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014-07-05姬慧

成才之路 2014年18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姬慧

摘 要: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模式。只有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其次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而最重要的是必须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 [2006]4号)明确指出,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遵循教育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关系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同时要求各职业院校加强对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开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如何提高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探索创新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

一、解读“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工学结合的含义。工学结合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种人才教育模式。它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期间既要在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理论教育,又在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到企业参加生产性工作。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在国外,对于“工学结合”,各国都有自己的称谓,比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等。目前,“工学结合”已不是属于某一个国家的一种教育模式,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项教育改革或教育形式,是中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共同经验和必由之路,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最有效的教育模式。

(2)工学结合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一方面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一现状已严重的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速度与水平。同时也说明了某些职业学校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远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因此“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只有采取以就业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①工学结合有利于加强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由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企业参与学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的全过程,从而有利于学校紧盯经济发展走向,紧跟行业发展需求,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专业结构和课程结构的调整和改革,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更贴近企业、贴近社会、贴近就业岗位。②工学结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工学结合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岗位的传统教育模式,改单一基础教育为专业技能教育,变单一技能训练为综合技能训练。通过课堂学习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既增加了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参加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和企业责任。在企业健康的文化氛围下,学生学会了做人、做事,学会了与人相处,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③工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由于企业全程参与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更加符合企业的要求,这样的毕业生更加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如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了解了企业并认同了企业,愿意到该企业工作,作为企业是非常乐意接收在其单位实习的毕业生。所以,工学结合还能为学生就业增加机会,拓宽渠道。④工学结合中,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直接为企业生产产品,创造经济效益,企业为学生支付相应的报酬作为实习补贴,又可以缓解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

(3)工学结合职教模式的类型。 ①根据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方式的不同,有学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种模式: 1)“企业配合”式,即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主要由学校制定,并承担大部分培养任务。企业处于“配合”辅助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环节)的培养任务。目前,我国多数高职学院都采用这种模式,这与我国高职人才培养中以学校本位人才培养模式为主的现状直接相关。2)“校企联合培养”式。是指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联合,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企业不仅参与研究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而且参与实施与产业部门结合的那部分培养任务。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3)“校企实体合作”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办学过程,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分享办学效益。企业对学校的参与是全方位的整体参与、深层参与,管理上实行一体化管理。这种合作模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避免企业由于追逐利润而出现背离学校与企业合作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的初衷。②通过对我国高职院校十几年来在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有专家将其概括为九种:一是“定单”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模式;二是“2 + 1”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与生产实习,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模式;三是“工学交替”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的模式;四是“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五是“实训——科研——就业”式,即面向企业,采用校企、院企、事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进行合作办学、技术开发、基地共建、课程开发、联合培养;六是“双定生”式,其特点是“招生即能就业”“完全‘以销定产”“培养需要结合”“‘出口决定‘进口”;七是“工学结合“式,即“通过学校和企业双向介入,把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式;八是“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式,即“紧紧把住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这条主线”的模式;九是“以企业为主”式,即“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在办学中资金投人和资质整合投入的积极性”“办学过程中能够从社会需要、市场需要、群众需要的出发点考虑”的模式。

二、加快推进“工学结合”的思考

工学结合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其生命力就在于合作,关键在于企业有效参与。可以说企业的有效参与是工学结合中一切活动的大前提。离开企业、行业的支持,工学结合职教模式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是职业院校在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时普遍面临的难题恰恰是企业缺乏积极性。尽管国家和院校的积极性很高,但企(行)业缺少动力,形成“两头热中间冷”的现象。职业院校在工学结合中,一般很难找到合作企业,即使找到了,合作也往往是浅层的、一次性的、短期的,而不能有效持久。比如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是百年大计,人命关天的大事,施工单位将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视为企业的生命线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能合格,不能出次品。所以,一般施工单位很不情愿有“生人”介入,即使由于种种原因勉强收下学生,也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技术被推到次要的位置。

目前,这种现状已成为制约推进工学结合、阻止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所在,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注。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政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工学结合的合作双方,是两个具有不同第一目标的机构,学校以育人为第一目标,追求社会效益;而企业以盈利为第一目标,追求经济效益。因此,在教育培养人才上自然积极性不高,这就需要国家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或制度,以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工学结合、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

国外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制定政策来鼓励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德国政府规定,企业接受学生学习,可免交部分国税;英国政府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对安排学生实习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免交教育税;加拿大也有相应的减免税政策。

(2)高职院校应主动发挥好学校的主导作用。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主业,学校是“工学结合”中的“主办方”,对工学结合各项活动的开展起着主导作用。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考虑:①要建立一种全新的职教观念,认清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职教模式是新形势下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是贯彻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升办学水平的唯一路径。应彻底转变传统的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和办学机制,构建一种全新的职教观,积极开展工学结合职教模式探索与研究。②提高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变被动适应为主动服务,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合作。在合作中,企业缺乏积极性,究其原因,除了在宏观上缺少政府的鼓励政策,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较低。企业是否愿意和学校合作,很大程度上是考虑是否能给企业带来利益,至少不能影响企业的生产。所以,学校必须了解企业在合作中的苦衷,想办法减轻企业的负担,找准学校企业双方的利益共同点,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如建筑企业考虑安全因素,不愿接纳学生时,我们可以将学生细分,每个工地安排 1人~2 人,这样既减轻了企业的负担,而且师傅徒弟一对一,还保证了实习效果。③大力提倡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职教。一方面,鼓励行业企业举办各级各类职业学校,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鼓励职业院校办企业,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校办企业的发展,以校办企业的经营运作来支持学校建设。行业参与办学的优势就在于,教育成了“企业手中的教育”,因而专业设置能紧扣行业岗位及岗位群,课程设置针对性强、专门化程度高,而且因实验实训设施设备直接由行业主管部门根据行业人才培养需要投资筹建,企业生产现场即为实习基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另外,双方在业务和技术发展领域,如技术交流、协作研究、员工互培等也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关注,为校企双方的双赢合作办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应认识到合作的共同目的是培养人才,学校是人才的输出者,企业是人才的接收者,是最终的受益者。通过对教育的支持,还可利用学校有利资源,为构建“学习型企业”服务,同时还可以起到宣传企业、树立企业形象的作用。因此,工学结合是一种合作教育,企业应着眼大局,要积极跟进、积极配合,共同参与完成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工学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有效的职教模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工学结合的新思路、新措施和新办法,只有政府、学校和企业共同转变观念,共同完善制度,才能构建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互利共赢的中国特色的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张恩祥,李春旺,黄标.高职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的研究

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

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

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太原大学)

(选自中国知网)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