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2014-07-05刘文学杜晓东
刘文学+杜晓东
[摘要]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2例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同时选择同期66例未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非感染组,对两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出生时体质低、胎龄小、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长、平均住院时间长、抗生素应用、胎膜早破、重症监护、基础疾病等因素是低出生体质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因素(P<0.05)。感染的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26株,占61.9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43%、16.67%、11.90%;G+球菌16株,占38.1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1.90%、9.52%、9.52%。 结论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因素众多,出生时体质低、基础疾病、胎龄小是不可更改因素,其他因素可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加以避免,以降低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感染发生率。
[关键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关因素分析;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R72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7-0039-03
Related factors analysi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IU Wenxue1 DU Xiaodong2
1.Department of Third Internal Medicine, Changshan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Changshan 324200, China; 2.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the Third Peoples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 Jiujiang 415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related factor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and propose targete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Forty-two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with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une 2012 were selected as th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group while 66 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without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non-infection group. Relevant indicator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analyzed. Results Low birth physique, small gestational age, long average length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long averag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antibiotics application, premature rupture of fetal membranes, intensive care and underlying diseases were the major factor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P<0.05).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G- cocci, of which the number of strains 26, accounting for 61.90%; The top three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Klebsiella pneumonia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nd Escherichia coli, accounting for 21.43%, 16.67% and 11.90%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16 strains of G+ cocci, accounting for 38.10%; The top three pathogenic bacteria were 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ia, accounting for 11.90%, 9.52% and 9.52%. Conclusion There are numerous factors of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Low physique, underlying diseases and small gestational age are unchangeable factors while other factors can be avoided through specific nursing, thus reducing the infection rate of very low birth weight children.
[Key words] 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 Related factors; Nursing countermeasure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是指体重<1500 g新生儿[1]。据国内相关文献报道,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在上世纪末仅为5.87%[2],而近年来已超过8%。早产儿身体各方面发育尚未成熟,出生后容易并发感染及各种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极低体质量儿。以前我国极低体质量儿的存活率较低,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高度发展,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存活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3],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约为90%。由于极低体质量儿肺部发育不成熟,感染与呼吸系统疾病是其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尚无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报道,本文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2例与未感染儿各指标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对策,以利于临床对其高危因素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并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42例作为上呼吸道感染组,其中男22例,女20例,同时选择同期66例未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作为未感染组,其中男36例,女30例,两组新生儿基本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基本情况比较[n(%)]
1.2感染诊断标准
根据金汉珍第3版《实用新生儿学》及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制订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进行诊断。
1.3研究方法
收集所有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资料,包括新生儿孕周、性别、出生体质量、是否气管插管及插管时间、是否使用抗菌药物、住院时间、分娩方式。对所有感染患者均采集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对感染病原菌构成进行分析,对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高危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主要护理措施:①极低体质量儿的免疫系统非常脆弱,加强病房环境的管理,确保环境清洁、干燥,保持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气,降低环境带菌量。②在进行各项医护措施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尤其是在直接接触患儿的操作中,严格检查患儿所使用的物品、敷料等的清洁和消毒是否在有效期内。医护人员做好自身的清洁及消毒工作,接触患儿前严格按照洗手程序进行清洁消毒, 操作时要遵循“稳准轻”的原则,避免医护人员带入感染源。③根据药敏结果选用针对性强、窄谱抗菌药物。④注意做好口腔、眼部、脐部的护理。
1.4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相关因素,并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观察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构成情况。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上呼吸道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相关因素显示,出生时体质量低、胎龄小、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长、平均住院时间长、抗生素应用、胎膜早破、重症监护、基础疾病等因素是低出生体质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与非感染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各因素比较
2.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住院时间、重症监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3。
表3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2.3感染主要病原菌
取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分泌物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共培养出病原菌42株。感染的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26株,占61.9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分别占21.43%、16.67%、11.90%;G+球菌16株,占38.1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11.90%、9.52%、9.52%。见表4。
表4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及构成
3讨论
3.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原因分析
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高危因素中,胎龄≤32周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已被多项研究所证实[4],本次研究对42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感染组出生时平均体质量(1182.7±126.5) g,平均胎龄为(29.64±0.83)周,明显低于非感染组,两组各因素比较显示,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长、平均住院时间长是上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出生时体质量、机械通气时间、抗生素应用、住院时间、重症监护为上呼吸道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机械通气是一种侵入性操作[5],感染率与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呈正相关,与相关文献报道相符[6]。重症监护病房是医院危急重症患儿的集中地,集聚了大量的病原菌,患儿在重症监护室,容易受到接触感染或交叉感染,再加之重症监护病房人员过多,空气流通不足,如果环境卫生得不到保证,可导致大量致病微生物附着于尘埃或飞沫中,随空气流动飞扬,是患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7]。感染组42例患儿均取病原菌培养,从培养结果显示,共培养出病原菌42株。感染的病原菌以G-球菌为主,26株,占61.9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G+球菌16株,占38.10%,前三位的病原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院内感染和ICU的常见病原菌。
3.2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上呼吸道及其他感染的发生,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环境卫生监测,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及物品的规范化管理,病房应合理独立、布局科学,在新生儿安置时,应根据患者感染与否分别安置在感染性病区和非感染性病区。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8],包括入室更衣、换鞋、戴帽、口罩。新生儿病室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所有医用物品均应消毒灭菌,严格按照“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消毒,可通过定时紫外线消毒、通风、空气清新过滤除菌等方法保持空气质量,近年来,新的空气消毒设备不断问世,如动态空气消毒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空气消毒等均可应用于临床。同时维持室内温度22℃~25℃,相对湿度55%~65%[9],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细菌检测。其次,做好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口腔、脐部、眼、臀部护理,每日沐浴1次,认真做好皮肤和黏膜的护理,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第四,加强对探视次数及时间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量。只有限制人员流动,才能减少交叉感染,确保病室内空气质量。第五,切断医源性感染源。在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的前提下,人是最大的污染源,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重视手卫生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10]。新生儿病区应配备感应式水龙头、烘干设备及专用毛巾或一次性纸巾。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前后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本身就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具备众多易感因素,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各项措施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今后还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如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检测;把医护人员纳入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建立和患者一样的感染检测体系,加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医疗与护理操作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慧,富建华,薛辛东,等. 机械通气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 18(3):240-242.
[2] 伍达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81.
[3] 邓洪涛,周敏.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1,40(9):916-917,936.
[4] 蔡成,吕勤,戴昆琦,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5] 张清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31-132.
[6] 马新华.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48-50.
[7] 顾敏贞,朱梅英. 极低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危因素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1021-1023.
[8] 鲍燕敏,刘晓红,郑义敏,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5):410-412.
[9] Dypraios T,Oneill PD,Hang SS,et al. Assessing the role of undetected colonization and isolation precations in reducing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s aureus trans miss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BMC Infect Dis,2010, 10(1):29.
[10] 刘仁红,陈虹余,王英宏,等.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13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5)
3.2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上呼吸道及其他感染的发生,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环境卫生监测,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及物品的规范化管理,病房应合理独立、布局科学,在新生儿安置时,应根据患者感染与否分别安置在感染性病区和非感染性病区。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8],包括入室更衣、换鞋、戴帽、口罩。新生儿病室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所有医用物品均应消毒灭菌,严格按照“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消毒,可通过定时紫外线消毒、通风、空气清新过滤除菌等方法保持空气质量,近年来,新的空气消毒设备不断问世,如动态空气消毒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空气消毒等均可应用于临床。同时维持室内温度22℃~25℃,相对湿度55%~65%[9],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细菌检测。其次,做好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口腔、脐部、眼、臀部护理,每日沐浴1次,认真做好皮肤和黏膜的护理,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第四,加强对探视次数及时间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量。只有限制人员流动,才能减少交叉感染,确保病室内空气质量。第五,切断医源性感染源。在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的前提下,人是最大的污染源,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重视手卫生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10]。新生儿病区应配备感应式水龙头、烘干设备及专用毛巾或一次性纸巾。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前后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本身就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具备众多易感因素,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各项措施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今后还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如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检测;把医护人员纳入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建立和患者一样的感染检测体系,加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医疗与护理操作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慧,富建华,薛辛东,等. 机械通气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 18(3):240-242.
[2] 伍达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81.
[3] 邓洪涛,周敏.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1,40(9):916-917,936.
[4] 蔡成,吕勤,戴昆琦,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5] 张清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31-132.
[6] 马新华.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48-50.
[7] 顾敏贞,朱梅英. 极低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危因素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1021-1023.
[8] 鲍燕敏,刘晓红,郑义敏,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5):410-412.
[9] Dypraios T,Oneill PD,Hang SS,et al. Assessing the role of undetected colonization and isolation precations in reducing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s aureus trans miss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BMC Infect Dis,2010, 10(1):29.
[10] 刘仁红,陈虹余,王英宏,等.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13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5)
3.2预防感染的护理对策
针对上述感染相关因素,为预防极低出生体质量儿上呼吸道及其他感染的发生,首先要做好环境卫生及环境卫生监测,加强新生儿病房环境及物品的规范化管理,病房应合理独立、布局科学,在新生儿安置时,应根据患者感染与否分别安置在感染性病区和非感染性病区。同时制定严格的管理和消毒隔离制度[8],包括入室更衣、换鞋、戴帽、口罩。新生儿病室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所有医用物品均应消毒灭菌,严格按照“一人一用一消毒”原则。加强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消毒,可通过定时紫外线消毒、通风、空气清新过滤除菌等方法保持空气质量,近年来,新的空气消毒设备不断问世,如动态空气消毒机、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空气消毒等均可应用于临床。同时维持室内温度22℃~25℃,相对湿度55%~65%[9],定期对室内空气进行细菌检测。其次,做好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基础护理,包括口腔、脐部、眼、臀部护理,每日沐浴1次,认真做好皮肤和黏膜的护理,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第四,加强对探视次数及时间的管理,减少人员流动量。只有限制人员流动,才能减少交叉感染,确保病室内空气质量。第五,切断医源性感染源。在医疗器械严格消毒的前提下,人是最大的污染源,特别是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重视手卫生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最有效也是最简单的方法[10]。新生儿病区应配备感应式水龙头、烘干设备及专用毛巾或一次性纸巾。严格要求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前后用快速手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综上所述,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本身就是感染的高危人群,具备众多易感因素,加强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各项措施还需要改进和完善,今后还可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如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目标检测;把医护人员纳入医院感染的研究对象,建立和患者一样的感染检测体系,加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病室控制医院感染技术的研究,进一步规范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医疗与护理操作等,以降低感染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张慧,富建华,薛辛东,等. 机械通气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 18(3):240-242.
[2] 伍达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381.
[3] 邓洪涛,周敏. 新生儿早发败血症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学,2011,40(9):916-917,936.
[4] 蔡成,吕勤,戴昆琦,等.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感染菌群分布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 医药导报,2011,30(3):379-381.
[5] 张清萍.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观察和护理[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31-132.
[6] 马新华. 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8):48-50.
[7] 顾敏贞,朱梅英. 极低体质量儿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高危因素分析[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6):1021-1023.
[8] 鲍燕敏,刘晓红,郑义敏,等.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高危因素分析[J].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5):410-412.
[9] Dypraios T,Oneill PD,Hang SS,et al. Assessing the role of undetected colonization and isolation precations in reducing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s aureus trans mission in intensive care units[J]. BMC Infect Dis,2010, 10(1):29.
[10] 刘仁红,陈虹余,王英宏,等. 新生儿病区医院感染特点分析及预防对策[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2,18(8):1133-1135.
(收稿日期:2013-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