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湘中经济圈的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研究*

2014-07-05刘志华姜郁文

关键词:湘中产学研协同

李 林,刘志华,姜郁文

(1.湖南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 2.湖南省科技厅,湖南 长沙 410013)

湘中经济圈主要是以娄底为中心,包含湖南中部的邵阳 和益阳两市构成。三市经济总量水平始终处于全省的中下游水平,成为了湖南发展的短板区域。从全省发展格局来看,湘东地区有国家级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湘南地区有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出口加工区、湘西地区有国家级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战略、湘北地区正在实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而地处湘中腹地的娄底尚未有明确的国家级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持。邵阳市虽然经过多方争取,已经被纳入武陵山湖南片区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但是历史上长期的扶持政策空白导致其仍然属于发展落后梯队,均衡湖南区域发展的格局和加速中部崛起的整体进程,加强湘中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刻不容缓。

为了更好地研究湘中经济圈区域科技协同创新问题,本文首先对区域协同创新的研究进行梳理。陈文俊(2005)研究了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问题,提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投融资体系建设、载体建设,要强化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要与国家创新体系相衔接,在更宏伟的框架中推进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的建设[1]。向俊华(2006)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后发地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完善的建议[2]。孙长青,张仁开(2008)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环保科技协同创新的若干政策建议[3]。张仁枫,王莹莹(2013)对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创新进行了研究,认为企业、高校、政府和技术中介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配合与作用的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是区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4]。庄惠明,庄新霞(2013)提出了探福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基本思路[5]。聂鹏,王向(2013)基于实证分析提出环渤海区域科技政策协同创新的三点建议,包括科学规划、资源共享与政策支持,推进区域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6]。这些研究涉及区域科技协同创新,一些思路和做法,对本文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一 湘中经济圈的发展现状

娄底市总面积8117平方公里,总人口418万,2012年生产总值1002.65亿元;邵阳市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06万,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1028.41亿元。益阳市总面积12144平方公里,总人口470.5万,2012年生产总值1020.28亿元[7]。由湖南各州2011和2012年GDP排名来看(见表1),湘中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处于湖南省中下游,由此可见,湘中经济圈已经远远落后于长株潭、大湘南和环洞庭湖区域,加强科技协同创新推动湘中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势在必行。

二 湘中经济圈开展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现实基础

(一)湘中明显的区位优势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低廉的物流成本

娄底、邵阳和益阳三市位于湖南中部腹地,沪昆铁路横贯东西,洛湛铁路纵穿南北,长株潭“3加5城际高铁”穿插其间,娄底因地域的中心独特区位成为湖南“田”字型骨干铁路网的中心。怀邵衡铁路连通洛湛线、湘桂线、京广线、京九线,使得邵阳成为融入珠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的黄金通道。上瑞高速、二广高速、娄怀高速聚集娄底。潭邵、邵怀、邵衡、邵永高速公路贯穿邵阳,207国道、320国道横贯娄底和邵阳,形成十字交通网。益阳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长益高速公路、石长铁路、319国道穿越境内,是省会长沙通往大西南的要道。水路经洞庭湖、内通湘、资、沅、澧四水,外达长沙各口岸。湘黔铁路穿越安化县境,洛湛铁路线在益阳设立枢纽站。便捷的交通和低廉的物流成本,为湘中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物流优势和梯度优势。

表1 2011和2012年湖南各州市GDP

(二)丰富的矿产资源合理开发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载体

娄底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其中锑、金、铅、锌、锰、钨、钒等矿产探明储量居全国领先。娄底是世界最大的锑品生产区,还是湖南最重要的产煤区,探明储量达11亿吨,煤矿资源品种齐全,品质好。娄底以世界锑都、江南煤海、火电明珠、现代钢城、建材之乡、有色金属之乡为基础,构成了湖南著名的能源原材料基地,被誉为湖南的“鲁尔区”。邵阳境内矿产资源较为富足,已发现的矿藏有煤、铁、锰、钨、锑、金、银、铅、锌、硫铁、石膏、大理石、辉绿岩、优质石灰岩等74种。非金属矿藏蕴藏量大,品位高,邵东县是全国八大石膏矿产地之一。益阳矿藏资源丰富,是远近闻名的“小有色金属之乡”。已知的矿床、矿点有140多处,已探明的矿床、矿点40余处,其中中型矿床5处,小型矿床15处,矿点和矿化现象120多处。主要矿藏40多种,锑、钨、钒、石煤的储量为湖南省第一。主要矿种中,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有锰、锑、金、钒、铁、石煤、硫铁矿、磷矿、石灰岩等10多种,其中,锑保有量达36万吨,且品位高,开采价值较大。水晶矿、重晶矿、粘土矿、石英砂、萤石、高岭土等非金属矿藏,储量亦丰。这些丰富的矿产资源需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这为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载体。

(三)工业基础初具规模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扎实的产业基础

娄底经过多年开发建设,已崛起了一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涟源钢铁、双峰海螺、大唐发电、华菱安赛乐米塔尔、华新水泥、三一中兴,形成了以冶金、能源、机械、建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

邵阳市通过重点实施十大工程,即三一湖汽重卡生产线,湘窖酒业万吨白酒生产车间,宝庆煤电二期,九兴鞋业万双耐克鞋生产线,超薄超强平板显示玻璃工程,宝兴科肥万吨硝铵,大成科技农村移动电子商务平台,百威啤酒年50万吨生产线,二纺机新址,湘中制药,逐步形成了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技术服务业、新能源、环保技术等八个高新领域,高新技术产业规模达到76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345亿元。

益阳市拥有九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开发区、工业集中区),有以上规模的工业企业289家,实现增加值193.9亿元,全市新产品产值44.6亿元。全市年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422家,中联重科、科力远、益阳电业局、国电益阳发电、汇盛科技、纳爱斯、益华水产、艾华电子、克明面业9家企业产值超过十亿元,上市公司汉森制药、太阳鸟游艇和克明面业三家共实现产值21亿元,这些重点骨干企业成为推动益阳市产业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

湘中地区的工业初具规模,既有资源型传统产业逐步整合形成产业联盟提升产能和效益,又有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也有民生科技产业为区域经济提供后勤保障,还有环保科技产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逐渐成熟的湘中经济圈的工业模式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例如涟源钢铁依托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和娄底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洁净钢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质量在线检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在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和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大唐发电公司积极探索“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污染少”的科技协同创新的新路子,与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湖南人文学院联合科研攻关,实施劣质煤掺烧、揭缸提效检修、凝汽铜管改造和高压变频等行业新技术,累计每年节约15.1万吨标准煤,其次还在生产用油方面开展科技攻关,研究改进锅炉磨煤油枪加热装置,将节油措施精细到每一个步骤,每年耗油节省3.2吨,创造了该公司投产以来耗油新低。

(四)以产学研为基础的科技政策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完善了政策环境

“十一五”期间,娄底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建设创新型娄底的决定》、《关于实施科教兴娄,建设创新型娄底的若干配套政策》、《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意见》、《娄底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娄底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和管理办法》等文件,修订了《娄底市科技进步奖励办法》,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也出台了一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初步健全完善了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娄底市2011年度设立了娄底市产学研结合重大专项。

邵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成立了邵阳市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召开了全市产学研结合创新工作大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在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创新服务平台、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激励机制、以及推进企业和高等院校结合模式的创新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邵阳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政策。企业研发费用的加计扣除,自主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人才培养及引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得到落实。

邵阳市先后于2009年重新颁发《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2010年实施《邵阳市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方案》;2012年颁布实施了《邵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暂行办法》、《邵阳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邵阳市民营科技企业优惠扶持办法》、《邵阳市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科教兴邵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以科技为先导 加快建设创新型邵阳》以及《实施粮油深加工及物流百亿产业工程的意见》。邵阳洞口县县财政从2006年起每年划拨100万元作为“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促使各类科技资源向县内聚集。

益阳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科教兴市的决定》、《关于促进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益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关于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益阳市262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益阳市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暂行规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发展道路的意见》、《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实施方案》、《益阳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等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的文件,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五)大量的产学研实践和申请专利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

目前,娄底市已与国内15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并与中南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签订技术合作项目43个,成交技术合同2.6亿元,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电子信息等4大高新技术优势产业。在湖南省政府主办、省商务厅承办的“2012年湖南承接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对接会”会上,娄底经开区与模具CAD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签订产学研合作意向书。合作将于2013年正式启动,分三阶段具体实施:第一阶段:成立湖南省娄底市数字化制造技术创新研究院;第二阶段: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娄底分中心;第三阶段:建立中小型高科技产业孵化器(中小型高科技产业园)。

邵阳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承担了一系列省部级科技项目。如湖南李文食品有限公司与湖南农业大学、邵阳学院等紧密合作,开发了“桔片罐头加工节水减排新技术”,节水率超过60%,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新邵广信有限责任公司与沈阳变压器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进行“大型超高压绝缘纸板技术”研发,并吸引世界知名企业瑞士魏德曼公司与其合作,目前该公司2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项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邵阳学院建立了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全市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提供技术支撑,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邵阳加强了产学研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了全市的科技项目申报平台,科技成果查询平台和大型科技仪器共享平台。娄底共申请专利3574件,获得专利授权1358件,年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增长率都位居全省前五位之内。邵阳市2012年市全年专利申请1218项,专利授权666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项。[8]

益阳市政府先后与1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全市规模企业有50%以上开展了产学研合作。目前,通过产学研合作,已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技术中心各6家、省级共性技术服务平台3个,基本形成了具本土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以瑞亚高科为首组建的湖南竹麻深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沅江明星麻业、拓普竹麻以及东华大学、湖南农大、省林科院等10多家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形成了分工协作、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体”。

三 湘中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湘中经济圈在核心领域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还不多,对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迅速,但在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很低;传统产业科技创新水平与发达地区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产业技术升级任务艰巨,产业技术对外依赖性十分突出,自主创新能力很差。其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高校进行科技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主动意识不强

虽然湘中地区在湖南省科技厅的一系列产学研新政策的驱动下,进行了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改革和合作,但是仍有90%以上的高校科研成果无法实现产业化,主要是因为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结合形式不够紧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缺乏深入的平台和机制。

一方面,高校的主要科研任务应该是完成基础性研究成果,中试阶段和后期市场推广研究,还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去推动产业化。然而大量的企业在采用高校的技术和科研成果后,急于寻求市场的价值,忽视高校和科研机构进一步拓展科研实力和提升科研层次要求。很多拥有专利的高校教师也认为,直接卖专利没有自己把其产业化后获得的收益多,存在“惜售”心理。[9]这就出现了目前的一方不愿投入买,另一方不愿轻易卖的尴尬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和科研机构由于没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致使知识产权的价值得不到保障,使得高校在反反复复的产学研合作中倍受伤害,制约了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开展。

(二)科技创新投入总量偏小

湘中经济圈的科技投入总量小,强度弱;企业的科技投入水平较低,民营资本的科技投入规模更小;2012年长沙、株洲、湘潭R&D经费投入分别为1344427万元,291337万元、251971万元。而邵阳、娄底、益阳经费投入分别只有32555万元、122330万元、49525万元[10],与长株潭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时,湘中地区的科技创新社会融资渠道不畅,科技风险投资还未启动,普遍存在科技投入与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三)科技人才缺乏并且结构不合理

湘中地区高校偏少,目前只有邵阳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城市学院和益阳广播电视大学等共4所本科院校[11],科研机构更少,导致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领军人物数量太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技术人才严重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奇缺。现有科技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企业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短缺,且外流较多,严重制约湘中经济发展。科技人才总量及结构与科技发展的需求差距很大。

(四)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服务水平不高,发展不够充分,公共科技服务难以适应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要求;由于湘中经济圈的工业科技园区建设起步缓慢,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刚刚起步,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机制建设需要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五)矿产资源的枯竭需要科技协同创新来转型升级

煤炭是涟源的主体资源,已探明储量4.51亿吨。经过多年开采,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输出原煤近3.37亿吨,剩余可采储量只有1.14亿吨,仅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5.3%。按目前每年500万吨的开采能力计算,实际可供开采年限仅5年左右,煤炭资源日益枯竭不可逆转,预计在4~5年内,将有68对矿井因资源枯竭而被迫关闭,占全市保留矿总数的70.8%。由于长期大规模粗放式的开采方式,各种矿山地质灾害也经常发生,地面凹陷开裂、房屋裂缝现象,森林被毁,水源被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全市的55座矿山发生了地质灾害53处,影响范围达141.4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86.6万元。矿产资源枯竭一方面是原有采矿和探矿技术陈旧和过时,需要通过科技协同创新来实行产业升级,寻找新的资源和矿产,另一方面,矿产资源的废物利用和污染环境的治理需要新技术来应对,可以说资源型城市的枯竭不仅仅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到新能源、新矿产、新技术、新政策、新模式的改革,更是关系到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协同合作,一起寻求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路径的过程,因此,矿产资源的枯竭急需科技协同创新来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12]

四 改进湘中经济圈区域科技协同的建议和对策

(一)顶层设计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协同创新

湘中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要实行顶层设计,才能实现科学的规划、高效率的执行和多部门的协同。娄底和邵阳作为湘中经济圈的主要城市,是湖南东部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部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两市要主动对接“3+5”城市群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发展平台,明确城市梯度发展定位,将湘中经济圈建成长株潭向湘西南辐射的重要节点城市,使得邵阳和娄底两市成为湖南省新型能源原材料基地、特色装备与先进制造业基地、文化与生态旅游休闲基地、区域性商贸与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

具体设计方面,第一,建议在科技厅的领导下成立湘中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部署湘中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工作。第二,由领导小组召开厅市科技协同创新联席会议,具体分配科技协同创新的工作任务,出台湘中经济圈科技协同创新的经济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战略以及产学研合作政策。第三,召开重点企业、重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科技协同创新的合作会议,从产业布局到企业整合,从高校科研到人才培养,从技术引进到原始创新,从利益分配到人事激励,全面部署,科学分工,整体协调,大力推进重点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协同创新。引导企业、高等院校、科研和金融机构围绕特色产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如建立食品深加工战略联盟。第四,及时总结和推广产学研结合创新的成功经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大科技整体投入

建议进一步加大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国家、省有关科技投入刚性政策,切实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保证科技经费的投入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幅度,研发经费(R&D)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1.5%。各县市要大幅增加财政科技“引导性”投入的比重,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科技创新领域中来。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重点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的科技创新、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确保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自主研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投入,建立人才基金、产学研合作基金。积极推行科技投入的效益考核制度,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补贴、贷款贴息,落实自主创新和产学研结合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和人员培训的投入,强化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研发投入的硬性约束与考核,促使企业成为科技研究开发的主体,鼓励行业组织及个人等全社会力量对科技的投入。

推进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大融合。积极协调与引导商业银行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及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进一步完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加快发展风险投资,完善“政府推荐+担保+贷款”模式与“统贷支持”模式,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资本市场创业板融资,支持和鼓励社会力量建立和完善创投中心、担保公司与小额贷款公司,实现投、保、贷联动,共同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的发展。

(三)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素质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培养,建立由市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制定人才培养战略和配套的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企业完善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配合重点技术攻关课题的实施,制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使用专项计划以及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计划。制定促进项目、基地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具体措施,在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基地中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培养人才,支持青年创新人才、跨学科复合人才以及科研创新团队的成长;加大相关科技计划对农村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用技术人才。实施人才引进工程,设立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基金,完善高级人才引进政策,开设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发挥地方高校和大中型企业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作用,整合本地高校和政府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优势,依托地方高校打造创新型人才洼地。实施科技杰出贡献人才奖励计划,评选“娄星学者”、“梅山学者”、“邵阳学者”;发挥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对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建立企业和地方高校科技人才资源的共享机制,发挥“一人多用”功能,吸纳和借力国内外优秀人才参与本市科技工作,充分发挥湘中籍外地科技人员为家乡建设和发展服务的作用,建立科技创新人才专家库,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改善科技人员的科研和工作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

(四)打造科技协同创新的基础平台

围绕湘中经济圈重点支柱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需求,依托产学研战略联盟、专业园区以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通过机制创新,整合科技资源,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湘中区域科技协同创新提供技术、设备和场地等基础服务。邵阳市依托三一湖汽组建湘中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心,依托纺织机械和维克液压组建纺织机械技术联盟,依托玉新药业组建湘中医药产业研发中心,依托亚华南山组建湘中乳液产业基地4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娄底市主要组建薄板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服务平台、先进陶瓷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材料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农业机械机电产业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娄底市科技企业孵化中心、娄底市专利信息公共平台等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益阳市依托晶鑫新能源、科力远、金立平板电视、恒源风力发电、生物柴油、益华水产、惠同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打造功能完善、引领产业、开放共享的产业技术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湘中地区的科技基础条件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益,为湘中经济圈的科技协同创新提供基本保障。

(五)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突破口实现湘中高新技术快速的产业化

湘中经济结合本地优势资源和国家、省出台的一系列科技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重点抓好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节能减排和民生科技等重点,围绕先进制造、医药化工、新材料、现代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六大优势领域,集中搞好化纤染整及后处理设备,涟钢2800立方米高炉技改、冷钢30万吨不锈钢复合板等项目、锂离子电池设备研发、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大熊山风力发电、湖南海螺二期、食品加工的关键技术研发,进一步加大项目集成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集中两市的科技资源,进行重点突破和联合攻关,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零部件产业园、三一产业园、冷水江循环经济产业园及光电产业园、双峰农机机电以及不锈钢产业园等一批百亿产业园区。使得飞力格公司、机电、威亚牧业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尽快上规模,成为湘中高新企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不断加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力度,不断用高新技术改选和提升传统产业,开发具有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产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形成新的增长点。

(六)以科技协同创新带动传统资源消耗性产业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以科技协同创新为主线,通过积极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拓展资源消耗性产业的持续发展空间。依托湖南金塔制造、远扬煤机、创安防爆电器、湘中煤矿机械、海湖矿灯、环宇橡胶等煤机规模企业,加快发展矿山装备制造;以三一中源新材料产业园为依托,着力打造中部工程机械基础材料制造基地;依托页岩气、风电等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新能源开发和利用,使涟源由湖南省传统常规能源基地转型为新型清洁能源基地。

[1]陈文俊.长株潭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2-87.

[2]向俊华.后发地区科技创新体系的协同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6.

[3]孙长青,张仁开.长三角区域环保科技合作与协同创新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8):105-107.

[4]张仁枫,王莹莹.承接产业转移视角的区域协同创新机理分析——兼论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路径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7):26-30.

[5]庄惠明,庄新霞.福建省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可行性及发展思路探究[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13,(1):46-49.

[6]聂鹏,王向.协同创新视角下环渤海区域科技政策绩效优化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3):69-72.

[7]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湖 南 统 计 信 息 网,http://www.hntj.gov.cn/zhuanlan/6th_census/events/in_province/201105/t20110513_85176.htm,2011-05-13.

[8]乔海曙,喻翔宇,冯琴.洞庭湖区域金融发展战略:从“资金高地”到“金融洼地”[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1-7.

[9]苏华.产业多样化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基于中国地级城市数据的非参数估计[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8-92.

[10]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省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http://www.hntj.gov.cn/fx bg/2013jmxx/201308/t20130827_103452.htm,2013-08-27.

[11]中国高校之窗.湖南高等院校名单[EB/OL].中国高校之窗网站,http://www.gx211.com/gxmd/gx-hn.html,2015-10-15.

[12]贺灵,程鑫,邱建华.技术创新要素协同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3):103-107.

猜你喜欢

湘中产学研协同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湘中大云山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湘中梅山民间棕编技艺的活态传承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政产学研用”:培养卓越新闻人才的新探索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湘中民歌研究现状综述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