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焊接专业“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2014-07-04王秀凤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王秀凤

摘要: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实际,对改革的背景、指导思想、目标和具体计划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职焊接课程体系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一)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要素,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关键环节,课程体系调整必定受到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制约。

1.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通过网络查询、企业参观、问卷调查、毕业生走(信)访、会议交流、参观交流等多种途径展开的市场调研数据显示,每年各地需要焊接人才最少60萬左右,而目前全国有关院校相关专业培养的初、中、高三个级别的焊接技术人才最多 15万人,供求比率是 1/4,供不应求趋势明显,且高级焊接人才比例过小,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焊工“用工荒”的现象屡次被电视新闻媒体提及。

2.岗位及岗位能力,知识结构调研分析。对省市、全国10多家企业的追踪调查结果表明: 90%以上的企业迫切需要是能够在生产一线,从事设备操作及维修保养,装焊、铆接等焊接准备工作、焊接质量检测工作、基层一般管理工作、基层工艺执行工作,基层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综合能力强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多种技能训练。

3.对学生职业素养需求调研分析。统计结果表明几乎所有企业都认为诚实守信、吃苦耐劳、虚心好学、善于沟通、积极的心态、良好的习惯、团队协作精神是企业员工必备素质。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职业素质教育。

4.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现行的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依旧是文化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三种类型课程构架,文化课比例30%、专业理论课比例30%、实训课比例40%。课程设置仍就按照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的学科制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也缺乏针对性和专业特色。文化课、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实训课程比重过小,文化课教学内容及实践教学环节体脱节,课程内容没有特色,导致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生产脱节、学生的知识结构与企业技术需求脱节、学生的技能水平滞后于企业技能要求、学生的行为素养不符合企业作业规范等等问题。学生可能面临毕业即将失业的窘境。这就要求我们应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培养为基础课程体系,并根据职业岗位群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设置课程模块,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的可行性

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成立较早,是中职院校的骨干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1.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改革有成效。为了实现专业与企业、学业与就业、学生与员工的良好对接,中职院校普遍探索并实践了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学生岗位技能的逐步提升。

2.双师型师资“养成”效果明显。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通过内培外引、企业锻炼、培训比赛等方式着力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整体素质,初步建成了一支技高德厚的教师队伍。

3.实习实训条件满足现行教学要求。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普遍拥有焊工实习基地,设备较为齐全,能够满足实习教学任务需要和焊接结构生产加工需求。

4.校企合作稳固有效。由于专业特点,中职院校焊接加工专业以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了校企合作,部分院校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上述企业资深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和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优化了师资结构。

上述特点使得中职院校完全有能力完成焊接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

二、指导思想

中职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模式改革,重构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项目化、模块化、理实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使教育教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为学院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三、改革的目标

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为切入点,深化人才培养技能化、人才培养素质化的双化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重构与人才培养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技能培养为核心,素质养成为基础的“软技能+硬技能”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模块,设置与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培养紧密相关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通过实施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培养高技能焊接人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实施计划

(一)创建课程体系架构

以“企业用什么学生就会什么”为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架构。通过对企业调研数据归纳统计,总结出焊接企业选用人才的主要依据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只有职业技能高超、职业素质良好的毕业生才会受到企业青睐。对接企业用工标准和要求,确定焊接专业课程体系架构为软技能+硬技能,即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双技能培养课程体系架构。

(二)设置课程模块

根据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生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为原则设置重点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和重点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课程。

1、 软技能—职业素质课程模块

软技能即为学生从职业生产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和行为素养等内在能力,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考量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对接焊接企业员工素质,以“必须、够用”为标准,进行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为核心技能构建和职业素质培养夯实基础。软技能课程模块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文化基础知识课程,二是思想道德素质课程,三是行为素养课程。

软技能模块—职业素质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规范的行为习惯、健康积极的阳光心理、人格品质、健康的体魄、正确积极职业观、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以及开展职业活动必须的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课程以课堂授课、拓展训练、专项教育、文化艺术活动等多种方式贯穿于教学及日常管理中。

2.硬技能—职业技能课程模块

硬技能既是学生从事职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使学生职业能力的外在表现,是职业能力的核心部分。通过对焊接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岗位工作任务、岗位能力要求的调研数据进行总结,提炼出 “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五大焊接岗位核心技能要求,并围绕五项岗位核心技能要求,按照“必须、够用”的尺度,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精简、压缩、增加、综合”的,精简、压缩和删除重复交叉、不适应岗位需要的内容,增加和整合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的内容,重点开发职业岗位核心技能的内容,使教学的内容更适应企业岗位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就业、创业和职业的发展。硬技能课程模块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专业技术知识部分,主要教授专业技能形成所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二是专业技能部分,主要教授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须的操作技能。

(1)专业技术知识课程模块

专业技术知识是专业技能形成的基础和支撑,围绕“精操作,懂工艺,会维护,知管理,明安全”核心技能要求,对其形成所需的知识结构进行分析,确定焊接专业专业技术课程及课程主要内容及培养

目标。

(2)专业技能课程模块

焊接专业学生岗位能力主要表现为岗位操作能力和岗位实验能力。为了進一步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验能力,设置焊接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并确定相应的技能训练课程。本课程模块包含七个部分:一是认知性实训,二是钳工实训,三是铆工实训,四是焊接工艺实训,五是焊接综合实训,六四综合实训、七是实验。

对以上确定的7项技能训练,可采用岗位实景教学,四阶递进训练方式,即“岗位实景、四阶递进”的教学模式。“岗位实景”是将实训基地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环境进行布置,学生实训规范按照企业生产规范制定,学生实训课题模仿企业生产内容,学生实训方式仿照车间生产方式,营造强烈的企业生产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四阶递进”是采用认知性实习—专业实习—岗前实习—顶岗实习四个循序渐进,依次递进的技能训练步骤,从实现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岗位技能逐步递进。

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在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专业技术课教学和专业技能课教学交叉递进,相辅相承。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第一线,同时还要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企业岗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职业技能课程模块更完备、更科学、更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适用性、竞争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于彩云.焊接技术课程问题及教学设计的改进.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2]王铁军.中职课程改革的实践与思考.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3]林宇.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4期.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岗位实训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