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食的背后
2014-07-05莫旺平
莫旺平
〔关键词〕绝食;应激事件;危机干预
一、案例描述
(一)案例简介
A,男,17岁,高一学生。我跟他初次碰面是在校医室,他耷拉着脑袋,瘫坐在椅子上,一声不吭。校医认为他是饿晕了,A不否认,不服药,问话不回答,怎么劝也不肯吃东西。
(二)背景资料
送他来的学生说,A的性格虽然不算太开朗,但是人际关系不错,他是个友善、自尊心强的学生,学习成绩不错。估计他不吃东西有两天了,之前他们都是一起去食堂吃饭的,这两天他都说自己吃过就没去。开始大家没在意,因为他情绪、行为并无异常,照常主动跟同学打招呼、跟大家开玩笑,只是脸色不好,今天看他晕乎乎的样子,同学以为他生病了,才强把他带来校医室。
班主任联系其父亲,了解到A的母亲因癌症在他6岁时去世,之后他跟外婆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很少跟A在一起。前不久,外婆去世,父亲怕A激动影响学习,在葬礼结束后才告诉A。A当时反应很平静,父亲以为事情就这么过去了,故也没有跟我们提起。
二、案例分析
(一)初诊询问
显然,A的表现与其外婆离世有关,我请校医和学生先撤出来,为他营造一个安全、私密的空间,希望能诱导他尽情倾吐心中的积郁。一开始,A还是勉强对我笑一下,说自己只是累了,休息下就好。在我的关怀和耐心询问下,A沉默了很久,突然淡淡地说:“我爱的人都离开我,活着……没意思。”最后三个字似乎花了很大力气从牙缝里挤出来。听到这儿,我松了口气,他紧闭的心门终于开了条缝,也让我意识到A内心压抑着多么深的伤痛,让他有厌世绝食的
举动。
“你爱的人离开了,此刻你心里难受死了……”我故意提到“死”字。
“太累,我真不想活了……”A声音微弱。
虽然开始的交谈比较困难,花了很长时间,但我大概也了解到,A的母亲去世前,爸爸有拍下一段生活录像,他和外婆时常拿出来看,镜头里的妈妈在癌症末期,但坚持劳作,面对自己总是温柔微笑、小心呵护。A当时还小,妈妈走的时候似乎没有感受到悲伤,但现在大了能感受到妈妈假装的坚强和对自己的爱。A说除了妈妈,外婆是世界上最疼他,也是他最爱的人,就是自己的“第二个妈妈”,这次放假回去,外婆是病了,但精神很好,如果知道外婆快不行了,他是绝对不来学校,而要一直守着外婆的。他恨爸爸隐瞒了他,说不喜欢爸爸,因为爸爸除了给他生活费外就没有其他了,自从添了个小弟弟后就更加无暇关心他,他觉得即使自己死了,现在也没有人会伤心的。
(二)原因分析
1.至亲离世的应激反应
在遇到突如其来的创伤性事件时,人的心理和生理会对不良刺激或情境产生反应,称为“应激”。积极的应激给人以力量,提高个体识别和作业的能力;消极的应激则耗费能量储备,并以维护和防卫的形式增加机体系统的负担。
A目前正处于不能主动处理外婆离世伤痛的应激情境中,父亲不让A送别外婆的“善意”行为导致A被动远离应激情境,采取了逃避策略,这在短时间内能缓解压力,但妨碍了A直面应激源有效处理应激的建设性活动,从而使他心里的痛苦无法得到缓解甚至加剧,也伴发了一些额外的负性情绪,比如没送最后一程、死前没陪伴尽孝道的内疚、悔恨与懊恼,这些负面情绪长时间压抑,最终超过了A能承受的限度。这是导致A产生轻生念头的直接原因。
2.亲情的缺失
亲情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三个最重要的人格自我要素是在亲情的呵护下形成:依恋体验(产生爱和被爱的能力)、客体关系(获得依赖与独立并信任他人的能力)和自我认同(协调自卑与自尊、创造与发展的能力)。
对于儿童来说,亲情可以给他们依恋、安全与归属感。如果成长中缺乏健康、正常、安全的亲子关系,会导致儿童的行为表现出情感失调症状,比如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自我评价过低、盲目自信等。A在6岁后缺失了母爱,也感受不到父爱,体会更多的是被忽略和抛弃感,好在还有外婆的爱护来弥补,但我们知道,任何人的爱都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父母之爱的长期缺失,使A严重缺乏安全感,不信任他人,所以他即使内心痛不欲生,却还假装着对别人笑。他是孤独的,内心是封闭、压抑的。这是导致他目前状态的深层原因。
三、辅导过程
(一)第一阶段:积极危机干预,消除轻生冲动,让A进食
对于绝食的轻生者,危机干预的关键是使他开始进食,因为对他们来说,从绝食到进食之间有一条明显的界限,进食就意味着停止原有的轻生企图,意味着妥协。虽然可以用强制的手段为其补充营养,但那只是治标不治本,他随时可以用其他方法寻死,所以必须从心理上解决他的问题。我决定先以他内心愧对的“妈妈”为出发点,使其停止绝食。
师:妈妈在你心里是怎样的?
A:她很坚强,很爱我。
师:你感受到妈妈是很爱你的。
A:嗯。
师:当时你还小,很多事情不了解,现在的你可以感受一下,当时在癌症中倒计时的妈妈可能会在想些什么?
A:想活着。
师:为什么?
A:我还小,她舍不得我。
师:因为你,妈妈想活着,想陪伴着你长大。
A:嗯。
师:但是,想活着的妈妈很无奈,她不得不离开了你。
A:……(眼泛泪光)
师:我想,无奈离开你的妈妈,绝对是希望她的宝贝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的,你觉得呢?
A:……(呜咽)
师:还有你的“第二个妈妈”(即外婆,套用学生的话)呢?
A:……(抽泣着没有说话,眼泪开始往下流)
师:含辛茹苦养大的女儿没了,你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伤痛吗?
A:很痛很痛,她每次看录像都会抱着我哭。
师:我知道,你现在也经历着这种痛,但你必须明白一点,你的第二个妈妈,忍着悲痛代替她的女儿全身心去爱你,疼你,她想看到的是你健康长大成人,结婚、生子,像她过去一样带着伤痛坚强地活着!(蹲下身,双手稍用力握住A的双肩,看着他的眼睛,坚定柔声地说)
A:……(低声哭泣)
陪伴几分钟后,我把一包纸巾和一杯温水放在A身旁,拍拍他的肩膀,让他一个人不受干扰地哭,因为痛哭本身作为纯真的感情爆发,是人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调整机体平衡的一种方式。
绝食轻生者要迈过绝食到进食这一界限,在他们的心理上会发生极为剧烈的冲突,自尊心在这里起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对A的干预中我必须要充分考虑和处理好这个部分。我先跟班主任和送他的同学沟通:首先,不对大家公开其绝食行为,降低他的负面舆论压力,保护他的自尊心;其次,不管进食与否,在校期间密切关注他,不让他独处,平时言语或行为上多鼓励和安慰他。接着我联系了A的父亲,他对A的绝食感到震惊。我建议他马上过来,面对面真诚地跟A谈谈。这也是弥补父爱所必要的开始。
A的父亲过来了,他按照我的引导,围绕三个内容跟A交心了两个多小时:首先,他表示愧疚,承认自己是位不合格的爸爸,让A失望和痛苦;其次,他表示自己是爱A的,只是不知道怎么表达,非常欢迎A回家,表明家里一直有给A准备的房间;然后,他表示很痛心,因A自我伤害而痛心,如果失去A,自己一生都会伤心痛苦。整个过程,A爸爸握住A的手,真情流露,热泪盈眶,声音哽咽。A虽然不肯正视爸爸,一直低头,一言不发,但他在静静地听着,也在低泣……
后来我特意跟A补充了两点:关于他的一切,我是保密的,其他同学都不知道,我之所以跟班主任、家长沟通,是基于他伤害到自己的行为,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他,假如他坚持绝食,为了他的生命安全,我们只能强制性送他去医院救治;我理解他的痛,也有信心可以帮助他,前提是他愿意接受我的帮助。
A终于愿意吃东西,并且承诺,第二天来咨询室见我。
(二)第二阶段:哀伤辅导,引导A宣泄情绪,重建心理平衡
弗洛伊德认为,哀伤是对失去过去(客体)的一种正常纪念方式,但如果哀伤情绪被过分压抑,人可能会开始想象着与死相关的事情,甚至有轻生的想法和企图,心理学称之为“死亡冲动”。A正处于这种状态,他的爸爸采取的做法是尽量不去触碰他的哀伤甚至不让他面对丧礼仪式。实际上,让A及时承认死亡的事实,接受死亡的结果极为关键,只有当这种伤痛能够充分地宣泄,他才能重建心理平衡、获得新生。
我通过“你外婆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能跟我说说最后一次见外婆的情景吗”等语句引导A回忆与外婆相处的点点滴滴,让A充分体验与外婆的情感,然后通过“你的外婆已经死了,永远离开你了”的强硬指导句帮助A重新体验丧失外婆后的情绪,引发出A需要被触及的痛苦感觉。
当A将自己一直压抑着的悲痛、怀念、内疚等负性情绪以嚎啕大哭的方式尽情宣泄出来后,我缓缓地对他说:“外婆年纪大了,终究是要离开你的,你因没有见外婆最后一面而耿耿于怀,我想你一定是还有很多话没有来得及对她说,假如弥留之际的外婆躺在对面,正看着你,”我指着长沙发,“你能想象出外婆的样子吗?”
当A点头后,我说:“现在把内心的话跟外婆说说。”就这样,最后我通过“空椅子”技术引导A把内心想说却没有机会对外婆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他内心趋于平和。
(三)第三阶段:“宽恕法”技巧帮助A原谅父亲、重塑亲子关系
经过前两阶段的辅导,A完全解除了轻生的强迫意念,接下来是时候帮他解决深层问题了,这样A才能更好回归父亲身边生活。然而,A与其父亲十几年的隔阂,短期内修复比较难,刚好之前我有机会参加李中莹“NLP”简快心理疗法的培训,接触了“宽恕法”,其中“操作简单且能快速见效”的特点让我印象深刻,于是我在确定辅导策略时决定试一试这一方法。
首先,我引导A认识到与爸爸的血缘关系是不可以改变的,而且人无完人,我们宽恕一个不完美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是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些。然后,我让他回想起对爸爸感到气愤、失望、怨恨的事件或者经历,感受心中的不快,接着让他想象自己隔着一块避弹玻璃,像一个旁观者一样重看这件事。通过“爸爸欠缺了什么东西或者经历了什么,才做出这样的行为”“他当时的行为有没有一些正面的动机”等问句引导他探讨爸爸在妈妈死后可能遭受的打击以及生活方面的压力问题,再通过装“经验掣”,划“能力圈”,让他想象自己具备各种能力并与爸爸分享,反复操作直到他的不快感淡化并感到满意。最后,他走进“宽恕圈”对爸爸说:“我宽恕你。”当A认识到爸爸是在妈妈离世的特定环境下才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其背后其实还有一份父爱,A就能够宽恕爸爸了,这时,A对爸爸的感觉与以前不同了。
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支持和定期会谈,A恢复了正常心态,也适应了在重构家庭的生活,最后一次会谈,他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并告诉我一个秘密:小弟弟很喜欢他这个大哥哥。
四、相关技术要点
(一)哀伤辅导
哀伤辅导在本案例中是必要也是有效的。哀伤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持续和需要付出努力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当事人需要意识到亲人丧亡的事实。哀伤辅导一般按三个步骤操作:第一,帮助当事人体验丧失后的情感失落;第二,引导当事人表达和体验内在感受;第三,支持当事人情感转移。后续可以提供长期的心理支持,帮助当事人正常生活。
(二)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技术属于心理剧疗法中的技术,分为三种形式:倾诉宣泄式、自我对话式和“他人”对话式。本案例用的是倾诉宣泄式,当事人因某人去世,内心伤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此时拿来一张椅子(长沙发),假设某人坐在上面,让当事人表达自己对他的情感,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
(三)“宽恕法”
本案例用的“宽恕法”是简快心理疗法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常用技巧之一,它需要制造两个视觉型经验掣:“能力圈”和“宽恕圈”,目的是给当事人赋予新的能量,使其摆脱过去对某个事件的思想轨迹,转向一个不同的、更好的方向。“宽恕法”的操作简单,熟悉引导语后可以在辅导中灵活运用,很有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高级中学,东莞,523128)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