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暴力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2014-07-04姚波

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5期
关键词:暴力行为暴力子女

姚波

摘要: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学校师生结构的变化,校园里暴力事件逐渐凸显,对新时期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校园暴力问题已逐渐成为学校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份来自《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上升趋势。

关键词:校园暴力 心理因素

近年来,我国各类学校的校园暴力事件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各種问题日渐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及社会稳定,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以我国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为研究对象,描述和分析了当今严重校园暴力事件的原因,从校园暴力的自身因素出发,进而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什么是校园暴力行为

我国针对校园暴力的研究不可谓不多:从小学到初中,从高职院校到本科院校各个年龄段的学生均有涉及。但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研究者虽众,但是针对校园暴力的基本概念,甚少有人做出澄清与界定。

笔者认为,校园暴力行为主要是指在校学生所故意实施的,针对其同学、老师或者社会其他人员实施的物理打击、精神强制等手段行为,以及对学校、社会管理秩序和侵犯公私财产造成侵犯的行为。

二、 校园暴力行为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学校方面、家庭方面、社会方面和主体自身方面的因素:

(一)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培育新生代使其进入社会角色的重要力量和场所,校园暴力首先直面学校。从宏观角度而言,当前教育体制和教师管理体制存在的诸多弊端是校园暴力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却有一部分教师始终抱着“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错误观念不放。他们要求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对教师的话言听计从,不允许任何反叛。本来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学生就有较强的反抗权威的倾向,尤其是在这种“教师权威”已然式微的背景之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大不如前,学生及其家长更是拥有了诸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义务教育法》之类的坚强后盾来向教师叫板,如果少数教师仍以其自身于权威时代受教育的经验加诸今天的学生身上,无形之中,就会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筑起一堵厚墙,隔绝师生之间的交流渠道,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与日俱增。

(二)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开始,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构成个人社会化的重要一环,因此,校园暴力,主要是学生的暴行,与家庭环境的影响密不可分。归纳而言,促成校园暴行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 、家庭教育的失败

在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尤为重大。有人曾把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四个类型,即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其中前三种态度已被大量事实证明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方式,它们均不利于子女正常人格的形成。在专制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一般较高,且倾向于采取“棍棒式的强制”,来督促子女成材。结果子女耳濡目染的是父母的暴力行为,不知不觉中沾染了“暴习”,遇事即想到用暴力解决。在此,家长的反面“熏陶”增强了子女在校实施暴行的可能。在溺爱型家庭中,父母往往对子女有着过分的保护欲望,对其百依百顺,袒护放纵。

2 、家庭结构的缺陷

家庭结构上的缺陷,通常是指婚姻关系不完整,血缘关系不完整,如丧偶、离婚、夫妻分居、父母双亡等情况。在这种失衡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间的亲密度是较低的,而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度则较高。由此,一方面子女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易情绪不稳,缺少同情心,具有反社会倾向;另一方面,因家庭关系紧张,父母的感情危机、家庭暴力等常常表露出来,子女的人格和行为易发生扭曲。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急剧变动时期,整个社会显得脱序而迷乱,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出来。其中有的对校园暴行的发生,亦起着重要影响。

1 、暴力文化的泛滥

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原有的道德价值观不断被解构,不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侵蚀未成年人原本纯洁的心灵,而且暴力文化肆虐横行。大量暴力案件的发生让人们对血腥的场面习以为常乃至麻木不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社会或全人类的精神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极端漠视,而这正是暴力的基础。正值青春发育期的广大学生,为了求得社会的认同,亦必吸收这种暴力文化的不良暗示。于是在校园中经常出现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

2 、大众传媒的影响

如果进一步探究暴力文化这一社会背景形成的因素,则应看到大众传媒的负面作用。众所周知,对暴力犯罪新闻的报道已是媒体活动的重要内容。为迎合观众与读者追求感官刺激的口味以赚取商业利润,许多媒体过分频繁地报道暴力、色情新闻。如果这种报道过度渲染、夸大事实,对暴力的细节作详细描述,则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更易激发其欲望,导致校园暴行的产生。一项心理实验曾证明:“电视节目中的暴力行为可以解除青少年和成年人热衷攻击、寻衅的抑制力,使他们由此学会种种攻击的动作。

3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

校园周边环境的恶化也是将学生引上暴力犯罪歧途的重要诱因。我国目前尤其是城市各小学、中学、大学附近,随处可见电子游戏机室、网吧、黄色录像厅,不少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于是有为了游戏机费而抢劫、勒索同学的;有因为整天逃学上网,精神颓废,对教师的教育粗暴反击的;有禁不住黄色录像的诱惑强奸同学的。可见,校园周边环境不加以整顿,必然成为校园暴力滋生的土壤。

(四)主体自身的原因

学校、家庭、社会对于校园暴力的发生虽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一般而言只是为暴力案件的发生提供了外在契机,其不良影响必须内化为主体自身的行为才能真正起到作用。因此,主体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对于决定其能否抵御外界各种不良影响,从而实施暴行具有根本意义。其中未成年学生因具有以下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 、情绪不稳,自控力差,极易为外界诱因的驱使而激发冲动。青少年时期是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变化的时期,因而在校学生一般情绪易于激动,性格急躁,重友谊,讲义气,好感情用事,在受到环境刺激时,容易因冲动而使用暴力手段,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事实上,当他们冷靜下来,大多都会为自己逞一时之快的行为感到后怕和悔恨。

2 、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崇尚武力。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一方面精力充沛,喜好追求刺激,另一方面年轻气盛,爱走极端,一遇矛盾冲突,即任性而为,采用暴力手段,完全不顾后果的严重性。

3、叛逆心强,反抗权威意识浓烈。由于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一些学生在行为的选择上表现出明显的偏执性,妄图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显示个体存在。因此在受到父母、老师的约束,尤其是其采取的教育方式不当时,内心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行为即失去常态。学生针对教师的暴力报复便是这种心理严重失衡的典型表现。

三、预防校园暴力行为的对策

校园暴力的发生,对社会、学校、学生都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治校园暴力迫在眉睫。为了有效地预防校园暴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学校方面:学校要不断加强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建立健全德育教育的规章制度,加强学生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康人格。

学校进一步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工作。现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生活压力普遍加大。学生处于生长发育时期,

学习压力大,任务繁重,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样作用到他们身上,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学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配备专职心理老师或聘请更多的心理辅导员,强化学生的心理知识普及,进一步开展心理咨询与指导。

2、家庭方面

家长应重视与子女感情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喜欢看什么书、看什么影视作品、喜欢和谁交往?如果家长能及时发现一些征兆和苗头,并予以合理的解决,孩子出现校园暴力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在与孩子交流时,需讲究方式方法,切忌态度生硬,应以开诚布公的方式与孩子交流和沟通,使孩子心甘情愿地与家长探讨一些问题。

3、社会方面

预防校园暴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社会各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良好的社会治安局面,稳定的社会秩序,是预防校园暴力的前提条件。目前部分学校周边秩序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脏、乱、差等问题,环境复杂,歌舞厅、网吧林立。因此相关部门应增强忧患意识,要加大力度对周边环境进行整顿,加大晚上的巡逻力度,进一步大家抢劫、伤害和敲诈勒索等侵害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各类犯罪活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个人方面

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加强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培养,是减少校园暴力,维护安全的有效措施。学生应当学会情绪的自我调控,激发乐观的思想情绪,排除愤怒情绪;增强挫折承受力,多找朋友倾诉或进行心理咨询,以疏泄积郁情绪;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同时,还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增强法制意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在面对暴力时,要有勇气和策略,面对同学以及校外人员的侵害要及时向保卫处和领导老师汇报;对于严重侵害行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等。

校园暴力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的新动向,又是青少年犯罪的前奏、序曲,其发展和延伸是以后走向社会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不及时加以教育挽救,将对社会构成极大的威胁。同时,校园暴力的控制和预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解决校园暴力的对策上,同样需要高校、家庭、个人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将校园暴力标本兼治。

参考文献:

[1]陶宏.高职院校校园暴力概念的界定.法制与社会,2013年22期.

[2]刘琼.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教育法学论坛.

[3]张兴国.新时期高校校园暴力现象成因分析与防控.时代教育,2013年03期.

猜你喜欢

暴力行为暴力子女
反性别暴力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暴力”女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暴力云与送子鹳
媒介分析:动画暴力对儿童的影响
第一次遭遇家暴该怎么处理?
向暴力宣战
所暴力行为