5月20日的天气预报。
(2)为什么不太可能是1或3?
(3)明年的5月20日出现1或3的可能性大吗?后年的5月20日呢?2020年的5月20日呢?前年的5月20日呢?你出生的那一年的5月20日呢?为什么你这样认为呢?
在这一教学设计中,我从学生前几课学习的“天气”着手,引导学生发现气候的规律性,提示出气候特征的概念,最后明确指出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将生活经验整理成盐城的四季气候特征。这样学生不再像无头苍蝇,他们站在了“天气”这条起跑线上,通过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来整理当地气候的规律性特点。这样的课堂,学生和老师的起点、目标都是一致的,就能像双人舞那样和谐。
“教”是为了“学”服务,我们备课时,可能考虑的更多的是教学目标,选择怎样的方法去达成教学目标,但我们常常忽视了,我们应从哪里起步。我们不能站在50米处喊“开始”,学生却还在跑道下玩耍。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知识积累、心理需要、思维方式,从他们的实际出发画出课堂教学的“起跑线”,然后再开始奔跑。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人,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成为“我要学”的课堂。备课不仅备教材,更加要备学生。
【作者单位: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