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秦皇岛市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培养
2014-07-05王郡辉
●王郡辉
区域经济一体化环境下秦皇岛市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培养
●王郡辉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市场对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需求产生巨大变化。文章结合区域一体化大环境下环渤海地区发展的历程及现状,对环渤海地区人才需求及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给出了秦皇岛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方案。
环渤海经济圈 区域经济一体化 创新型复合外语人才
世界贸易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把经济全球化推进一个崭新的阶段,强化区域一体化,促进区域之间的合作已成为必然。在这一新阶段,区域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已上升为国家高度重视的发展战略①。我国已形成长三角(长江三角洲区域)、珠三角(珠江三角洲区域)及环渤海(环渤海区域)三个颇具实力的活跃区域②。三大区域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利用了区域内资源,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作为三大区域中发展相对滞后的环渤海区域,如何推进这一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推动这一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有序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极,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的重大问题。
本文从如何培养能够适应环渤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一问题切入,通过对这一区域现状及发展需求的深入剖析,给出适合其需求的复合型特别是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特点,并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进行了有益探讨。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区域经济一体化,主要指地理区域上接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实行的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的区域性经济组织③。生产社会化推进区域经济向一体化方向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给区域内个体元素创造共同利益,整合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区域发展的大势所趋。
表1 环渤海的一体化进程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渤海地区”概念便被中科院地理所李文艳提出④。环渤海地区目前是全国开放开发重点区域之一;“环渤海经济区”的概念已经被国家发改委正式确立,在单独区域规划及多项优惠政策上有政府的支持。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历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所示。
2.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面临主要问题。21世纪以来,环渤海经济圈经济迅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取得了较快发展。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的建设不断推进,京津城际已实现半时直通,京津冀3小时直通也已实现,环渤海主要城市将实现或正在实现6个小时直通。但当前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还未实现高程度网络化,主要城际的铁路、公路和港口未形成整体网络,商品和要素流动还不够畅通。
市场一体化方面,《天津倡议》提出市场体系一体化,以促进资源和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建立城乡规划协调机制,协调城乡空间布局,统筹区域资源、环境、人口及交通网络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④。在我国三大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往往都是与基础设施一体化类似的硬件一体化推进得最好也最快,这是由于在这一方面理论难度较低,实践易于操作,但是其他领域尤其是关于人才培养领域方面则进展较为缓慢。人才培养特别是适合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应进行有益的探索,防止其成为推进我国特别是环渤海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的瓶颈,进而有力推动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的迅速进展。
二、区域一体化环境下环渤海地区外语人才需求分析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区域一体化环境下外语人才状况。根据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所公布的数据,环渤海地区的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丰富(见表2)。2004年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约为1280万人,占全国的23.76%。
表2 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总量(2004年)(单位:万人)
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集中优势最突出的是研究生学历或高级技术职称科技人力资源,“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技术职称人员”总量占全国的32.04%。环渤海地区大学本科和研究生程度的科技人力资源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集聚中心为北京市。天津市和辽宁省在高级科技人力资源方面也具有一定的集聚优势。
2.环渤海地区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配置问题。虽然环渤海地区人力资源总量非常大,质量也比较高,但目前人才资源也存在明显两大问题。第一,人才分布不均。以天津为例,作为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天津仅拥有47.7万技术人才,同北京相比不足其1/2。同时,部门之间密度不同,科研院和高校人才相对拥挤,企业科研开发能力则相对较为薄弱。第二,人才资源知识结构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脱节。在岗的科技人员的知识更新有障碍,高校教育改革在摸索和行进中,既掌握具体技术又了解工程技术双料人才相对较为匮乏。
(2)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的现状及主要问题。近日,上大学网通过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506种本科专业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对外发布《上大学网中国大学最爱的本科专业排行榜》,对布点高校最多的55种大学本科专业进行了解读。该榜单显示,共计903所大学本科院校开设了英语专业,占我国本科高校总数的77.4%。然而,像布点最多的英语专业及就业相对较窄的音乐学和美术学等本科专业,其毕业生从事相关职业在毕业后本年的平均月收入相对来说普遍较低,月薪一般在2000至3200元之间。事实胜于雄辩,客观的数据也说明外语人才的培养目前存在一定问题,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与社会巨大需求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显现。目前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养模式与课程培养体系及教学模式陈旧。目前,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还是延续传统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培养模式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理论研究与现阶段形势和发展的需要脱节。同时,应试教育,比如追求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英语专业八级的过级率,而忽略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在教学方面目前采用的教材和专业特点脱节,对外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于重视,专业外语和专业培训较少;课程体系缺乏弹性,不能与时俱进,教学模式僵化。大多数院校本科教学仍是以课堂为基础、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不利于终身学习理念形成,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使得我国的大专院校很难培养出适应区域一体化环境及进程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双师素质”教师匮乏。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不仅要求高等院校教师具有宽广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及成果转化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但是目前高校教师很大一部分,没有实践的历练,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跨跃到教师。有些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对社会需求的了解,造成高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不能满足高校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的需要。
三是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需要的矛盾。尽管环渤海地区人才数量特别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外语专业或其他具有外语专业知识的毕业生数量很多,但仅仅是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实际来说很多学生存在理论水平不足、经验有限的缺点。大学生人才中的很大一部分掌握的仅仅是理论知识,其对于现实经济发展分析及需要处理的问题认识上并不深刻。环渤海区域内人才尤其是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从长远来看还是相当大的,复合型人才仍是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推动力。贸易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各国各地的往来联系,作为各类企业之间交流主要工具的语言,尤其是世界性语言英语,被推上了经济舞台,于是作为企业合作的媒介人员,英语人才成了主要演员。英语人才作为跨文化的桥梁,不但要具有相当的英语知识,更应该对相关专业领域专业知识有着坚实的基础,因为贸易磋商,签订合同,阅读外文资料都离不开外语人才。因此企业对外语复合型人才需求巨大,反过来也督促着高等院校必需进行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改革和探索。
三、河北省秦皇岛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探索及对策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纲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并给出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抓住此次难得的机遇,积极探索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
1.政府应改变角色,做好定位,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建立健全人才市场。大学高等教育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应为,实践指导下的理论学习,培养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各级政府应加大高等院校教学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政府也应担当好协调企业和学校合作的联系纽带的角色。环渤海地区各级政府更应在密切协调和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建立起统一的人才交流机制并健全人才市场,使人才能够得到充分有序流动。建立健全人才市场有三方面:人才自主择业、企业自由选择人才以及中介组织建设。在这其中,中介组织起着人才介绍、培训、储存、信息传播以及管理、组织、协调、仲裁的重要作用,其在人才资源配置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重要地位。但就目前情况而言环渤海地区却在这一环节存在着相当问题,人才的中介组织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甚至国内其它发达地区存在相当差距,因此环渤海地区更应着手现在加大力度进行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运行系统,改善人才合理流动的大环境。
2.学校应优化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外语教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规模,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外语教学也暴露出很多问题。2000年,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大纲》提出在21世纪我国的高校英语专业应该培养能将英语熟练应用到教育、外事、科技、文化等部门,从事教学、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该大纲同样对非英语专业的外语教学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学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标准改革教育教学,明确“外语+教育”的模式,培养出合格、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外语人才尤其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关键。《大纲》把英语专业的课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基础英语、阅读、口语、听力等;(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西方文化、英语词汇学等;(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包括外交、法律、经贸、教育、管理等。在改革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以体现同口径;(2)能力、知识以及素质应协调发展来体现高素质;(3)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重视实践教育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来体现重视能力。
3.人才和用人单位应加强沟通、改变观念,做好对接。毕业生尤其是大专院校毕业生应主动寻找机会锻炼综合能力,为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减少阻力。结合自身特点,学生要做一个短期和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要增强实践能力的主体意识,以高素质和复合型作为成长的关键词。作为用人单位尤其是企业要改变传统用人观念,招聘时看潜力,用人时重培养,使企业成为延续学习的“社会大学”。经济发展观点与人才观念要与时俱进。
[本课题受秦皇岛市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1205A103)]
注释:
①姜玲,梁涵,刘志春.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5):88-98,115
②王磊,汪波,张保银.环渤海地区高新区科技人才政策比较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28-31,37
③柯葳.社会需求与理工院校外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76-79
④樊如森.近代环渤海经济一体化及其动力机制.学术月刊,2011,43 (7):131-145
(责编:若佳)
F127
A
1004-4914(2014)04-209-03
王郡辉,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语言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